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9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 A. 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 C.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D. 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来王”到“事王”的变化,反映了周代由商代臣属关系变为君臣间的隶属关系,这是对地方诸侯管理加强的结果,说明周代对地方的政治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周代分封制下对地方仍是分权管理,地方分权制度并没有结束,排除;C项,周代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更不会开创中央集权新模式,排除;D项,周代分封制虽加强了对地方控制,但由于分权体制的存在,地方分权割据隐患是很大的,而不是消除,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 A. 是战国儒学发展产物 B. 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C. 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 D. 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指的是学生不分贵贱贫富等级,适应了下层民众接受教育的要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反映的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C选项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A选项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等级秩序,B选项排除;有教无类是政治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与士的阶层崛起无必然关系,D选项排除。‎ ‎3.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 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答案】B ‎【解析】‎ 利用地位低的官员监察地位高的官员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监察效率,不是职责,A错误;古代皇权是高度集中,不是下移,C错误;监察主要是官员,不是管理地方,D错误。‎ ‎4.据记续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 A. 具有保守性 B. 缺少防灾意识 C. 具有脆弱性 D. 有自给自足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去秋一次水灾”,从而导致“(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从中不难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特征,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保守性”,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B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本身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特征 ‎5.尚书始置于秦,“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A. 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 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C. 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D. 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答案】D ‎【解析】‎ 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内朝负责决策,外朝负责执行,体现出决策权的逐渐集中,D正确;决策权不一定与行政效率有关,A错误;此时尚书属于决策机构,B错误;宦官此时没有进行行政干预,C错误。‎ ‎6.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中规定:“凡市场上出售不合格的肉,市官要尽量全部收获并焚毁;即使是县政府的肉,也要同样焚毁。应当焚毁的,而没有焚毁,市官与出售者同样受到处罚,要按盗窃罪论处。”这反映出汉代 A. 注重规范市场的秩序 B. 极力防范官商勾结 C. 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D. 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规定,明显是针对商品的质量,力求市场上都是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这是注重规范市场秩序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商勾结的信息,甚至官府的肉也同样要焚毁,反映了要求严格执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不让商人经营商业,而是不允许以假劣商品欺骗消费者,排除;D项,材料信息主要针对的是私人商业,虽涉及到了官府的经营,但不能说明问题出在官营上,因而也不能说明官营弊端显露,排除。‎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7.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为郭解的做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其罪已不容诛矣”。两人对郭解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 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C 主流思想影响程度不同 D. 专制制度强弱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此时儒学独尊地位刚刚确立,社会影响有限,而班固生活在东汉时期,儒学早已成为主流思想,因此,班固从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郭解的行为,故C正确;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专制制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司马迁、班固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的利益,B错误。‎ ‎8.在谈及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这主要表明作者 A. 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 B. 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 C. 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 D. 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现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选得真才” 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故本题答案选B项。由“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可以看出C项错误;A项错误,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历史的进步; D项错误,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9.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A.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 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 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答案】D ‎【解析】‎ 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儒家思想统治面临着困难,为此要进行儒学理论的重构,D正确;A是魏晋时期;B中平民化不符合事实;C中神秘化是汉代。‎ ‎10.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 A.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B. 经济政策相对宽松 C. 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 D 传统经济结构裂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显示宋代开封城内街道商店较多,商品种类繁多,说明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较为松弛,B正确;古代一直重农抑商,商人地位较为低下,A错误;对外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传统经济变化是鸦片战争之后,D错误。‎ ‎11.北宋天圣五年颁布诏书:“旧条,私下分田的佃农不得移动,如地主发遣,要给予凭证,才能允许到别处住。自今后,客户迁移不用取得地主的凭证,如果是地主无理阻拦,准许经过县衙详细审理。”这说明 A. 雇佣关系成为主流 B. 土地兼并的加剧 C.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自耕农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自今后,客户迁移不用取得地主的凭证,如果是地主无理阻拦,准许经过县衙详细审理”体现的是宋朝时期政府对佃户人身关系的保护,强调的是当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C选项符合题意;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在明中叶后开始出现的,A选项排除;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必然关系,B选项排除;租佃关系是土地集中的结果,体现的是传统的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D选项排除。‎ ‎12.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已形成稻田、棉田各半的格局。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严重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经济作物的增长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粮食种植.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故A项排除。新的生产方式应该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不能体现,故B项排除。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故C项排除。‎ ‎13.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 A. 议政权有所扩大 B. 等同于宰相制 C. 向宰相制发展 D. 篡夺了议政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根据材料“明内阁权力很大”“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可以看出,明朝内阁议政权力逐渐扩大;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故B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内阁 ‎14.明清科举规定: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否则不予录取。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实行八股取士 B. 朱熹的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C. 强化思想控制 D. 注重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书集注》是朱熹强化理学思想的表现,科举考试涉及《四书五经》,说明统治阶级注重思想控制,C正确;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形式,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加强思想控制,而非理学思想日益僵化,B错误;材料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并不是官员素质提高,D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明清徽商宅第楹联内容丰富,其中笃敬堂云:“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敬修堂云:“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这些楹联反映出徽商的突出特点是 A. 以德治商 B. 商儒结合 C. 诚信为本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体现的是徽商的经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商儒一体,B选项符合题意;以德治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诚信的问题,C选项排除;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6.对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勅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通常学者认为“这是只允许在一个县域范围之内设置一个正式市场”;而后有新学者认为“勅令规定所不得置者,并非市场本身,而是指负责管理市场的官员”。这说明 A. 历史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 B. 时间性决定着历史真实性 C. 学者的学识影响历史解释 D. 后世学者观点更科学准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素养。材料中通常学者对“市”解释为市场,而新学者对“市”解释为市官,由于学识的不同而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历史研究会因新材料的发现而结论有所改变,但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排除;B项,时间性有时会因研究材料的改变而影响着历史研究的结论,但历史真实性不会因时间而改变,排除;D项,后世学者的研究观点虽会因研究材料更丰富而准确,但并非后世学者的观点更科学准确,排除。‎ ‎17.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 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归玄恭劝严舜工告诫子弟“专力于商”“士之贱”,充分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冲击,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专制集权,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调整抑商政策,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专力于商”“士之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 ‎18.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 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 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时期官员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仍停留在“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西方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B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仍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没有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联系所学“中体西用”思想分析解答。‎ ‎19.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据此可知,李鸿章认为应该 A. 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 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 以创办民用企业为主 D.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有裨民生日用”“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可知,李鸿章兴办军事工业之时就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军事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两项与江南制造局的军事性质不符,排除。‎ ‎20.(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其主要原因是 A. 农村消费观念的变化 B. 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市场 C. 旧工业产品日益匮乏 D. 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体现的是清末外国商品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这主要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农村的消费观念无关,A选项排除;旧工业产品日益匮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商品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C选项排除;材料与崇洋媚外的风气无关,D选项排除。‎ ‎21.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清政府运用民间票号的资金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不能说明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洋务派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是控制国家金融,1862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所以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的说法不正确,所以应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的费用问题,所以A、C、D不正确,所以选B 考点:1840至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2.“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A. 积极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客观上促进了进步力量的发展 C. 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转折点 D. 是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主力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体现的是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力量的发展,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来分析洋务运动的,B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不可能扶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转折点,C选项排除;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性质是官办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无关,D选项排除。‎ ‎23.胡适在1919年感叹说:“十来年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时势变得太快,生者偶一不上劲,就要落后赶不上了,不久就成了“背时”的人了。“这说明当时 A. 政界人物更换频繁 B. 社会要求统一思想 C. 思想界的剧烈演进 D. 知识分子人才断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时势变得太快,生者偶一不上劲,就要落后赶不上了,不久就成了“背时”的人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强调的是民国以来中国思想界的激进化,从新变旧不过是几年甚至几个月的事,如维新思潮、革命思潮、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政界人物更迭无关,A选项排除;胡适的观点主要是强调当时思想界的剧烈变化,并不能反映社会要求统一思想,B选项排除;知识分子人才断层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24.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美闰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 A. 提高中国的关税税率 B. 插足其他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 C. 取消其他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D. 独享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结合所学门户开放政策的相关知识,即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可得出本题答案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 ‎25.‎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夷制夷”可以理解为在《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以夷制华”应理解为在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借英、法的力量剿灭太平军,即中外反动势力首次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以华制华”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26.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A. 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 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 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 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说明了维新变法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答案选C,A 项是鸦片战争,B项是鸦片战争后,D项不符合维新变法。故选C。‎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维新变法·评价 ‎27.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 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事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即与齐民无异”等信息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育发生根本变化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问题,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通过对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的内容体现了当时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无法得出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28.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描述当时的捐税之重:“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 政治分裂及财政困窘 B. 政府颁布法令进行限制 C. 海关关税自主权丧失 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体现的是中国国内关税重重,这主要和军阀割据有关,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民国时期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支持的态度,但是由于国内军阀割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很难在地方推广,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关税征收频繁,与海关关税无关,C选项排除;国内对民族工商业进行征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无关,D选项排除。‎ ‎29.下表是1926—1929年天津面粉厂工人工资情况表。综合下表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货币工资指数 生活费指数 实际工资指数 ‎1926‎ ‎100‎ ‎100‎ ‎100‎ ‎1927‎ ‎110.14‎ ‎108.59‎ ‎101.43‎ ‎1928‎ ‎108.54‎ ‎113.29‎ ‎95.81‎ ‎1929‎ ‎109.32‎ ‎116.58‎ ‎93.77‎ A. 工人受到的剥削程度日益加深 B.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 工人实际收入与物价同步增长 D. 工人的工资没有任何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导致工人生活整体上呈下降趋势,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材料“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显然这一举措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错误;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属于国内革命战争而非民族战争,C错误;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31.‎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到:“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竖起红旗。”在此,毛泽东 A. 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 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D. 近代国家统一观念传播广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竖起红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运动失败后,毛泽东认识到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强调的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A选项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开辟后,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未主张国共继续合作,C选项排除;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广泛传播是在抗日战争时期,D选项排除。‎ ‎32.古代希腊戏剧早期主要是描写神的世界,智者运动时期则转移到对人本身的描写。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戏剧服务对象转向民众 B. 宗教信仰丧失主导地位 C.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D. 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对人本身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注重人,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兴盛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说明戏剧服务对象的变化,实际上戏剧本身自始至终针对的是民众,排除;B项,材料现象有利于削弱宗教信仰的影响,但不能说明丧失主导地位,排除;D项,戏剧作为文艺作品,其创作来源必然是生活,所以不能因以描述人本身为主,才“开始”面向生活,排除。‎ ‎33.下面是《十二铜表法》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表明该法 A. 出发点在于维护贵族利益 B. 法律条文具体明晰 C. 化解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 繁琐且不具操作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十二铜表法》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的部分内容体现出罗马法条文具体明晰,故B正确;A、D两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34.梭伦执政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D.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项法令要求公民必须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这反映了参政是雅典公民的义务,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民众失去政治热情、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排除A、B、C三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35.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1304年一1374年)认为:在上帝的创造物中,人占据最高地位,因而对上帝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应该把人作为思考的对象。这说明他 A. 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B. 注重对人的哲学化研究 C. 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先河 D. 意欲使人摆脱神学束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根据“对上帝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应该把人作为思考的对象”可知彼特拉克的主张促使人摆脱神学束缚,D正确;人文主义不是反宗教,A错误;哲学化不是人文主义目标,B错误;彼特拉克不是开启文艺复兴先河,C错误。‎ ‎【详解】‎ 请此输入详解!‎ ‎36.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的深入发展,需要探险人具有科学的头脑、理性的分析、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技术,需要适宜的探险工具、需要航海技术的改进等。由此推知,新航路的开辟 A. 得益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 B. 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广泛传播 C.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D. 启迪了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需要探险人具有科学的头脑、理性的分析、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技术,需要适宜的探险工具、需要航海技术的改进等”可知,这一切都向科学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可见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的进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故选C项;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古希腊人文主义已经产生,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7.有人说:“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全新” 的实质是 A. 由人治变成法治 B. 国王受议会制约 C. 首相掌握了实权 D. 建立责任内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其实质是由人治变为法治,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属于英国全新政体的表现,排除;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和首相掌握英国的行政权是在1721年沃波尔首相组阁之后,CD选项排除;‎ ‎3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每一项法令,都必须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以一致的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主义原则 C. 共和主义原则 D. 权力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国会通过每一项法令,都必须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以一致的方式共同批准”体现的是国会内部之间的权力制衡,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三权分立,A选项排除;联邦主义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共和主义原则,C选项排除。‎ ‎39.威廉三世(英国国王)在1689年否决了下院提出的《三年法案》,1693年再次否决此法案,一直到1694年才迫于对外战争需要签署此法案。这表明当时英国 A. 民主政治体制亟待完善 B. 议会尚不能限制国王的权力 C. 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明显 D.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英国议会虽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材料表明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说明英国在民主政治改革的道路仍需完善,A正确;《权利法案》之后,议会开始限制国王权力,B错误;责任内阁是1721年之后,C错误;《权利法案》巩固了光荣革命成果,D错误。‎ ‎40.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的连续发生,生产力向更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这一现象发生于 A. 新航路开辟后 B. 工业革命时期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美国和德国,其中美国得益于先天独厚的环境,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迅速崛起,C选项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崛起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A选项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英国,B选项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产生巨大破坏,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卷Ⅱ(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 ‎(2)据材料,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案】(1)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明朝开放海禁;中国商人积极参与;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 ‎(2)主要特点:西班牙垄断贸易;白银交换商品。‎ 原因:英国确立海上霸权;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 ‎(3)影响: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繁荣;美洲财富被大肆掠夺;黑奴贸易加剧非洲的贫困与落后。‎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可归纳出条件是新航路开辟和明朝开放海禁政策;根据材料“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可归纳出条件是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根据材料“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可归纳出条件是中国商人的推动;根据材料“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可归纳出条件是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 ‎(2)特点:根据材料“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可归纳出特点是西班牙垄断贸易;根据材料“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可归纳出特点是白银交换商品。原因:根据材料“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可归纳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是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和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 ‎(3)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帆船贸易”的影响需要从对欧洲、中国和非洲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欧洲和中国是获利者,非洲属于被掠夺者。‎ ‎42.材料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 古代中国 ‎“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 ‎1845年 姚莹撰写《康蝤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策”‎ ‎1858年 ‎《天津条约》規定,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与政府交往用平等礼节,而清廷对此大为不满,战事再次爆发 ‎1864年 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称:“和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19世纪末 ‎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20世纪初 时人称:“危哉中国,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建设本民族之国家,不可不排除妨害吾民族之魔力”,“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 ‎1919年前后 陈独秀指出:““对外发展主义’,固然是中国人现在做不到的,而且我们也不赞成这一不合理的思想,但‘民族自决主义’,我们是绝对赞成的。”‎ ‎1924年 孙中山认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国家独立。”‎ ‎1935年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据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日本侵略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证: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和腐朽,引起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社会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及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网共两党由对峙走向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总之,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并加剧了两国间的民族危机,客观上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抗日的旗帜下中华名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这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有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共同点加以提炼,找到材料之间的联系,以此立论,材料涉及到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或者寻找材料中与日本有关的两则材料,从日本的侵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作答,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 ‎43.材料 190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如旧律中“子孙违犯教令”是重罪,改革启的新律则认为子孙违犯教令属家庭教育的范围。从1903年到1906年,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栩》、《公司律》、《破产律》等各种单行商事法规。1906年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在中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律师制度。1908年完成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1911年编纂完毕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原则,成为《中华民国民法》的基础。1911年11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因辛亥革命造成的时局动乱,在3天之内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这是清政府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摘编自蔡黎明《清末修律的再认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律改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 ‎(1)被动进行;受西方影响;区分礼法(儒家伦理与法律相分离);兼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法治特征;形成新的法律体系(新的法律部门或法律专门化、分工明确也可得分)。‎ ‎(2)影响:积极:顺应了时代潮流,(或改变了原有法律落后局面、或突破了原有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推动了法律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为后来国民政府法律的制定提供借鉴。‎ 消极: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无法挽救清朝覆亡命运。‎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中“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得出:受西方影响;从材料中“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得出:区分礼法;从材料中“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律师制度”“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原则”得出:兼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法治特征;从材料中“从1903年到1906年”“1911年11月”“在3天之内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得出:形成新的法律体系。‎ ‎(2)影响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积极方面:从材料中“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得出:顺应了时代潮流;从材料中“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得出:推动了法律近代化;从材料中“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栩》、《公司律》、《破产律》等各种单行商事法规”得出: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从材料中“成为《中华民国民法》的基础”得出:为后来国民政府法律的制定提供借鉴。‎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