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分层检测:(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接高考)
第一单元检测 (对接高考) 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 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 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4、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 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 “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 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6、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 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 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7、《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 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8、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9、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10、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 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 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 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 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 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 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 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 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 11、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 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 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3、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4、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 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 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6、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 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 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17、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 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 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8、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 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9、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 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20、“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 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2、“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 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 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 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 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掌监郡。汉省,丞相遣 史分刺州 ,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表》 材料二 汉武帝颁发《六条诏书》规定: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条,二千石 连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三 门下省是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之一,处于枢纽地位,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 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 省重拟,……。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 见提供给皇帝参考。 ——赵士祥《论隋唐“三省六部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并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的理由。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 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 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 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 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 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 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 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 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 后期 内阁首 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 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 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 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 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上的差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 要特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 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故答案为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 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 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 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 项。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故 A 项体现了宗法 制的影响;B 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 项“父死 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 仇”反映了一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 D 项符合题意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地位低于周天子的诸侯使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是一种僭越行为,是礼乐制度 遭到破坏的表现,D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由材料无法得出宗法制度瓦解 的结论,排除 A 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崩溃,B 项错误,排除;等级制度在阶级社会中 一直存在,排除 C 项。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汉承秦制”。解读题干材料并回忆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朝初年分封诸侯王,从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又实行郡 国并存,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故而“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故 A 项符合题 意;汉武帝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 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这与“汉承秦 制”不符,故 B 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决策机制,限制相权,加强了皇权,与“重建 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不符,故 C 项错误;汉代设立的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 地方的监察官,这是汉武帝的创新,与“汉承秦制”不符,故 D 项错误。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 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度,B 项错误。由材料中的“《汉书》云”“汉 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知,在西汉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 权,C 项正确。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 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 D 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 A 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 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 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 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 C 项。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 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 D 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 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 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 项错误;唐 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 项错误。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等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A 项;“尊重古 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表述是错误的,故排除 B 项;由材料信息“未发现可以颠 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等可知,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 定要用材料说话,故 C 项正确。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举荐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的人,这在一定 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说法错误, 应该是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 项错误,选官制度与地方体制关系 不大。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宰相的行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权力 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 B 项错误。中书省, 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 D 项错误。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 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 B 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可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 C 项。祖辈、父辈无官职 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的,可排除 D 项。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体现的 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故 A 项错误。行省不是监察机构,故 C 项错误。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 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 A 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 B 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 掌握的,故 C 项错误。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解读题干材料“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并调用所 学知识可知,雍正帝还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 控制,故 B 项符合题意。通政司是明代在中央设立的政府机构,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 之件,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宋代设枢密院管理军事,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故 C 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最初叫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 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A 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且清朝中央集权强化,故 B 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宰相一职,排除 C 项;军机处帮助皇帝 处理政事,且为皇帝所直接控制,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D 项正确。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 的权力,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综合这两项信息可知,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 项正确。结合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 领之”可知,B 项与之矛盾,排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 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C 项错误,排除;行省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 专制,D 项排除。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 项转运使是北宋在地方设置的官员,职责是运送地方的物资到中央;B 项兵部员外 郎是兵部的属官;C 项知府是地方长官;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力,分别设 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D 项正确。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 视,不是尊贵,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 D 项错误。 21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 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材料 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议政,排除 C 项; 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 项错误。 22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 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 D 项正确;A、B 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 点,C 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故排除 A、B、C 三项。 2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职权:掌管图籍;接受群臣奏章;监察官员;统领监察官员。特点:监察官员由皇帝直 接任免;职责分明;职权范围广。 2.积极作用:有利于遏制地方豪强,限制土地兼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 矛盾;有效防范官商勾结,杜绝损公肥私。 3.理解:门下省负责接受发布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尚书省的奏议表章,并将审核意见提 供给皇帝参考。 解析: 24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差异: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分封制--世袭;郡县制 --君主任命。 (2)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 制的开端。 (3)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特点:简、速、密。 (4)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 基础;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解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