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九第2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教文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九第2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教文化作业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青岛统测)下图为中国1952年、1956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图(单位:亿元)。这反映了(  )‎ A.计划经济已确立 B.国民经济已恢复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国家很重视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从1952年至1956年,新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乎一倍,增长远远高于农业,这就充分凸显了国家对工业建设的高度重视,故D项正确;仅仅根据材料的第一、二产业发展变化图,并不能得出有关计划经济的信息,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年底已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有第一、二产业,无从判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故C项错误。‎ ‎2.(2019·武汉调研)下图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  )‎ 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 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 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 解析:选B。漫画创作的时间是1954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政府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采用的是农业合作社形式,故选B项。‎ ‎3.(2019·豫北豫南名校联考)“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  )‎ A.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D.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 解析:选C。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年底已经完成,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是三大改造,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石家庄二中期中)1952年至1957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37.3% 上升到45%,轻工业的比重由62.7%下降到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1952年至1957年”得出是一化三改时期,题目中重工业在全部工业、工农总产值中比例的提高,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A项正确。‎ ‎5.(2019·晋城模拟)下表为同一时期关于我国社会形势的言论。据此可以断定当时(  )‎ 记述 出处 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的讲话(1957年6月)‎ 中国要在15年或更短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等工业品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毛泽东访苏期间的谈话(1957年11月)‎ 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个大跃进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12月)‎ A.国内外政治环境急剧恶化 B.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 C.“左”倾冒进思想有所发展 D.“大跃进”运动全面发动 解析:选C。由材料中“中国要在15年或更短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等工业品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个大跃进”,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左”倾冒进思想发展,故选C项。‎ ‎6.(2019·天津六校联考)为争取把生产促上去,早日改变中美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 使中国在迈向强国的路上走得更快一点,让美国人再也不敢无视中国。1958年,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对与会代表说“我就不信,搞建设比打仗还难”。为此,毛泽东发动了(  )‎ 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B.大生产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选C。由材料“为争取把生产促上去,早日改变中美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使中国在迈向强国的路上走得更快一点”,结合1958年的时间信息可知,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故选C项。‎ ‎7.(2019·龙岩质检)1958年中国颁布人口管理条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这一规定(  )‎ A.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B.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迟滞 C.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D.推动了人民公社体制建立 解析:选A。由材料“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可知,这一规定强化了城乡间的区别,故A项正确;当时户口管理规定并不能导致农业发展迟滞,故B项错误;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的产物,故D项错误。‎ ‎8.(2019·邯郸模拟)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情况。这说明当时(  )‎ 年份 钢产量 煤产量 基本投资 积累率 ‎1961年 ‎750 万吨 ‎2.5亿吨 ‎59.5亿元 ‎19.2%‎ ‎1962 年 ‎600万吨 ‎2.39亿吨 ‎46亿元 ‎10.4%‎ A.全国工业产量急剧下滑 B.政治斗争抑制了经济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D.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 解析:选D。结合所学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图表中的信息反映了国民经济调整后经济的发展情况,故选D项;由材料1961~1962年钢产量、煤产量、基本投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业产量有所下降而非急剧下降,故A项错误;政治斗争开始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1961~1962年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而非优化,故C项错误。‎ ‎9.(2019·济南针对性练习)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 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 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解析:选B。包产到户从兴起到遭批判再到受肯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故B项正确;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实行了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制定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对包产到户的否定反映了“左”倾错误的干扰,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D项错误。‎ ‎10.(2019·怀化模拟)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奠定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 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 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 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选C。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一致,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而题干所反映的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故A项错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表格的内容不一致,故D项错误。‎ ‎11.(2019·临沂质检)在1950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1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1课的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的全新形式 C.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D.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解析:选D。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扫盲教育中,“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词汇对中共、新中国进行了宣传,有助于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12.(2019·潍坊模拟)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解析:选C。据所学1961年中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结合“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可知,这一政策旨在调整高校规模以缓解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滨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人民网《“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指导方针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一从国家的重视、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及苏联的帮助等概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我国的经验不足,与苏联有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随着经济的好转不断地调整。(2)根据材料二中毛泽东的“施仁政”的思想可知“一五”计划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同时“一五”计划注重内部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因此“一五”计划总的方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答案:(1)特点:国家高度重视,着手比较早;不断修改完善;边制订边实施;得到苏联的帮助。‎ 原因: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巩固新生政权需要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经验不足;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形势好转促进了编制的进程。‎ ‎(2)认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是施大仁政。“一五”计划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符合人民的当前利益,是施小仁政。“一五”计划指导方针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 ‎14.(2019·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 ‎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 ‎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化大革命”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 ‎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结合材料,总结经济和外交的关系是“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确定经济与外交关系的论题,运用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外交状况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