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 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 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 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 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说明光武帝度田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故难以实行,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度田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故B错误;当时没有实行均田制,故C错误;度田也不会推动田庄经济迅速发展,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度田遭到地方豪强地主的抵制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A.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 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 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设专职官员管辖,保护丝绸之路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而是强调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材料强调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不是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排除B。材料强调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设专职官员管辖,保护丝绸之路畅通,而不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 ‎3.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B. 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C. 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D. 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人口大量迁徙到城镇。结合所学,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迁徙到城市,使农村经济萧条,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工商业市镇对人口的吸引,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排除C;材料并没有说明当时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排除D。‎ ‎4.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这表明 A. 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B. 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C. 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D. 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答案】D ‎【解析】‎ 明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税才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故A项错误;明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亦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由材料“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可知材料中开支项除有军费外,还有防汛等工程费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国家征收商税既可满足政府的财政开支需求,同时又可防止对农民征收重税,利于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5.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 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 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 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察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开拓海外市场和寻求原料产地,这才是资本主义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所在,答案选D;A、B、C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故应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根本原因 ‎6.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风、花乌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 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 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 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答案】B ‎【解析】‎ ‎“中国制造”表明的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受到欧洲的重视和欢迎,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从“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可以排除;C选项错误,材料已经体现出有一部分已经是欧洲人自己制造的;D选项错误,这与文艺复兴无关。‎ ‎7.亚当•斯密认,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这种观点 A. 完全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 C. 忽视了法治和道德的历史价值 D. 成为当时工人运动的思想遵循 ‎【答案】B ‎【解析】‎ 亚当·斯密的这种观点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特点,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问题上的态度。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完全”二字;C选项错误,亚当·斯密不是不重视道德与法律,而是更侧重于自由主义;D选项错误,工人运动的思想遵循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8.下图为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据此可知 A. 当时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 重商主义促进海外市场扩大 C. 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D. 英国实行轻重工业并重政策 ‎【答案】C ‎【解析】‎ 英国的棉花加工量与生铁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说明在18世纪后半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更多的机器被生产出来,应用于棉花加工,而生铁是制造机器的原料,故选C;题干所提到的时间最晚是在1800年,当时英国还没有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故不可能实现了工业化,故排除A;由于题干时间是18世纪后半期,这是已经不再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了,故B的说法错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是在轻工业,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主要依靠时间和工业革命的特点即可排除掉三项错误答案。‎ ‎9.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法国对英国输入的煤、铁、机器、纺织品等减税;两国对禁止输入的项目完全解禁。该条约与英国《航海条例》相比,其共同点是 A. 都利于本国拓展世界市场 B. 都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 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 D. 都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860年”,英法两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该条约的签订主要是顺应贸易自由化的体现,都有利于英法拓展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欧洲一体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860年”,英法两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而不是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而是强调工业革命后推动贸易自由化,排除D。‎ ‎10.1824年英国《加利尼亚尼信使报》报道了旨在为伦敦人供应新鲜空气的联合股份公司成立的消息,并称新鲜空气来自英国及欧洲大陆。这说明当时 A. 政府注重培育新型的商品市场 B. 媒体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 C. 工业化严重破坏伦敦人居环境 D. 工业革命推动私企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蒸汽动力的使用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严重破坏伦敦人居环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注重培育新型的商品市场,而是强调工业化严重破坏伦敦人居环境,排除A。材料体现媒体报道关于供应新鲜空气的联合股份公司成立的信息,而不是监督作用,排除B。新鲜空气的联合股份公司成立反映了伦敦人居环境的恶化,而不是工业革命推动私企迅速发展,排除D。‎ ‎11.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见下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A. 贵族式休闲大众化 B. 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C. 希腊复古风格流行 D. 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答案】B ‎【解析】‎ ‎“宽松的灯笼裤”体现的是女性生活方式在变化,但是材料并不能直接体现出贵族式休闲大众化、希腊复古风格流行以及战争影响民众生活等三个选项,所以本题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2.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A. 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 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答案】A ‎【解析】‎ ‎“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现出的是西方国家对自身的一种认识,国际事务也有西方国家所掌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世界市场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明冲突的内容;D选项错误,这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不符的。‎ ‎13.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 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D. 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时间和所学知识可推知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后期,左宗棠希望创办福州船政局和洋人分利“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梢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故选B;1866年民族工业还未产生,故排除A;C错在“取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法取消;D与材料内涵不符,故排除。故选B。‎ ‎1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B.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C.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来看,说明国民政府颁布法律奖励开办实业,积极扶持民族工业。故答案为D项。A项“主流”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仍然存在,排除C项。‎ ‎15.读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7‎ ‎60471.0‎ ‎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推断 A.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B. 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 民族工业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 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土布产量大幅增长,对洋纱的消用量大增,即中国土布大量采用国际市场上的洋纱作为原材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土布使用的原材料的变化,没有反映小农经济遭受冲击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涉及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勃兴”,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作答。‎ ‎16.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A. 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B. 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 C.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 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川、康、滇、黔、湘、桂等六省工业指数逐年增长,这就为持久抗战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结构,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摧残,故B项错误;六省工业指数和战时体制建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17.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这种情况表明 A.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 C. 改造分散的小农经济成效显著 D.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入社农户占据绝大多数,使小农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这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改造分散的小农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土地集体所有制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两个概念,故B项错误;1956年之前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18.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据此可知当时 A. 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 B. 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 C. 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 D. 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 ‎【答案】A ‎【解析】‎ ‎“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是在集中力量、‎ 集中资源进行建设工业化的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沿海的工业城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说要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9.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A. 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 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 C. 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 D. 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答案】B ‎【解析】‎ 银行、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都是国家重要企业,应该由国家统一管理,下放给地方,无疑会造成地方对于这些企业管理的混乱,故B项正确;A中克服说法错误;C中协调明显不符合题意;D与材料内涵相反,材料中做法会导致工业生产的混乱。‎ ‎20.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 B. 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 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 “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答案】B ‎【解析】‎ ‎【详解】观察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年前后。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也下降,故B项正确;三年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但人口减少与城市化率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故A项错误;上山下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城市化率下降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纠“左”的表现,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找到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时间是1962年前后,然后结合所学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的史实分析解答。‎ ‎21.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他要求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 农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B. 中央内部未就农村改革统一思想 C. 集体经济的失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包产到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979年,已经有部分农村私下里开展了包产到户的实践,故A项错误;材料“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说明中央内部并未对包产到户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说中央内部对于农村改革问题尚未统一思想,故B项正确;杜润生个人的看法并不能等同于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包产到户是为了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弊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符合社会主义的目标,故D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2.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一决定 A. 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B. 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 C. 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 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1992年允许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些政策体现中国朝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迈进,故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说法正确,选A。允许股票在上海、深圳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不能体现发展外向型经济,排除B。题干强调允许股票在上海、深圳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而与产业机构调整无关,排除C。允许股票在上海、深圳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不能体现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而是在中共十四大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3.199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表明 A. 城镇住房制度牵动社情民意 B.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领域建设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来看,解决住房也是通过市场化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 ‎24.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这反映出 A. 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 B. 中国完全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孤立 C. 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D. 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 ‎【答案】C ‎【解析】‎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枪签的合同”说明对外开放步伐很快,体现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故C正确;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目的使促进我国的发展,吸引外资只是一个方面,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B;材料无法体现“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以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为基础的商人组织迅速发展。这些商人组织往往有自己的行规帮约。行会组织就把同行业产品的规格、价格,作坊的规模和地点,学徒、帮工的工资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有的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这一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 材料二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章程附则六条》,并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近代商会的产生与中国面对诸列强从领土到经济的欺辱是分不开的,更是与广大中国民营资本试图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列强侵略的民族愿望分不开。民国时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社会组织的近代商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商会成员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抒议论,择善以从”。民国初年,在全国范围内振兴实业和“商战”热潮下,商会组织达到发展的高峰期。‎ ‎——摘编自杨涛《商会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人组织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商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 ‎【答案】(1)作用:规范和建立经济秩序;调节经济纠纷;收集经济信息;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信用者与保证者。‎ ‎(2)特点:政府支持;法律保障;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自由民主的运作氛围。‎ ‎(3)‎ 背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人组织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行会组织就把同行业产品的规格、价格,作坊的规模和地点,学徒、帮工的工资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章程附则六条》,并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更是与广大中国民营资本试图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列强侵略的民族愿望分不开”、“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社会组织的近代商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抒议论,择善以从”等信息,可以从政府支持、法律保障、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自由民主的运作氛围等方面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商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结合当时的国内外的历史大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思考。政治上,主要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经济上,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主要是“实业救国”思潮、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人们思想的解放。‎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世纪,罗马人萌生了有关精神产品所有权的观念。之后,专利观念和专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时间 概况 ‎17世纪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 ‎1624年 英国实施垄断法规,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含义的专利法。它规定了发明专利权的主体、客体、取得专利的条件、专利有效期等 ‎18世纪 英国专利法开始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陈述其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50年代,全国平均每年提交10份申请案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美国、法国、荷兰先后颁布了自己的专利法。某项新技术创造发明人或受让人可向政府申请专利,经审查批准后,而获得在一定年限内(一般为15~20年)的专利权,别人需要采用此项发明创造时,必须给专利所有者以报酬 ‎1877年 德国颁布了专利法 ‎1883年 比利时、巴西、萨尔瓦多、法国、危地马拉、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塞尔维亚、西班牙和瑞士等11国签订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建立巴黎联盟 ‎1885年 日本颁布了专利法 ‎1886年 ‎《伯尔尼万国版权公约》签订、伯尔尼联盟建立 ‎——《追根溯源专利权》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阐述:17世纪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具有鲜明的人治特征。18世纪后,各国相继颁布专利法,专利制度逐渐形成,体现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陆续缔结多种专利条约和协定,从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结论:所以,专利制度的发展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解析】‎ ‎【详解】拟定论题可以从专利制度发展推动力(原因)的角度归纳,专利制度的发展是近代法制化发展的产物,也就是法制社会的形成推动了专利制度的发展,这方面材料的信息非常充分。如提出论题: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拟定论题也可以从专利制度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归纳,专利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材料中专利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最早进行专利制度建设的也是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后来,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年,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目标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解析】‎ ‎【详解】背景: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思想路线的确立等方面回答;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等方面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