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如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的部分书目,其中①③⑤对应的著作是(  ) ‎ ‎ A. 《论语》《老子》《韩非子》 B. 《论语》《墨子》《韩非子》 C. 《孟子》《韩非子》《墨子》 D. 《墨子》《论语》《韩非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的圣书是《论语》,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人;救世的苦行者是《墨子》,即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国家的秩序是《韩非子》,即韩非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儒家、墨家以及法家著作。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儒家、墨家以及法家主张对材料信息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儒家、墨家以及法家著作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A.材料并不是反映儒学在民间的发展,而是在政治统治中的地位。 B.公孙弘是一个儒家学者,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来。 C.从材料可以看出龚胜红使儒学与汉武帝的统治要求密切相连,用来作为共同制的指导思想,说明儒学其他各派的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材料不是反映儒学地位的提高,而是反映出儒学作用和内容的改变。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和汉朝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儒家思想在汉朝发展的表现,其次要了解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特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 A. 心外无物的世界观 B. 克己省身的修养论 C. 推己及人的处世观 D.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答案】B ‎【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心是万事之原,心正,万事就正;心不正,则任何事情都不会正确,强调的是“心正”二字; A、该项属于心学的主张,不属于朱熹的观点,可以直接排除; B、克己省身、自我节制来不断地克制自己才能达到心正的目的,因此该项正确; C、推己及人在材料中未涉及到这一词语的含义,故错误; D、格物致知指的是通过感受事物获得真理,与材料的叙述存在差异,故错误; 故选:B。 本题以《朱子语类》中关于“心者”的论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宋明理学知识点的掌握,综合考查了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以“心正”二字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程朱理学的掌握,朱熹主张理之源在于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 2. 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 A. 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 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 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 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 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 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 3. 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 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 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答案】B ‎【解析】由于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和道德,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维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这是最使人担心的,故B正确; 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它在将人置于世界的社会中心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包括节制性在内的道德理性。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智者学派,它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 1. 薄伽丘的《十日谈》多半故事都是以爱情等为主题,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理想情人的妩媚。这反映了文艺复兴(  )‎ A. 反对禁欲主义 B. 主张恋爱自由 C. 推动文学创作 D. 放弃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理想情人的妩媚”表明文艺复兴反对禁欲主义,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 2. 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心忏悔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 推动宗教信仰自由 B. 否定教会权威 C.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 传播无神论思想 ‎【答案】C ‎【解析】“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心忏悔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表明其直接目的是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心忏悔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 3.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 A. 科学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前提 B.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C. 人文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本质 D. 普及教育是启蒙运动的手段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有独立见解”一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里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特点,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 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引导人们通过对世间事物的思考分析去判断是非曲直,完全剥去了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 1. 从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  )‎ A. 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印刷主导 B. 官营雕版印刷业的发达 C. 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发展 D. 私营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可考的专门刻家”是指专门从事雕版印刷的人家,而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说明了私营印刷业的兴起,故D正确;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清以前,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官营手工业,A项的表述不合史实,排除; B项“官营”的表述不合题意,排除; C项“鼓励”与史实不合,古代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印刷术:概况: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 ③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 2.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 A.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 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答案】D ‎【解析】A.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价值,不能说京剧的艺术价值高于其他曲艺,排除; B.其他曲艺选取的内容也多来自于百姓的生活,材料不能体现京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排除; C.京剧发展与晚清政治潮流无关,排除; D.只有受到民众的喜爱才能成为大众潮流,京剧之所以在晚清有如此发展是因为与广大民众距离较近,易于民众接受和欣赏,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文化需求,正确。 故选:D ‎。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本题以京剧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 1. ‎1956年,在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资助之下,10位计算机领域的学者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此后数十年,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个领域。这反映出(  )‎ A. 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B. 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 C. 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 D. 资本与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需要的特点。 B.材料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但是体现不出是科技标杆。 C.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对世界的改变。 D.从材料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科技在IBM公司的资助之下获得了发展,说明了资本与科技结合并相互促进。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表现,其次要搞清楚材料中资本和科技之间的促进作用。 ‎ 2.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 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 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 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正处在维新变法时期,救亡图存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严复在《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主张,提倡变法,故D正确,排除A。 B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关键信是“1898年”。学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分析其他选项的缺陷进一步证明其结论的正确性。 ‎ 3. 黄仁宇在《中国人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 A.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 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D.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可知,中国当时处于20世纪初的军阀割据时期,依据题干“中国的青年另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 ABC项均不符合“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而且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的关键是“80‎ 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 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C.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D. 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将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即中国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论》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下列图片呈现了世界名画《公牛》的诞生过程。此过程实质上(  ) ‎ ‎ A. 说明了印象派绘画影响式微 B. 体现了立体画派绘画的特点 C. 反映了美术领域的多元一体 D. 强调了美术领域的复杂多变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公牛》绘画诞生过程中的图形具有几何立体的特点,这是立体画派绘画的特点,即现代主义美术,故B项正确。 A项强调光与色的结合,排除。 CD项均不符合图示,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需要掌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1976年陕西出土的某青铜器上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勤勉)尹亿疆。”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  )‎ A.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推行分封制,以巩固西周的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世宗法制的内容; B项是西周井田制的特点,与题意不符。 ‎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 1. 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据此可知(  )‎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 C. 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 ‎【答案】D ‎【解析】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反。 B.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中朝、外朝的相关信息。 C.“政府机构的分工”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西汉前期,丞相下设的“十三曹”权力很大,这说明当时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压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的主旨。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 2. 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 A. 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 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C. 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 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答案】A ‎【解析】A.材料“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说明唐朝的科举制有有匡时济世的功能,正确; B.材料中未体现有诗歌取士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中未体现有制约君权的职能,排除; D.科举制有民主议政的特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唐朝的科举制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本题以唐朝的科举制的功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 3. 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 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C. 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答案】B ‎【解析】A.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排除; B.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正确; ‎ C.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排除; D.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本题以地方适度分权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 1. ‎《世界文明史》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 A. 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 B. 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 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 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可知,说明罗马法最大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A项正确。 B项中保护特权不符合材料主旨,应排除。 C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意,应排除。 D项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 选项 第一步 第二步 A 甲 观点:“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证据:伯里克利的言论 B 乙 观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 证据: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 C 丙 出示图片:《十二铜表法》模拟图 结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诞生 D 丁 史料:比较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异同 结论: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选项观点不准确。 B.仅仅从陶片放逐法,就说明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不充分。 C.从12铜表法的模拟图看不出,看不出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D.从罗马的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比较二者的不同,能够看出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特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和罗马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希腊民主和罗马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雅典民主制的特点,还要搞清楚罗马法发展的过程特点。 ‎ 3.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国王掌控实权 C.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 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从题干看议会有财政权,政府使用的军费要经过议会批准,之后再经国王盖章银行才给予支付,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及其之后,这个程序是得到法律保障的,是宪政的结果。故D项正确。 A项与题干材料的表述正好相反,应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C项中的银行是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因为英国是议会主权制国家,议会已经批准,不存在银行担心之说,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对英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学生读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强化对历史认知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准备对外战争军费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英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①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议会是权力中心);②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③内阁对议会负责;④随着议会改革的推进,选举权不断扩大。 ‎ 1.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多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由此推知,麦迪逊认为美国应该(  )‎ A. 限制总统权力过大以保障民主 B. 实行联邦制以强化中央集权 C. 限制选举权以防范民主被滥用 D. 实行民主原则选举国家元首 ‎【答案】C ‎【解析】材料“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表明麦迪逊主张限制民主的范围,防范多数人民专制,故C正确。 A项表述与材料相反,排除A。 BD在材料中没涉及,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共和制的内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需要掌握美国共和制的内容和对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能力的培养。 ‎ 2.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看,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他们又害怕君主派胜利(这说明君主派也有可能胜利),因为这样会导致更多的人站在极端共和派一边,结果导致他们担心的秩序混乱(可见C项错误)。这种复杂的心态,本身就说明了政局的错综复杂。此外,法国共和政体为资产阶级所建,所以B错误。D中的“绝对优势”表述与材料相反。 故选:A ‎。 本题主要考察法国民主政治确立的曲折历程。 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法国民主政治确立的曲折历程的认识。 ‎ 1.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理解德国在19世纪晚期的政治经济形势。1871年初,普鲁士王国完成德国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在帝国内延续,使得德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发展缓慢,故A项符合题意。 A项,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B项,德意志已经统一,排除; C项,资本主义经济越发展政治改革诉求越强烈,排除; D项,并非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 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评价。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我们在分析的时候,结合题干“构想与实践”,一定从材料中找中心句,如“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从材料中分析,可以用上英国的一些宪政制度的发展趋势,来作为史料的支撑,在16年的历史试卷中,对英国的重视很突出,我们可以拟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也可以从美国三权分立的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解析】‎ 本题考查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以及美国的三权分立。 本题考查的角度是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中对一部分知识应全面掌握。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8.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砚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于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御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史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一一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宜者,大低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校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史,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一一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伤吏治思想》‎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小题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儒家认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也就是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和礼义,不强调等级与身份。而法家则注重的是“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产生这种观念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回答本题可以从每个人的主张来分析,首先龚自珍的主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的主张是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的观点是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人人得诉于法吏。对这些观点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符合时代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价。 故答案为: (1)差异:儒家尚贤、重徳,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 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 (2)主张:摒弃凭资历用人的官吏升迁制度;重徳才,任人唯贤;改革选官用人制度;强调法治,依法行政。 总体评价:思想家们提出多种整饬吏治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时代潮流;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分别评价:龚自珍、魏源的主张冲击了封建官僚用人制度,但并未超出封建道德的规范;梁启超、章太炎对封建官制的批判和对法治的诉求,反映了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参政的要求,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其主张和愿望无法实现。‎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龚自珍与梁启超整饬吏治的主张及评价,需结合百家争鸣、维新思想来解答。 在评价历史人物及其观点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一点--一分为二。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知人论世,所以要根据具体事件来评判历史人物,人无完人,一定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本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评价近代仁人志士对教育改革的观点,既要肯定也要提出他们的局限性。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 ‎【小题1】(1)从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从“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可知原因有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2)结合养廉银制度出现的原因,辩证全面地分析该制度对当时官场和社会起到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小题2】‎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的认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