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明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 命题:张新明 审题:张书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这是给感动中国人物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的颁奖词。这说明 ‎①以梦想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无穷的魅力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解奋斗 ‎④团结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精神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①错误。‎ ‎②③:通过对感动中国人物师昌绪颁奖词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解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②③选项正确。‎ ‎④:自强不息精神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2018年6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吉祥物龙娃“中中”在郑州揭晓。“中”是河南的特色方言,表达肯定、鼓励和赞誉的意思。龙娃胸前的中国传统服饰图案取自郑州出土的商代经典青铜器“商鼎”,体现举办地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龙娃“中中”的设计体现了 ‎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特色 ‎③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是河南的特色方言,表达肯定、鼓励和赞誉的意思。龙娃胸前的中国传统服饰图案取自郑州出土的商代经典青铜器“商鼎”,体现举办地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龙娃“中中”的设计体现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④适合题意;本题并未体现鲜明的民族性,排除①;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3.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12月3日,命运共同体入选2018年十大流行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在于 ‎①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 ‎ ‎②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③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 ‎ ‎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题目中,十三届全国人大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且命运共同体入选该年度十大流行语,这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在于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①④选项正确。‎ ‎②③:这两项均不是文化基因,排除②③。‎ 故本题选B。‎ ‎4.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绢”的独特品质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精美的德化瓷历来是我国贸易重要输出品,自宋元以来,长期畅销海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我国制瓷技术在国外传播作出了贡献。这表明:‎ ‎①德化瓷推动了文化交流方式的变革 ‎②商业贸易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③德化瓷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富有中华文化的内涵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绢”的独特品质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表明德化瓷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富有中华文化的内涵,③正确;精美的德化瓷历来是我国贸易重要输出品,长期畅销海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我国制瓷技术在国外传播作出了贡献。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正确;①中的“推动了文化交流方式的变革”夸大了德化瓷作用,排除;商业贸易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是传播媒介,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5.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时代呼唤奋斗精神是因为 ‎①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④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就-.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正是因为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时代呼唤奋斗精神,故①④正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但不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故②错误;③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③排除。故选B。‎ ‎6.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弘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材料主要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这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①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这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没有体现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项不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警句。这些名言警句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一文化现象体现了 ‎①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淀着爱国主义精神 ‎ ‎②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 ‎③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 ‎④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强调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故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 ‎8.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深化了对“三农”工作规律的认识并进行了具体任务部署。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何者为本原问题 ‎③思维是对存在的真实反映 ‎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了对“三农”工作规律的认识并进行了具体任务部署,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来看,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部署。①④选项正确。‎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错误。‎ ‎③: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不一定都是真实反映,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 区 别 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地位 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 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意义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联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 ‎9.下列选项与漫画《立即表态》反映的哲理相同的是 A.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集合 B.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漫画《立即表态》反映了迷信权威,不实事求是的主观主义思想,A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同;B项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C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所含哲理不完全相同;D项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10.“悟空”终于“取回真经”。2017年,在太空邀游近两年后,我国发射的“悟空”卫星成功获得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科学家推测,这可能就是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这有力地证明了( )‎ ‎①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了暗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这证明了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正确;人的思维能正确反映暗物质的存在,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错误;材料并没有证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叫统一性)是指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如果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种观点被称为可知论,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这种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1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对恩格斯的物质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①物质就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 ‎②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③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质不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而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抽象概括,故①错误;材料强调,物质这个概念就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了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②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没体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爱因斯坦曾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这说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③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的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而具体科学的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具体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无势可以造势,不要等;事情出现恶化的迹象也不要等,抓紧治理,别拖沓;事情哪怕做错了也不要紧,错误也是收获,总比不做强,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时势的客观前提 ‎②要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转化 ‎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④要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①观点错误;材料不涉及认识的转化问题,排除②;“不要等”“总比不做强”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14.201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贺词激荡光荣与梦想,充满信心与斗志,又蕴含哲理。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我为中国人民迸发的创造伟力喝彩”——创新意识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体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对应关系正确;“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体现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③对应关系正确;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①对应关系错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强调实践的作用,④对应关系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A. 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构成部分,是社会和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 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D. 是“科学之科学”,可以为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的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A适合题意;‎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B是错误的;真正的哲学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C是错误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的科学”,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二是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万能论”是十分有害的。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16.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者我们的身体:人在月缺时气血较虚,月圆时气血比较旺盛,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息息相关。因此养生时一定要利用好这种变化,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主观能动性是养生质量依据 ‎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养生时一定要利用好月亮的圆缺变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表明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主观能动性是养生质量的依据”表述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错误。答案为A ‎17.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材料强调的不是运动离不开物质,而是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①不合题意。‎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错误。‎ ‎③④:马克思的话说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8.随着《后宫甄嬛传》的热播,不少观众张口便是“本宫”,描述事物也喜用“极好”、“真真”等词,瞬间,“甄嬛体”红遍网络。从哲学的角度看,“甄嬛体”语言来自于 A. 人脑,因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 B. 人们的想象,因为谣言是不属实的错误意识 C. 客观存在,因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 物质世界,因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A:人脑是意识故生理器官是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角度说的,不是意识的本质,A错误。‎ B:意识都是对客观是在的主观映像,而不是想象,B错误。‎ C:“甄嬛体”红遍网络。从哲学的角度看,“甄嬛体”语言来自于客观存在,因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符合题意,‎ D:观点是从意识的起源来说的,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19.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为地震困扰。这说明 ‎①有些事物产生和发展还不能预知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④人类认识活动是永无止境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问题,我们还不能准确掌握,说明了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预知,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终究会揭开这些谜底,人类认识活动是永无止境的,①④选项正确。‎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错误。‎ ‎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20.2019年1月14日,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首次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从嫦娥4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实验载荷发布的最新实验照片可以看到,实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这也标志着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月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这表明 ‎①实践最终以服从和服务于认识的发展为目的 ‎②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决定着认识的深度、广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相关知识。探月工程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使人们对月球背面有了新的认识,这表明科技创新推动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③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说法错误,排除;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1.经过造桥、填海、造人工岛、挖隧道,克服了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历时8年、耗资数千亿,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终于迎来通车的历史性时刻。它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将为三地联动发展注入新动力。这说明 ‎①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②认识的客观性要求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④人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环境限制,造福人类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在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过程中,克服了造桥、填海、造人工岛等诸多难题,历时8年终于将其建成,它将为香港、珠海、澳门的三地联动发展注入新动力,这是我们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说明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①③选项正确。‎ ‎②:认识不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②错误。‎ ‎④:“突破环境限制”的表述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B。‎ ‎22.如图漫画告诫我们 ‎①不能只看到矛盾的斗争性,而看不到矛盾的同一性 ‎②不能只看到事物内部矛盾,而看不到事物外部矛盾 ‎③不能只看到事物有利联系,而看不到事物不利联系 ‎④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同一性,而看不到矛盾的斗争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把别人拉下来时,你也一定在下面”,体现了看到了矛盾双方的排斥和对立,但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结,启示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斗争性,而看不到矛盾的同一性,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②不符合题意。“把别人拉下来”,只看到了把别人拉下来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没有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③符合题意。“把别人拉下来时,你也一定在下面”,漫画寓意强调的是不能只看到矛盾的斗争性,而看不到矛盾的同一性,而不是只看到矛盾的同一性,而看不到矛盾的斗争性,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点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绝对的;‎ ‎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具体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时指出,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更需要冷静地看大局、明大势,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上述论断蕴含的方法论道理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系统内部结构具有优化趋向 ‎③坚持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更需要冷静地看大局、明大势,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①④选项正确。‎ ‎②:该选项不是方法论道理,②排除。‎ ‎③:要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4.过去4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此我们 ‎①认识经济形势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发展经济应该抓住提高质量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要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推动矛盾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推动经济升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这表明我们认识经济形势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调了要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③入选;②错误,正确表述应为:发展经济应该抓住提高质量这一主要矛盾;④观点错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不是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故本题答案为B。‎ ‎25.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要 ‎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②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 ‎④果断抓住时机,促进质变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要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时刻提醒自己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①③选项正确。‎ ‎②:题目中的表述不体现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哲学道理,排除②。‎ ‎④:题目中的表述不体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的哲学道理,排除③。‎ 故本题选C。‎ ‎26.充分尊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事实,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在速率下台阶过程中意外“摔跤”,又保持战略定力,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不急不躁,顺势而为,这要求我们 ‎①制定政策与方针应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③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利用好意识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既要充分尊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事实,防止在速率下台阶过程中意外“摔跤”,又保持战略定力,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不急不躁,顺势而为。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②③正确;制定政策与方针应以客观事实及其规律为基础,①说法错误,排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7.经过几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整车控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产业基础,国家应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休现了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最变开始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最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可以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③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循环过程 ‎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A. ②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量变比质变更重要”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①。‎ ‎②④: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整车控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的能力,说明了最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可以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国家开始着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故②④选项正确。‎ ‎③:“循环过程”的表述错误,排除③。‎ 故本题选D。‎ ‎28.下列选项与如图漫画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C ‎【解析】‎ 漫画告诉我们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顾客观条件,就会出现欲速而不达的结果,C项所含哲理与其相符;A项说明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要重视量的积累,与题意不符;B项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题意不符;D项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9.2018年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指出,40年来,中日关系历经风雨考验,但和平、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我们要坚持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共同构建更加成熟稳健、务实进取的中日关系。这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要善于抓重点 ‎②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要促进双方转化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④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要着重把握主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日关系历经风雨考验,坚持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③符合题意;中日关系历经风雨考验,但和平、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要坚持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这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要把握主流,④符合题意;材料侧重矛盾主次方面,与主要矛盾无关,排除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②表述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和矛盾主要方次方面辩证关系。对此应系统掌握矛盾的观点。哲学中关于矛盾的观点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 ‎4.矛盾的特殊性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7.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8.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0.“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满江红》不仅表达了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而且呈现出南宋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这表明 ‎①诗歌是对现实的写照,此词真实折射了当时国家危亡的现实情况 ‎②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此词的伟大价值推动了当时社会、历史的进步 ‎③诗歌的形式是主观的,该词中蕴含着作者的“再造"现实的创造力 ‎④诗歌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当时国家命运的忧虑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题目中,岳飞的这首《满江红》呈现出南宋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该诗歌是对现实的写照,此词真实折射了当时国家危亡的现实情况,①正确。‎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②错误。‎ ‎③:通过描述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反映了作者渴望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努力抗战,精忠报国的思想,蕴含着作者的“再造”现实的创造力,③正确。‎ ‎④: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当时的社会实践活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31.2019年,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起点,改革开放再出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这一科学论断首次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一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丰富的、磅礴的、鲜活的,它包含着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革故鼎新的突破精神、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善于借鉴的学习精神.40年砥砺前行,孕育了改革开放精神,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精神。‎ 材料二:改革开放是顺势而为、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开拓创新的实践探索。新时代改革开放面对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我们就要不断与时俱进,继续大胆试、大胆闹,不怕犯错,同时要增强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加以说明。‎ ‎(2)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新时代我们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的必要性。‎ ‎【答案】(1)①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已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之中。‎ ‎②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使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获得了崭新的时代性内容。‎ ‎③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的标识,已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改革开放注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不断深化认识,需要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需要我们大胆尝试、不怕犯错,同时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新时代改革开放必然面临各种新矛盾、新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 ‎【解析】‎ ‎【分析】‎ 本题以2019年,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起点,改革开放再出发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首先,可以从改革开放精神的地位的角度,说明其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已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之中。‎ 其次,可以从改革开放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使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获得了崭新的时代性内容。‎ 最后,可以从改革开放精神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其已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改革开放注人强大的精神动力即可。‎ ‎(2)材料中,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不断深化认识,需要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故可以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需要我们大胆尝试、不怕犯错,故可以从真理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新时代改革开放必然面临各种新矛盾、新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故可以从认识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围绕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的真理观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包括: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包括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并不是以上原理都要用到,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看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一个原理或哪些原理,然后把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起来逐一分析即可。‎ ‎32.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德治与法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是统一的,只是侧重不同。‎ 材料一:春秋晚期,礼坏乐崩,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期间,采取德治和刑罚相结合。注重德治方略,形成了鲁国正清民安的社会局雨。明朝建立伊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国“纲纪废驰,有法不依”导致吏治腐败的教训,采取“重典治国,刑札并用”的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二:法是治国的重器,德是善治的前提。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发挥法律的硬性规范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软性教化作用,努力促进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局面。‎ ‎(1)有人通过材料一得出结论:“推进治国理念所取得的成效往往与其动机是一致的。”请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答案】(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治理社会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必须发挥正确理念的指导作用,因此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规律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办事;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推行的治国理念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因此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法治与德治既对立又统一,既要发挥法律的硬性规范作用,用法律促进道德建设,又要发挥道德的软性教化作用,用道德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守法用法。‎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衡的,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又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社会群体有所侧重。‎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德治与法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是统一的,只是侧重不同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评析类题目,一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方面,治理社会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必须发挥正确理念的指导作用,故可以从意识活动的特点与作用的角度说明其合理性。‎ 另一方面,所推行的治国理念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故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说明其不合理性即可。‎ ‎(2)材料中,既要发挥法律的硬性规范作用,用法律促进道德建设,又要发挥道德的软性教化作用,故可以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材料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又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社会群体有所侧重,故可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