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检测历史试题

‎2019年白塔高级中学高二历史暑期摸底测验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代科技多有创新,如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A. 造纸术 B. 灌钢法 C. 棉纺技术 D. 印刷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示中的流程可以看出反映的是造纸术的制作流程,结合所学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纸,符合题干图示中的流程,故A项正确;灌钢法是将生铁融入熟铁进行炼钢,不符合题意,排除B;棉纺技术是纺织技术,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雕版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活字印刷的流程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下表是古代中国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概览。‎ 时期 作者人数 作品数量 经典语句 ‎①‎ ‎2200多 ‎48900多首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②‎ ‎1330多 ‎19900多首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 ‎③‎ ‎200多 ‎1600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 表中③处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 “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等信息可知,这是元朝的杂剧《窦娥冤》的选段,C项正确;唐朝盛行的是诗歌,且③中的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A项错误;宋朝时杂剧虽已出现,但和材料中的人物时间不符,B项错误;明朝盛行的小说,和杂剧风格不同,与人物所处时间不符,D项错误。‎ ‎3.古代某位书法家为纪念抗击叛军牺牲的兄弟和侄子,起草祭文时感情激昂悲愤,“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墨妙通神,情切意真。下列符合此文意的书法作品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其起草祭文时感情激昂悲愤,字如心声,“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恰好描述了当时悲痛的思想感情,故A项正确。B项为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与材料不符,故错误。C项为草书,与材料不符,故错误。D项为小篆,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5.《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 A. 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 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北宋灭亡后,作者逃亡南方,仍用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意在唤起南宋读者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民族矛盾的尖锐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B、C两项并未表明作者使用开封方言描写城市风俗人情的用意,故BC错误。‎ ‎6.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 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B. 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C. 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 D. 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思想上,洋务派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基本立场,强调在不变更“中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技,从文化启蒙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前奏曲,A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未能消除“夏夷之防”观念,B项错误;C项从属于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文化启蒙,D项与题意不符。‎ ‎7.近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并印发王夫之的《黄书》等有关“华夷之辨”的书籍,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此举 A. 复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B. 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孙中山等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并印发王夫之的《黄书》等有关华夷之辨的书籍,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等信息可知,用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来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有利于动员民众参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D正确;据上分析这是资产阶级狭隘的民族观,革命派的斗争策略,不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A错误;据材料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可知,没有明确反帝,而是斗争矛头指向了满清政府,故B表述不当;据材料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可知,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C错误。‎ ‎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 ‎9.陈寅恪曾说:“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旨在强调 A. 史料研究要考量作者政治目的 B. 不要轻易评论古人学说 C. 史料研究与研究者角度有关 D. 要多层面地去研究史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陈寅恪认为,要想评说古人的思想学说,必须先弄清古人所处的时世,否则无法评说。他强调的是要多层面地去研究史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古人所处时代背景的研究,不是考量作者的政治目的;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评说古人的思想学说时要多层次的研究其时代背景,并非强调不要轻易评论古人学说;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史料研究与研究者角度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 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 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 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 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答案】A ‎【解析】‎ ‎“无问西东”是指对于先进文化均要继承、发展,不要区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文化,体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故答案为A项。“无问西东”主要是指一种文化态度,排除B、D项;“无问西东”不仅体现西学东渐,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排除C项。‎ ‎11.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12.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 A. 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 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没有考虑到当时的中国现实,排除;B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理论,排除;从“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来看,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3.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六号(下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 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 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 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东西半球两手紧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可知《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排除A;《新青年》不是中共的机关刊物,排除B;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首先理解图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是指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 ‎14.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选项排除。“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生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生主义是以解决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这是孙中山看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贫富不均、社会矛盾尖锐而未雨绸缪提到的政策,这与题干“最具前瞻性”“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相符,故B项正确。民族主义即用暴力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后即推翻了满清的君主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故A项排除。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提供了基础,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一目标也实现了,故C项排除。民主主义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故D项排除。‎ ‎16.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 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因为大家想做皇帝”可知,孙中山认为其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B项正确。民生主义强调的是土地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A。民族主义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而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一班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土地革命,废除剥削,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掌握民权主义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那种失败,完全是因为大家想做皇帝”结合民权主义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7.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 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 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 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孙中山的话“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D正确;‎ 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主义,而A选项是民权;B选项是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具有狭隘的特征,与材料中的新民族主义的内容不符合;C选项属于民权主义而非民族主义,故错误。‎ ‎18.1943年1月,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新一届边区行政委员会选举。新当选的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人士、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不含国民党顽固势力)占三分之二。这一现象 A. 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策略 B. 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C. 扩大了反封建的群众基础 D. 反映了阶级矛盾日益缓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抗战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策略,故A正确;1937年国共两党已经实现第二次合作,1943年仍处于合作时期,B错误;抗战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扩大了抗日的统一战线,“反封建”表述错误,排除C;根据“其他分子(不含国民党顽固势力)”可知,仍然存在共产党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阶级矛盾,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1943年1月,晋察冀根据”“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人士、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不含国民党顽固势力)占三分之二”,联系所学抗战期间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史实和影响分析解答。‎ ‎19.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主要阐明 A.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 B.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C. 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D.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 ‎【答案】B ‎【解析】‎ 材料从革命目标、领导阶级以及革命前途来分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故B项正确;A错在“一致性”,二者只有目标一致;材料比较的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不是强调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区别,故C和D项错误。‎ ‎20.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D符合这一时间,故选D。‎ ‎21.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指20世纪80、90年代的苏东剧变,这些国家纷纷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1982年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D。‎ ‎22.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 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 “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信息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东西的怀疑,在改革是否进行中犹豫,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是1990年,不存在引入“资本主义”信息,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发表之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问题,故CD项错误。‎ ‎【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23.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 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 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可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选A。材料没有体现“多样化办学”的信息,故排除B。C项“满足了”表述不科学,故排除C。“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其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24.《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 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 ‎25.史学家在评论某位科学家时说,“(他)已经向人们展示了理性的强大力量,那么已获启蒙的人即可循此途径依靠理性来发现所有的人类制度都应遵循的自然规律”。下列与这位科学家相关的理论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量子理论 C. 经典力学 D. 相对论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科学发展对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作用。牛顿的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人们以理性来认识世界。牛顿的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正确答案是C。‎ ‎26.下图源自生物学史上的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经典著作。对该图隐含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 A. 这种观点普遍流行于18世纪西欧 B. 体现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进化观 C. 肯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D. 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错误,它的普遍流行在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思想提出之后。B符合图片意思,它反映的是拉马克的进化思想。C错误,它的学说重创“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而D与伽利略相关。故本题选B。‎ 考点:进化论 ‎27.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 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A ‎【解析】‎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属于近代物理学的成就,B项中的“现代”说法错误;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的理论,C项错误;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的经典力学 点睛: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28.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到:“在1815~1880年期间,英国经常存在于一种实力政治的真空之中,这很难说是夸张之词,这也是殖民军队能够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的原因。不错,英国帝国主义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还有西半球的扩张中的美利坚合众国及东半球的法国和俄国。但是,长期以来在热带的许多地方,除土著民族外,英国的利益集团(商人、种植园主、探险者和传教士)几乎碰不到其他外国人。”材料反映了英国 A. 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 B.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 霸权受到法俄严重挑战 D. 实力强大但隐藏着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长期以来在热带的许多地方,除土著民族外,英国的利益集团(商人、种植园主、探险者和传教士)几乎碰不到其他外国人。”可知,英国实力强大,依据材料“英国帝国主义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还有西半球的扩张中的美利坚合众国及东半球的法国和俄国。”可知,一些国家对英国的地位构成了挑战,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实力强大但隐藏着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选项错误,英国霸权受到挑战并未完整地概括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下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 A. 当前旧年俗交织新风尚 B. 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 C. 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 D.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玩法”中的“支付宝”“电子红包”等属于社会“新风尚”,“福字”“除夕”“拜年”等为“旧年俗”,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牛活”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充分,C项错误;图片中缺乏“改革开放”的措施,排除D项。‎ ‎30.下图反映了 A. 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 B. “蒸汽时代”的终结 C. 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D. 实验促进科学进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无法体现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电气时代,但不能说明蒸汽时代的终结,故B项错误;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创制奠定基础,发电机的创制为电缆和电车的发明奠定基础,三幅图的结合说明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验促进科学进步,故D项错误。‎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 ‎31.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决了民主革命道路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阶段成果。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等一系列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发表的,故本题说法错误。‎ ‎32.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 ‎【点睛】“双百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3.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理论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实现了自然科学的伟大飞跃,成为人类对自然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故本题说法正确。‎ ‎34.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知识,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其积极的一面。‎ ‎35.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邓小平92年南方谈话,解决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这一问题,解决了群众思想束缚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核心问题。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故题中说法错误。‎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解析】‎ ‎【详解】(1)根据“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 ‎(2)根据“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根据“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原因主要是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37.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国人思想变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契合了洋务派怎样的治国理念?‎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指出以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了国人怎样的思想变化历程?‎ ‎【答案】(1)方针: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 理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2)发展:培养新型资产阶级需要人才。‎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适应资产阶级需要(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失败。‎ ‎(3)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 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基础;推动教育近代化。‎ ‎(4)历程: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到思想。‎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可见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第一小问,由材料“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可见培养新型资产阶级需要人才。第二小问,由材料“洋务运动的失败”“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可以从洋务运动失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归纳。‎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由胡适、鲁迅等人。结合所学,可以从弘扬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文化起到思想解放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基础和推动教育近代化等角度分析。‎ ‎(4)洋务运动的教育主要体现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变法倡导的教育主要体现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而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教育体现了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38.2016年7月l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存在这样不同的态度:固守、利用、批判。请分别列举代表性的思想理论。‎ ‎(2)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民主革命道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一理论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4)综上所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升理论自信?‎ ‎【答案】(1)固守:中体西用 利用:康有为利用孔子学说(儒学)宣传变法思想。‎ 批判: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儒家传统思想(打倒孔家店,批判礼教等)。 ‎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成果:新民主主义论 影响: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3)问题:回答了“什么使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提升: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理论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解析】‎ ‎(1)“固守”从洋务运动的思想回答;“利用”从维新思想角度回答;“批判”从新文化运动主张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新民主主义论”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影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什么使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角度回答。‎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以及实事求是”等角度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