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年新绛二中高三年级9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一:1-4单元知识检测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据说周公在东征后,曾“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 分封诸侯 B. 封建制度 C. 一个社会发展时期 D. 封界建城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 “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故A项正确;“封建制度”这一概念是近代郭沫若先生提出的,是一种社会形态,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故BC项错误;“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不是“封界建城”,故D项错误。 2.周公著《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了小司寇的职责之一是在国家有危难、要迁都或者是需选立嗣君的时候,召集“国人”自由民)以征询他们的意见。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国家确保民众参政权利 B.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C. 国人有一定的政治权力 D. 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在决策前参考了国民的意见,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国人拥有一定参加决策的权利,故选择C选项;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国人并没有参政权利,且“确保”过于绝对,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周王室给诸侯分封等关于分封制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 选项;封建统治主要涉及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参考国民意见并不能使封建统治得到巩固,故排除D选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保障 ③促使科技迅猛发展 ④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自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保障,这一制度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①②④正确,故答案为D项。中国古代科技一度取得很高成就,但到封建社会后期没有取得明显成果,③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③的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史实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未带来中国古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4.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北宋二府三司制的设置,反映出唐朝和北宋在政治理念上的相似之处是 A. 重视官员的推荐和征用 B. 注重对皇帝的监察制约 C. 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D. 削弱地方以强化中央 【答案】C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北宋二府三司制的设置,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北宋二府三司制的设置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明、清 C. 隋、唐 D. 宋、元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因此秦汉、隋唐、宋元时期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与之相背离的朝代”。 6.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基本特征是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皇权受到制约 C. 地方权力削弱 D. 世袭制度消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的是君权的强化,不是皇权受到制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地方权力的削弱;D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皇帝世袭制,并未消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古希腊的“陪审法庭”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没有职业法官,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由此可知,“陪审法庭” A. 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 B. 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 C. 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和各类习俗 D. 直接影响了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陪审法庭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而不是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的依据,而是强调陪审法庭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排除C。雅典的司法制度对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排除D。 8.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的审题重点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选项所表述原则必须符合资产阶级思想的特征。强调君主专制、君权至上,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相背离,故①项错误。 资本主义法制追求自由,民主,人权。虽然罗马法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是它是私法内平等的,它的意义在于它的开创性,在于它的理念能为后世的资本主义法制和政治服务,故②项正确。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③项正确。 资本主义法制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奴隶也有人格尊严,应该受到尊重,故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排除ABD,选C。 9.近邻同盟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德尔斐为中心组建的古希腊城邦的一个宗教性同盟,同盟议事会权力有限。不久,底比斯操纵近邻同盟对弗基斯罚款。弗基斯人无力承担,进而发动战争。战争拖垮了底比斯,马其顿应底比斯之邀,打败弗基斯人,乘机控制了近邻同盟。在美国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叙述了此历史事实。据此可知,汉密尔顿主张 A. 实行三权分立,杜绝专制 B. 实行两党制,加强权力监督 C. 加强国家立法机构的权力 D.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同盟议事会权力有限”“乘机控制了近邻同盟”说明中央政府权力较弱导致国家灭亡,汉密尔顿借用此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明显是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不是中央政府运动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党派之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立法作用,故C项错误。 10.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历经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多次斗争,直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上述史实说明法国 A. 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B. 君主派在宪法颁布后立即消亡 C. 资产阶级政体最后定型 D. 政权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历经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多次斗争,直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体现的是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性,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C选项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A选项排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B选项排除。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其中的政权性质都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选项排除。 11.英、德两国在近代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二者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议会居于权力中心 B. 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 君主任命内阁首脑 D. 君主有权修订法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故A项错误;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君主负责。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B项错误;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由君主形式上任命,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故C正确;英国君主“统而不治”,无权修订法律,故D项错误。 12.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C.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是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故排除BCD三项。 13.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 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B.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C. 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在种族观念上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以拜上帝教为口号,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故A正确;新文化运动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B错误;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并未要求“驱除满族”,故C错误;辛亥革命也没有“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D错误。 14.《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作者是曾任中国驻日参赞的黄遵宪。该书早在1887年即写成,但直到1895年才由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印行。此书出版后立即洛阳纸贵,风行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 民间出版机构善于把握市场 B. 民族危机推动传统思想松动 C. 时代赋予民族资本主义良机 D. 甲午战争沉重打击清廷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书早在1887年即写成,但直到1895年才由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印行,联系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使人们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意识,故B正确;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向西方学习,促进该书的出版和流行,把握市场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材料反映《日本国志》出版、发行情况,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排除C;D与《日本国志》的出版和流行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直到1895年才由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印行”,联系所学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史实分析解答。 15.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 证明“弱国无外交” C. 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 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内容中不涉及割地、开埠,故C错误,符合题意。这些条约都属列强利用军事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下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故ABD均属于共同点,不合题意,排除。 16.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禁烟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表现了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情感;“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说明该历史事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说明最终失败的结果。综合上述分析,能够论证题干观点的是义和团运动。故答案为C项。禁烟运动是理性的,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不存在被利用,排除B项;洋务运动同样是理性的、不存在被利用,排除D项。 17.下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 A. 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 B. 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 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D. 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意在说明清政府预备立宪对国人进行欺骗宣传,舆论上宣传“立宪”,实质上是为了加强“专制”,是颠倒舆论,故D正确;清政府口呼“立宪”,体现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内忧外患”,排除B;材料反映清政府舆论上宣传“立宪”,实质上是为了加强“专制”,无法体现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联系所学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分析解答。 18.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行政服从于司法 B. 立法服从于政治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对总统权力做出相应规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总统有很大权力。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所学可知,为了制约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说明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政治需求与立法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司法方面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立法因政治需要进行制定和修改,并未提到“人治”的内容,无法体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D选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这种“因人设法”的特征显示了国家政体变化的随意性,这反映出民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专制的因素仍然存在。同时,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复辟帝制,破坏民主政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历届统治者都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民主政体臻于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誓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烟雨楼,对联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次会议有关: A. 中共一大 B. 国民党一大 C. 中共三大 D. 八七会议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的人物:董必武,以及地点:嘉兴南湖。结合所学知识,这次历史事件指的是中国一大。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董必武是参与人员之一,召开的地点就是嘉兴南湖,所以本题选择A想。其他选项均与此无关,故排除。 20. 与以往探索救国道路不同,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 A. 高举反封建的旗帜 B. 取得革命初步胜利 C. 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 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中,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大革命的特点就是群众运动,如“五卅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故C项正确。A为大革命的口号,排除。B项大革命的结果,D项为大革命的目标,均排除。 21.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 A. 将革命重心放国民党统治区 B. 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 保卫和巩固红色的苏维埃政权 D. 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区域长期地存在”,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出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年),即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故B项正确。ACD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22.下图所示历史事件中,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故排除ABC,选D。 23.下表呈现的情形反映了 ( )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汉奸日益增多 C. 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D.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 【答案】A 【解析】 由表格可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通过扶植汉奸傀儡政权加快对中国侵略,并“以华制华” 实行殖民统治,这些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A正确;扶植汉奸政权是日本侵华的手段,并不表示汉奸日益增多,故排除B;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激化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排除C;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蒋介石政权30年代实行的对日妥协、对红军等抗日力量镇压的反动政策,与此题信息无关,排除D项。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日军侵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日伪政权在中国建立的危害的理解。 24.下图是拍摄于山海关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 平津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迅速入关,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故答案为A项。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排除B项;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渡江战役是打过长江去,均与山海关无关,排除C、D项。 25.“……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 “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 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 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大战方告终结”、“收抗战之果”可知“大战”指的是抗日战争,故排除A项;抗日战争后的建国是打算建立联合政府,而不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从而为国民党发动内战争取有利时机,故选C项;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而不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故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26.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设监州,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监州的设置针对什么问题,反映北宋什么政治趋向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运行的认识。 【答案】(1)防止地方官专权中央集权加强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立法);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 意义: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或使民意得到体现),有利于推动政府工作 (3)加强权力的监管,加强制度建设。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是防止地方官专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为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特点:依据材料二“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可以得出政府高度重视(立法);依据材料二“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可知监察制度完整、灵活;依据材料二“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可以得出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意义: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推进民主政治以及推动政府工作等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权力的监管以及制度建设加强等回答。 27.有人说,在人类所有的发明中,“法律”的发明才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人类所发明的“法律”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设定了公平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写出罗马法发展的两个阶段,并概括出发展的主要原因。 (2)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它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了什么原则?美国国家权力结构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4)写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与民主关系的认识。 【答案】(1)两个阶段:公民法和万民法; 原因:罗马帝国的扩展,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 (2)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君主)统而不治 (3)原则:分权与制衡; 具体表现: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法律是民主的保障;法治是民主的内容。 【解析】 第一小问从公民法和万民法回答;第二小问从帝国发展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从限制国王权力回答;第二小问从议会至上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从分权制衡回答;第二小问从三权分立及表现回答。 从辛亥革命中颁布法律文献回答。 从二者关系回答即可。 28. 2005年4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表示,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据此回答: (1)胡锦涛总书记说“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国共两党在历史上还有哪两次握手?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2)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分);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2分)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标志: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2分) (2)第一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分);沉重打击列强在华利益,第一次收回国家主权(2分)。 第二次合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分)。 【解析】 【详解】(1)依据所学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回答,标志从国民党一大以及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回答。 (2)第一次依据北伐作用回答;第二次合作从抗日战争意义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