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井田制;依据材料“废井田,开阡陌”可知,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封建王权的强化,故AB两项错误。 题干涉及的土地制度的变化,处于生产力的范畴,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需要掌握西周的井田制和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废井田,开阡陌”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西周的井田制和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王帧在其专著中记载:“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抚、击)冶(冶铁)甚速,过于人力。”他描述的是(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描述可知这是水排,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在公元31年由杜诗创制,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故A正确。 B是翻车,C是曲辕犁,D是筒车,均与题意不符。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冶铁技术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发明于东汉早期,是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作用在于提高冶铁质量。 ‎ 3.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晚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是侧重于牛耕技术的推广。 B.材料只能看出夫妻共同劳作的特点,体现不出精耕细作的技术。 C.从材料可以看出,夫妻共同劳作,而且有明显的分工,说明家庭农业生产规模已经形成。 D.材料看不出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以及耕作方式的发展历程,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④中国古代经济曾颇具竞争优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从丝绸到瓷器再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即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古代经济在对外交往中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④表述正确,故选B项; 古代通过陆海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故③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达经济的发展特点,考查学生通过对题干的准确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2.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 支持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B.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C.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技和武装 D. 郑和的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答案】A ‎【解析】A项是导致双方差异的根本原因,故正确; B、C项是导致双方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D项表述错误,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导致东西方航海活动差异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多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目的不同点: 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即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 (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其影响和后果不同点: (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 1.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广州”、“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故A项正。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目的。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广州”、“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本题考查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洋务运动是近代化起步,它“欲自强,必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业”的口号,这表明 (  )‎ A. 洋务派还停留在只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层面 B. 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解决政治制度问题 ‎ C. 洋务派已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D. 洋务派不主张向西方学习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只有振兴商务(实业),军饷的来源才有保障,才能自强(救国),由此可知,材料说明洋务派已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应排除。 洋务派主旨学习西方科技,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D两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派的主张。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对洋务派的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 A. 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 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C. 洋务企业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 D. 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答案】B ‎【解析】地方绅士代表封建势力,材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遭受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 2. 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和官僚资本主义。 ①代表的是自然经济; ②代表的是外商企业; ③代表的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 ④代表的是官僚资本主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分,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图片材料①②③④分别代表近代中国的什么经济成分。 本题实际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图标分析和教材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 1.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清朝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B. 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 C. 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 D.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答案】B ‎【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巨额赔款使日益腐朽的清政府只能采用举借外债、投资设厂等方式来挽救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根本无心进行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济急要图”可以看出其直接目的是挽救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故B项正确。 清政府始终没有放弃“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清朝政府下令”、“各省将军督抚”可以看出清政府不可能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直接目的。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 ‎ 1.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谕”道:“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须为倡办”。光绪颁布了“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的诏令。以下对该诏令的分析,正确理解的是(  )‎ A. 清朝实行君主专制,不可能下达这样的诏令 B. 该诏令说明晚清时期国民有一定的出版自由 C. 在该诏令影响下,出版了中国人自办的《申报》 D.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有《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等 ‎【答案】B ‎【解析】A、该项是戊戌变法的真实内容,故错误; B、该诏令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的信息,对出版自由有一定的影响,故正确; C、《申报》是清朝同治年间创立的,故错误; D、《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故历史时期错误; 故选:B。 本题以光绪皇帝的诏令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戊戌变法内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要掌握:申报以及民报的创刊时间,以及允许设立报馆的重要意义。 ‎ 2.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能顺利地进行。”为此中国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推行农业合作化 C. 实行统购统销 D. 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实行统购统销能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得能顺利地进行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 A项是一五计划的特点,排除。 B项涉及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材料不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措施,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需要掌握统购统销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统购统销影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统购统销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然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后,人民公社于1983年被撤销。此时撤销人民公社是因为其已失去了以下何种职能(  )‎ A. 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 B.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单位 C.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D. 统一组织农业生产的领导机构 ‎【答案】D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人民公社失去了统一组织农业生产的领导机构,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后,人民公社于1983‎ 年被撤销”。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 1.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典型模式主要有“一五”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关于这两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五”模式实际上是照搬苏联模式 ②“一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其必要性 ③“大跃进”模式严重忽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大跃进”模式是寻求开辟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的尝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一五”模式实际上是照搬苏联模式是正确的业务计划,就是仿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②“一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其必要性是正确的,这是由当时中国国情决定的。 ③“大跃进”模式严重忽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正确的。 ④“大跃进”模式是寻求开辟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的尝试是错误的。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和大跃进要求学生结合一五计划和大跃进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一五计划和大跃进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一份1958年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标明“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份报纸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 A. 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B. 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C. 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 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答案】B ‎【解析】“一份1958年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标明“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表明这份报纸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是重要的原始资料,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一份1958年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标明“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这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 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78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全面展开应该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了几年的酝酿才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 1.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以下关于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民航事业拉开序幕 B.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奠定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C.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很快,西南、西北与内地之间都有了铁路交通 D.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迅猛 ‎【答案】B ‎【解析】A.我国民航事业拉开序幕,是1920第一条航线的开辟。 B.辛亥革命前夕,我国已经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选项表述是正确的。 C.19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和西北与内地没有铁路联系。 D.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业发展有所衰落,逐渐转向其他的方向发展。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 ‎ A. A-B经济增长是由于实行土地改革 B. B-C的变化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粗过急造成的 C. C~D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 B-D的变化体现了中共吸取经验教训、彻底清算错误思想的过程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A-B是1952-1957年,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故A项错误。 B-C是1957-1960年,这时三大改造已经结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故B项错误。 C-D是1960-1965年,这一时期正在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实行八字方针,因此变化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C项正确。 B-D是1957-1965年,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经济混乱,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八字方针,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影响的掌握。 对题干图示中各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的掌握是本题解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如建国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作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八大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条路线、中国近代化历程等都是历年来高考重点。 ‎ 1. 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年份 记     事 ‎1918‎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 香港版出刊。‎ A.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B. 《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D. 《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答案】D ‎【解析】A.“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说明了印报机利用了近代科技,不符合题意,排除; B.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C.“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说明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不符合题意,排除; D.材料中并未反映《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申报》的部分记事结论错误的是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本题以《申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变迁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 1. 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欧、亚、非洲之间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欧洲商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了商业联系 C. 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 亚洲、非洲、美洲沦为了西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以后,使世界贸易成为可能,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故B正确; ACD三项说法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封建神学理论,为后来西欧的思想革命奠定基础。 ‎ 2.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 ①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①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排除;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中了日益增多,商业运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原产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②③④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商业革命的表现。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 3. ‎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地名。这些地区名称冠以“新”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兴城市出现 B. 殖民扩张 C. 新的民族诞生 D. 新的国家独立 ‎【答案】B ‎【解析】A.新兴城市的出现是材料的现象。 B.美洲出现以欧洲地名冠称的城市和地区,体现了当时殖民扩张的特征,是由于欧洲列强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所导致的。 C.材料反映的是新地区的出现,而不是新民族的产生。 D.材料中的这些地名都不是新国家。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早期殖民扩张带有领土扩张和殖民的特征,欧洲殖民者把新占领的领土,都以自己原有的国家名称和土地来命名,体现了对新占领地区的占有权。 ‎ 1.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淮,企业就可以设立。这主要反映了(  )‎ A. 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B. 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 生产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 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 ‎【答案】C ‎【解析】A.材料并不是反映民主政治。 B.材料没有体现出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从材料可以看出,应该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潮逐渐兴起,所以国家对企业成立的限制条件逐渐放松,体现了生产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 D.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经济职能的转变。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政策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如表是“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单位:%)简表”。对此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时间 英国 法国 联邦德国 美国 日本 意大利 加拿大 ‎1950年代 ‎2.8‎ ‎4.5‎ ‎7.9‎ ‎3.3‎ ‎9.1‎ ‎5.6‎ ‎3.9‎ ‎1960年代 ‎2.9‎ ‎5.7‎ ‎4.4‎ ‎4.3‎ ‎10.5‎ ‎5.3‎ ‎5.6‎ A. 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B. 经济发展出现“滞胀”现象 C. 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 D. 美、西欧、日经济竞争加剧 ‎【答案】B ‎【解析】A.战后6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材料可以看出来。 B.经济滞胀现象是在70年代出现。 C.各国的增长速度不一样,经济实力也不同,日本和欧洲逐渐崛起。 D.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日本和欧洲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现象,美日欧经济竞争加剧。 ‎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搞清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表明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正确; 1957年是赫鲁晓夫在位期间,当时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也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AB错误; 当时苏联仍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解题的关键是“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赫鲁晓夫在其执政的十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进了改革,其中有些措施不乏体现了当政者的创见和魄力。但是,改革并没有获得特别显著的成效。 ‎ 2.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下列分析说明正确的是(  ) ‎ ‎ A.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 20世纪50年代末,政策失误使中国的粮产量有所减少 C.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 D.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土地所有制改革带来粮食大幅增产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末,政策失误使中国的粮产量有所减少,故B正确; A中中国在50年代走的农业集体化道路,而苏联是在20年代走的集体化,排除; ‎ 当时苏联改革重点在农业却没有出现粮食增产事件,故C错误; 70年代后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产量增加,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 1.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 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美国罗斯福新政 C. 苏联斯大林模式 D. 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得知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故C正确; A项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排除; B项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D项中国改革开放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 2. 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奉行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二战后转而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滞涨”,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B.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 没有任何经济政策可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 D. 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答案】A ‎【解析】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所能容纳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整体上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解题的关键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奉行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二战后转而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滞涨”,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0年间的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克林顿总统2000年1月国情咨文)克林顿总统描述的这一社会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倡导“新经济”发展模式 C. 完全消除种族歧视现象 D. 发展完备的社会福利政策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描述可知,反映的是新经济的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表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克林顿政府倡导“新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本题以克林顿总统2000年1月国情咨文为内容考查美国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美国新经济的特征、影响等知识。 ‎ 2.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关于这两个组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②前者侧重支持会员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援助 ③后者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④两者均于1947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不准确,他们有各自具体的职能和特征,不是互补关系。 ②前者侧重支持会员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援助这是世界银行的基本职能。 ③后者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不是世界银行的职能。 ④两者均于1947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是错误的,他们是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一:“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宋时期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依据材料二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依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关系,依据材料一“‘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可以得出关系是“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第二小问的演变,结合唐宋时期市的变迁可知,唐朝:在坊市度下,“城”“市”分开,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或出现草市);朝:“城”“市”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出现工商业名镇且商业繁荣。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图一,结合《南京条约》的影响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回答新时期中国怎样融入世界市场的措施时,要依据图二,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措施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故答案为: (1)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期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或出现草市);宋朝时期“城”“市”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出现工商业名镇且商业繁荣。 (2)影响: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家庭手工业衰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也可)。 步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从古至今的市场。考查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唐宋时期“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2)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中国从古至今的市场的演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有关市场的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学生对古代市的变迁、近代列强入侵、改革开放时期融入世界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知识跨度大,要求学生在复习中归纳、总结,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进行掌握。 ‎ 1.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时代变迁,英国经济政策不断变化,同时也在深刻影响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重商主义学派是现代早期经济学的主导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主张国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张学博《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最早,其特点是始终自发和分散地进行……然而这也有其自身的好处:自由自在地进行工业革命,不受国家干预,更有利于散在民间的大量资本的利用,从而在整体上仍然构成一场规模宏大的经济革命。 --谭天宇《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兴盛的原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政策所发生的变化。‎ 比较材料三中的图1和图2,从东西方经济交流地位变迁的角度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除自然因素外其变迁的政治、经济原因。‎ ‎【答案】【小题1】(1)重商主义兴起的原因,从16、17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来回答;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可以明显的看出变化是由重商主义到自由放任政策的转变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图一丝绸之路的路线可以看出来古代东西方经济交流以中国为主导;由图二中箭头所示方向分析可知近代经济交流以欧洲为主导。第二问中国丝绸之路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政治统一,封建经济发达回答;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所学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商品经济特别是工业革命这两个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或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等。 变化:工业革命后由重商主义变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二战后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撒切尔主义)。 (2)信息:图1表明古代东西方经济交流以中国为主导,图2表明近代经济交流以欧洲(英)为主导。  原因:古代中国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高度发达。近代欧洲民主代议制确立特别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小题2】‎ ‎【解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重商主义政策和自由放任政策,注意把握二者实施的背景。 (2)本题考查从东西方经济交流地位变迁的角度提取一项信息,图1古代东西方经济交流以中国为主导,图2近代经济交流以欧洲为主导 本题主要是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和中英贸易主导地位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