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7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73张)

皇权至上 皇帝是最高的政治首领,国家一切事务最后都由皇帝裁决,权力高度集中 皇帝独尊 秦始皇改称 “ 皇帝 ” ,自称为 “ 朕 ” ,命为 “ 制 ” ,令为 “ 诏 ” ,制定出一套体现 “ 尊君抑臣 ” 精神的礼仪 皇位世袭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 “ 家天下 ” 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传承, “ 天下 ” 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 制度保障 建立和健全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朝议制度和监察制度 制约皇权 秦汉时期,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 概况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为 36 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影响 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问题由来 西汉初,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 解决措施 叛乱结束后,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从景帝时 “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 至武帝时的 “ 推恩令 ” 与 “ 左官律 ”“ 附益法 ” ,诸侯国无力再对抗中央。武帝之后,王国的疆域大大缩小,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 概况 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其中孝廉为岁科,其他一些科目为特科,视需要而临时举行 影响 察举征辟制度为两汉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国家所需求的各种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察举制度行之既久之后,它的弊端也就日益显露出来。随着豪门世家的发展,等级观念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内容 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个人品行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 评价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背景 ① 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② 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对后来推行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③ 阶级矛盾尖锐 ④ 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内容 ①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 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③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评价 ①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② 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使北魏吏治得到改善;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陆上丝绸之路 “ 陆上丝绸之路 ” 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 2 世纪与公元 1 世纪间,直至 16 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 “ 海上丝绸之路 ” 历史 影响 丝绸之路是西汉对外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 内容 ① 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 土地不得买卖; ③ 官吏得给公田; ④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 ( 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 作用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 原因 ① 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 ② 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政治需要 ③ 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④ 汉武帝开拓大一统的需要 内容 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 春秋大一统 ” 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主张 ②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 “ 君权神授 ” 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 三纲五常 ” ,提倡孝道 表现 ①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评价 ① 积极: “ 大一统 ” 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 仁 ”“ 仁政 ” 及 “ 以德治民 ” 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 仁义 ”“ 孝道 ” 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② 局限:将儒学神学化,开两汉谶纬迷信盛行之先河; “ 三纲五常 ” 的伦理思想,成为束缚中国人民的精神绳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