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试题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 1.《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2.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C.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3.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4.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5.《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脆弱性 B.自足性 C.顽强性 D.封闭性 6.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7.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8.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9.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甚至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支持开辟海外市场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航海技术的进步 10.近期中央电视台将开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你猜此部电视剧最早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 A.汉朝 B.隋唐时期 C.秦朝 D.明朝后期 11.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 12.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唐朝 C. 南宋 D. 明中叶以后 13.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斗彩和五彩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14.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儒学发展,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商品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15.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16.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7.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18.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19.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20.清人张英在《衡产琐言》中说:“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勤俭垦辟,仍为殷实之家”。这反映出当时 A.私有财产缺乏保护 B.农民生活温饱有余 C.重农抑商意识浓厚 D.农耕土地产权稳定 21.古代中国对新航路开辟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地圆学说 B.火药的发明 C.造船技术的传播 D.指南针的应用 22.迪亚士在谈到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哪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句话表明新航路开辟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 A.把西方的天主教传播到东方 B.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成果 C.把欧洲的科学精神带到东方 D.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3.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A.哥伦布曾经到达过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D.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2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25.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26.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的正确理解是 A.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 D.欧洲国家确立世界霸权 27.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8.“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火车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9.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 B.乙 C.丙 D.丁 30.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有关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经济):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引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引自何良俊《四友斋丛书》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三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清代外交史料》 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不许服用貂裘……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清王朝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依据是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苏州经济的新现象。(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 32.(12分)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变化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诸多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 ——百度百科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 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1)材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积极作用。(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3.(14分)材料一 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 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他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 多桅帆船 葡萄牙亨利王子 指向标 请回答: (1)哥伦布“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的原因?(4分) (2)材料二表明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4分) (4)新航路的开辟对整个世界具有什么影响?(4分)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水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BBDBA 6-10:BDBCD 11-15:DDDCD 16-20:CACDC 21-25:DABCB 26-30:ABBCD 31.(1)地少人多;四民皆赖食于农;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4分) (2)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雇佣关系)。(4分,答对2点给4分) (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们;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或“ 闭关锁国”政策);农民贫穷购买力低下;商人把钱财投向土地买卖;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鄙薄科技。(6分,答对3点给6分) 32.(1)政策:工商业官营(工商食官)。(2分) 积极作用: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技艺的提高。(2分,答对1点给1分) (2)地处手工业、商业发达的江南;出现专业化城镇(生产的产品专业化);城市人口与规模不断扩大。(4分,答对2点给4分) (3)变化:对商业由轻视到重视。(2分) 原因: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发展。(2分) 33.(1)奥斯曼帝国控制地中海东岸,东西方旧商路受阻(或商路危机);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可以绕到东方。(4分) (2)欧洲人追求黄金的热情。(2分) (3)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4分) (4)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走向整体的世界。(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