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三单元 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魏晋至宋元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三单元 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魏晋至宋元作业

第三单元 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魏晋至宋元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  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随后,中国古代文明进入隋唐(581—907年)繁荣时期。宋元(960—1368年)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 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九品中正制选官,世家大族势力强大。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选官。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方面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文化 方面 儒学危机与转型。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危机;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隋唐时期,唐诗繁荣;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的队伍,同时也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时期,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艺术平民化、市俗化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2019江苏单科,3,3分 科举制 近几年江苏卷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及其特点、影响和出现的原因等方面。命题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在未来高考中这一特点仍会延续 ‎(1)本单元中,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机构、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等逐渐走向成熟,学习时应抓住关键词“成熟”‎ ‎(2)系统掌握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形成对选官制度的规律性认识 ‎(3)儒学的思想特征是本单元的重点,复习时既要关注历代儒学思想特征中各自的差异,也要关注历代儒学的共性 ‎(4)唐、宋、元三代的科技文化是高考热点,学习时注意把握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9江苏单科,4,3分 宋代商业的发展 ‎2018江苏单科,3,3分 尚书省的职能 ‎2018江苏单科,21,12分 宋明理学 ‎2017江苏单科,3,3分 三省六部制 ‎2017江苏单科,4,3分 朱熹思想 ‎2017江苏单科,5,3分 中国画的特点 ‎2016江苏单科,4,3分 科举制 ‎2015江苏单科,4,3分 古代农耕变化 ‎2015江苏单科,21(2)(3),6分 理学兴起 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中国古代有一制度“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该制度发源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答案 C ‎2.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上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 A.君相矛盾得到缓解 B.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 C.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D.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答案 D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于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表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机构完善皇权顶峰 答案 C ‎4.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答案 B ‎5.清朝有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  )‎ 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B.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 B ‎6.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裁制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答案 B 考点二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7.历史著作中曾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 B ‎8.“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该赋中咏颂的古代农具是(  )‎ 答案 A ‎9.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绘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答案 B ‎10.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鄂州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答案 D ‎11.《五代会要》记载,长兴二年(931年)洛阳城内规划:“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宜委河南府估价收买。”这说明洛阳城(  )‎ A.城市职能发生巨变 B.严格执行市坊分开政策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政府不断创新税收形式 答案 C 考点三 程朱理学及魏晋至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2.思想家陈亮曾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批评的是(  )‎ A.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 B.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 C.阳明心学尽废天下之实 D.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 答案 A ‎13.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这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专制集权的巩固 B.封建经济的衰退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 C ‎14.下图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在安史之乱时,他与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叛军,杲卿父子英勇就义。颜真卿感情激昂悲愤,墨妙通神,情切意真,写下此稿。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  )‎ A.气粗字险,气郁字敛 B.矫若惊龙,飘若浮云 C.狂不离神,乱不离意 D.书写方正,而韵有余 答案 A ‎15.宋明家具的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它们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答案 B ‎16.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答案 C ‎17.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答案 D ‎18.(节选)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请回答:‎ ‎(1)材料中被称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5分)‎ 答案 (1)文学形式:词。(2分)‎ 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3分)‎ 应用创新篇知行合一 ‎【应用集训】‎ ‎1.八柱国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力中枢,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八位柱国大将军排序的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周书》‎ ‎〔唐〕‎ 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文献通考》‎ ‎〔宋〕‎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资治通鉴》‎ ‎〔宋〕‎ 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A.八柱国将军成员组成基本上可以确定 B.《周书》距离当时最近,可信度最高 C.文献记载不同,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D.文献记载具有较大随意性,不足为信 答案 A ‎2.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答案 A ‎3.贞观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同时,魏徵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 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 D.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答案 C ‎4.19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 A.《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 C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2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 D ‎2.(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 D ‎3.(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 C ‎4.(2016江苏单科,4,3分)“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 A ‎5.(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 答案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6.(2018课标Ⅱ,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7.(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 A 考点二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8.(2019江苏单科,4,3分)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 D ‎9.(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 B ‎10.(2018课标Ⅰ,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 A ‎11.(2016天津文综,2,4分)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12.(2015课标Ⅱ,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13.(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 D ‎14.(2015安徽文综,14,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 A 考点三 程朱理学及魏晋至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5.(2017江苏单科,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 D ‎16.(2017江苏单科,5,3分)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答案 C ‎17.(2018江苏单科,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答案要点:‎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3分)‎ ‎(2)评分表:(9分)‎ 论点0~2分,论据和论证0~6分,论述0~1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要素 分值 要求 论点 ‎2‎ 论点明确、正确、全面(涉及“包容力”和“生命力”两个方面)‎ ‎1‎ 论点明确、正确、不全面(只涉及“包容力”或“生命力”的一个方面),或隐含正确、全面的论点 ‎0‎ 论点错误或没有论点 论据和论证 ‎5~6‎ 引用史实准确;能够充分运用史实支持论点;论证充分,能围绕“包容力”和“生命力”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逻辑严谨 ‎3~4‎ 引用史实准确;能够较充分运用史实支持论点;论证较充分,能涉及“包容力”和“生命力”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或围绕其中一个方面进行充分论证;逻辑较严谨 ‎0~2‎ 引用史实准确;尚能运用史实支持论点;论证能涉及“包容力”或“生命力”的一个方面 论述 ‎1‎ 条理清楚;表达通畅;字数足额 ‎0‎ 条理欠清楚;表达欠通畅 ‎18.(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 答案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19.(2019课标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20.(2019课标Ⅰ,26,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 C ‎21.(2018天津文综,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 B ‎22.(2016课标Ⅱ,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23.(2015福建文综,16,4分)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 C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 A ‎2.(2011江苏单科,2,3分)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3.(2011江苏单科,4,3分)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 B ‎4.(2010江苏单科,3,3分)“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 A ‎5.(2012江苏单科,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即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6.(2018课标Ⅲ,25,4分)‎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 B ‎7.(2016课标Ⅰ,26,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 A ‎8.(2015上海单科,9,2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案 D ‎9.(2015福建文综,15,4分)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 B ‎10.(2012山东文综,10,4分)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11.(2012安徽文综,13,4分)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 D ‎12.(2010福建文综,14,4分)《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 B ‎13.(2014福建文综,38,16分)(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考点二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4.(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15.(2012江苏单科,3,3分)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 答案 D ‎16.(2010江苏单科,21,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17.(2016课标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18.(2014山东文综,15,4分)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 C ‎19.(2014课标Ⅱ,26,4分)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20.(2013天津文综,2,4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B ‎21.(2013课标Ⅱ,25,4分,0.30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 D ‎22.(2011天津文综,2,4分)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答案 A ‎23.(2017北京文综,41,6分)(节选)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答案 (2)参考答案要点:‎ 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考点三 程朱理学及魏晋至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24.(2014课标Ⅰ,25,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25.(2013福建文综,16,4分)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 D ‎26.(2013课标Ⅰ,25,4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27.(2011上海单科,13,2分)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 A ‎28.(2011安徽文综,13,4分)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盘屈)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 A ‎29.(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7分)‎ ‎1.(2020届江苏南通如东高级中学10月调研,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唐朝的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B ‎2.(2020届江苏南京期初,3)《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此可知,进士科(  )‎ A.注重品德考察 B.获得社会尊崇 C.突出门第出身 D.发展日趋完善 答案 B ‎3.(2020届江苏扬州中学10月测试,18)“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B.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C.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D.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C ‎4.(2020届江苏南通如东高级中学10月调研,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 B ‎5.(2020届江苏南京期初,4)“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下列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 答案 D ‎6.(2020届江苏盐城、连云港期中,4)北宋前期,政府设置封驳司专门负责官文的传递、审查和反馈。皇帝的诏书、宰相和其他部门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送交有关部门执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B.封驳司是上传下达的中枢机构 C.中央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D.皇帝专权现象得到有效的限制 答案 C ‎7.(2020届江苏常州高二期中,5)理学家在建立理论体系时,把自然、人生和社会融为一体,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 A.充分阐发佛道思想 B.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C.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D.开始形成民族精神 答案 B ‎8.(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3)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答案 B ‎9.(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4)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  )‎ 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答案 D ‎10.(2019江苏七市3月,3)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的现实状况。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时期 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 初唐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答案 C ‎11.(2019江苏南京、盐城5月,4)宋朝高斯德有诗云:“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坑谷,行当歌大东。”材料说明,宋朝(  )‎ 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 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 答案 B ‎12.(2019江苏七市3月,4)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的挑战下,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关系,使以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新儒学”兴起于(  )‎ A.先秦 B.西汉C.两宋 D.明清 答案 C ‎13.(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4)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 A.造纸术的发明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指南针的应用 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答案 B ‎14.(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4)下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笔画圆匀,庄严厚重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随意挥洒,任情纵性 D.行云流水,飘逸易识 答案 D ‎15.(2018江苏六市二调,4)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答案 D ‎16.(2018江苏南京金陵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考前,2)《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刺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答案 A ‎17.(2018江苏南京金陵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考前,3)《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由此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是(  )‎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人悦易从 D.随材适性 答案 D ‎18.(2020届山东等级考模拟,1)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已(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 C ‎19.(2020届山东等级考模拟,2)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0.(2020届江苏南通如东高级中学10月调研,21)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运行机制有其内在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的管理机制。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马未都《中央集权与牵制管理》‎ ‎(1)据材料并结合秦朝政治架构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秦朝“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的。(5分)‎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据材料并结合唐太宗时期的制度创新加以说明。(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运行机制的内在特色。(3分)‎ 答案 (1)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5分)‎ ‎(2)说明: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4分)‎ ‎(3)内在特色:因时更新;分工协作;强化皇权。(3分)‎ ‎21.(2020届江苏南京期初,21)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 材料三 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手工业提供了大多原材料,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4分)‎ 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 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3分)‎ ‎(2)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3)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