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黄梅国际育才中学2019年秋季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 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 A.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B.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 2.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3.2015年11月,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会晤。会晤中,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 A.两岸直接"三通" B."一个中国"原则 C.经济密切合作 D."一国两制"构想 4.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5.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 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 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备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 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D.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6. 1949年8月,北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 ‘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 A.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 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 D.完全仿效了苏联苏维埃体制 7.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B.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D.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8.秦朝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是通过( ) A.皇帝制度 B.中央官制 C.郡县制度 D.王位世袭制 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0、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11. 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12.某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学生试图揭示的是( ) A.中德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 13.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 ) A.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B.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 C.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14.汉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 A.以孝廉作为唯一选拔标准 B.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 C.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15.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 《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爆发叛乱。因此,他宁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国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由此可知,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 A.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D.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16.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7.钱穆先生写道:“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太监 “变成了真皇帝”的根本原因是( ) A.处理天下事务太麻烦 B.太监掌握批红权 C.君主牵制六部的需要 D.明时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8、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19、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据此,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20.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1.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 A.强调信念一致 B.强化公仆意识 C.充实人民语言 D.彰显平等精神 22.近代《时报》曾载:有人搭乘恰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 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 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 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说:“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 犯。”这则笑谈说明( ) A.辛亥革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大众所接受 C.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3、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 A.商代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C.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24.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 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5.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二、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 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有哪些重要政治制度?(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4分) 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现在我们应该实行经济革命(社会革命)”,“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1924年1月,他主张“国民党之主张,工人之失业者, 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3月,他又说“民生主义是什么用法呢?是用来对大富人打不平的”,“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到平等”。8月,孙中山作了四场关于“民生主义”的演讲,他说“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摘编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11年,张謇上奏说:“各种人民生计缺乏,即宪政无由进行。若因生计而一有乱象,则又可引起外患。”1925年,他说:“盖即劳动家,亦收入有多寡,人口有繁简,用度有奢俭,存储有軍薄,决不能日日而计,人人而分”,“富与富、 贫与贫不能无别,就必不相安”。 ——摘编自张春《张謇全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变迁。(4分) (1)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的民生实践。综合材料一、二,比较孙中山与张謇民生思想的异同。(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曰) 材料二 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三 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1) 材料一中“全民族的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什么抗战路线?(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2分)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的历史意义。(5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 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 几乎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 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 远东的成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博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 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 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 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1970年尼克松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1972年9月29曰,中曰双方在北京签署《中曰 联合声明》。《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 结束。” 材料四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北大演讲时提出:中关系除了和平友好之外,而别无其他选择。日中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获得了作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地位, 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力量能够为亚洲及 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基础 上,把眼光放在两国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利益上,并且努力 使其扩大。30日.他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用饱蘸墨汁的中国毛笔写了四个大字——温故创新。 请回答: (1) 材料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在当时中国采取了 什么政策来应对?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6分) (1)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成就?(6分) (2)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 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中日两国“所存在的共同利益”是什 么。从中日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来看,你认为“温故创新”有何寓意?(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由此可判断,政治协商制度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适应的,A项正确;BCD项说法虽正确,但未能从题干中体现。 3.答案:B 解析:“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11月代表大陆官方的海协会与代表台湾官方的海基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故答案选B项。“三通”即把1979年的“通航通邮”与“经济交流”概括为“通邮、通商、通航”,排除A项;C项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一国两制”构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 B D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5.答案:B 解析:从“举国一致奋起抵抗”可以联系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故选B。A项是影响,与题干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无关;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皆排除。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代表会议”实现了社会各阶层身份、地位的平等,故 A项正确; 广大工农阶级力量的主体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完全仿效了苏联苏维埃体制的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 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体现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下的小农经济的情形,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生活,故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落后于当时的资本主义潮流,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A。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皇帝制度即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排除A;秦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是三公九卿制,而题干强调的是地方官制,排除B;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D错误。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断,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 提高了行政效率,结合所学可知,“它”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B项正确,秦朝时宰相权力较大.故A项错误;C足地方行政制度,故错误;明朝时宰相废除. 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D 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材料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一致,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美国参加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达到顶峰;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两国关系开始缓和。 13.答案:D 解析: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927年7月20日”可知,此时中共中央发出的通告侧重强调的是革命的武装才能保障土地革命的胜利,这体现了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忽略武装斗争的错误的反思,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 1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政策,旨在考查考生获取 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 养主要是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材料中“控制住他能控制的一切, 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国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反映了抗 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的缓和,故C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国民政府为全国抗战做了准备工作,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爆 发叛乱”可知,当时国民政府仍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B 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局限性的认识。由于皇权至上和权力的高度集中,控制了皇帝便控制了整个国家,故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现象,C项正确。从个别现象看不出整个制度的变化,A、B、D三项表述片面。 17.答案:D 解析:太监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的直接原因是太监掌握有批红权,根本原因是君主“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即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D项。 1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见秦朝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项,不选B项。封建社会时期,百姓始终是皇帝和封建政府的属民,不选A项。中央集权政治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已经出现,不选C项。 19.答案:D 解析: 20.答案:A 解析: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B项“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没有“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题意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称谓的变化,没有体现信念的相关内容,故排除A项;公仆意识主要针对官员,与民间无关,故排除B项;称谓的变化是为了消除官职高低和阶级之间的尊卑,并非是为了充实语言,而是为了体现平等,故排除C项,故选D。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共和”“同胞”“自由权”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觯放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村料中无法体现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排除。B 项,上海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逬步不代表全人民大众接受民主共和思想,故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23.答案:C 解析: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的时间是1955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 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是指中印两国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这会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1950年,两国的社会制度相同,与题干材料“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本题的疑难之处是不能正确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由材料中“去岁仓促开衅”可知该和约签署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年,由“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知该战争既有陆战又有水战,综合这些信息可知该战争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A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B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C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D项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故选B项。 二、材料题 26.答案:1.秦始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每点1分,3分) 2.信息: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每点1分,4分) 3.矛盾:君相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每点1分,3分) 27.答案:(1)变迁:从强调“平均地扠”的政纲,到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4分) (2)实践:创办大生纱厂;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实业。(2分) 差异:孙中山认为政治革命为先,而后才能实现民生主义,张謇主张民生为先,在此基础上改良政治;孙中山主张均贫富,而张謇要求保持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4分) 相同点:都希望改善人民的生活。(或答都关注“人民生计”)(2分) 28.答案: (1)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2分) (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或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 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2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5分) 29.答案:(1)美国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军事及经济 上封锁中国的敌视政策。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等国家建交;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 议和亚非万隆会议;打破帝国主义封锁(6分) (2)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国实力增强。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 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又掀起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6分) (3)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因素 还有: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②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促进作用。(3分) (1) 共同利益: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2分) 寓意:以史为鉴,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