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邢台三中高二9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邢台三中高二9月月考(2017

邢台市第三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郑宏磊 审核人:张艳杰 注意事项:请将I卷(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钢笔(作图除外)做在答题卡上,不得出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称为“仁—礼社会”,其中“礼”的作用是( )‎ A. 缓和阶级矛盾 B. 维护等级秩序 C. 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D.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2.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出席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下列古代思想流派与这一主旨所蕴含的思想相通的是( )‎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墨家 ‎3.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4.小明同学偷吃了学校果园的果子,被班主任知道并通知了家长,如果小明的家长相信孟子的言论,他们可能会认为( )‎ A.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 C.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惩罚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5.在有关惩治腐败的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分子,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自然就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腐败分子,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与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 )‎ A.儒、墨、道、法 B.道、法、儒、墨 C.道、墨、儒、法 D.道、法、墨、儒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 ‎7.“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8.“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 )‎ A. 慎思明辨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穷理格物 ‎9.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B. “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 心即理也 D.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10.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1.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 A.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 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D.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12.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此事得到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该案例体现了当时刑罚( )‎ A. 重礼轻罚 B. 严惩谋逆 C. 仁爱宽恕 D. 以礼入法 ‎13.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第一个人”是(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黄宗羲 ‎1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下图是懦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秦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思想统一 B.b处:西汉改造了懦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 C.c处:魏晋南北朝陏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16.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 注重实用性 B. 优先服务于农业 C. 满足了社会生产 D. 讲究“天人合一”‎ ‎1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8.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结论,最能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 ) ‎ ‎1266年 郭守敬被忽必烈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年 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79年 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 ‎1281年 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年 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 A.重视实践和实用 B.成就领先于西方 ‎ C.具有近代科技特征 D.成果得到有效推广 ‎19.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 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20.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 A. 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B. 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 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 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21.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该现象表明( )‎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2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B.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C.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3.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有一情节,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反对她与陈先生的结婚,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没有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 )‎ 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24.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是( )‎ 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 C.人文主义 D.民主科学 ‎25.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 ( ) ‎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 C.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 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 ‎26.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7.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28.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29.刘大白在民国七年的一首诗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坐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 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其创作背景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B.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李大钊等宣传社会主义 D.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30.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实践民主共和 D.反对专制统治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 ‎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2分)‎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 ,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4分)‎ ‎(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8分)‎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4分)‎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4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试题 ‎1.B【解析】孔子的“礼”强调等级秩序,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A错误,B正确;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而不是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排除C;“礼”的本质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 ‎2.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击,“非攻”则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与题干信息相符,D项正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主张中央集权,与题干信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不符,排除A。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儒家核心主张是“仁”“礼”,主张德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3.A【解析】材料大意是做人处事都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以静制动。材料反映了道家的清心寡欲、顺其自然的辩证思想,故A项正确;B、C、D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或体现,排除 ‎4.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小明同学偷吃果子……如果小明的家长相信孟子的言论”他会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因为孟子主张的是性善论,B正确;AC项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与孟子观点相反,排除;D项提及的是“环境论”,与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不符,排除。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1)先秦时期的人性论:孔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荀子的人性本恶,但凭后天的教育可以由恶变善;‎ ‎(2)汉朝: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一种是先天性善、不教而成的上品圣人之性,一种是先天性恶、教也不善的下品之性,还有先天有善有恶、教而后能善的中品中民之性。‎ ‎(3)宋朝:朱熹性二元论,人有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气质之性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要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4)明朝:王阳明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腐败现象自然就没有了”可知甲的思想属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据“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可知乙主张用严厉的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据“‘德’‘礼’来教育感化”可知丙主张用德治和仁政教育治理,属于儒家思想,丁主张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属于墨家思想,据此综合分析可知正确的应该是道、法、儒、墨,故B项正确;ACD项均不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6.C ‎【解析】根据题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A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B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D项是指强调统治者以民为本,行仁政,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7.A【解析】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 ‎8.B【解析】根据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及“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以判断这是心学的思想,因此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致良知,达到知行合一,故B项正确;慎思明辨指的是考察事物,以求获得知识,与致良知不符,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和穷理格物是程朱理学的主张,均排除。‎ ‎9.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说明朱熹认为私欲是超出“礼”的不正当的欲望,故答案为A项。朱熹认为“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说明天理和人欲(私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符合“礼”,不是同一概念,排除B项;C项是心学的观点,排除;朱熹认为“饥而食渴而饮”是正当的欲望,并不反对,排除D项。‎ ‎10.B【解析】从材料中“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可知,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故B项正确。AC 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点睛:材料“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是解题的关键。‎ ‎11.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故事,喊出了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故事,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理学束缚之下,当时婚姻并不自由,排除B。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难以得到提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2.C【解析】题干中提到“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说明当时刑罚依然对首恶之人采取重罚,排除A。题干中提到“其余免罪释放”说明当时的刑罚对从犯轻罚,排除B。题干中“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此事得到皇帝赞赏”体现当时的刑罚具有仁爱宽恕的特点,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对于谋反的人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其实质是违背了礼的思想的,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3.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这是陆九渊的心学。综上可知,A项符合题意,正确;‎ B.C两项属于陆王心学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是明清之际儒学批判思想家,与材料“宋明时期”时间段不符,排除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4.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故排除带④的选项即可。宋明时期,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所以①②③正确。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1)概念:理学,以儒学为主导,继承孔孟正宗的治国学说,又吸收了佛道两教关于宇宙、自然、人生命运学说,形成以“理”或“天理”‎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 ‎(2)主要内容:在世界的本源上,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即使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存天理,灭人欲。‎ ‎(3)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1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说法军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演变•表现 ‎16A解析】根据材料“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可知肯定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注重实用性,A项正确。B项错在“优先”,材料没有涉及科技“优先”服务于农业的信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科技发展满足了社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C。D项“天人合一”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不符,排除。所以选A ‎17.C【解析】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的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世俗文化是受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 点睛:自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文学艺术出现适应市民需要的趋势。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均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此类试题要把握住自宋之后文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原因来分析解答。‎ ‎18.A【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历法”“敬授民时”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和实用 ‎19.C【解析】汉字的发展演变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规范统一和书写简便的字体更有利于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也对汉字演变产生影响,但不能说明由繁到简的原因,排除ABD ‎20.D【解析】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社会得到了不同的应用,结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差,可见科技能否发挥重大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为其广泛应用提供适合的社会土壤和环境,故选D;ABC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意图不符,故排除。‎ ‎2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到“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信息说明文学逐渐被下层民众所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的是文学世俗化,不是迎合统治阶级,故B项错误;民间文学世俗化与道教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2【答案】C【解析】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他已经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但并不主张以西方的政治制度取代清王朝的君主专制,故选C。‎ ‎2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故A项错误;“这一角色在当时没有人敢演”,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的创作主题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说明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24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思想既有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体”,也有西方资本主义的“用”,“中体”和“西用”‎ 被生硬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2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只能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当然也就不能挣脱传统了,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难以挣脱传统 ‎ ‎26.C【解析】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故本题选择C项。‎ ‎27【答案】A【解析】从表格的数值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而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所占比重下降。反映出当时学习西方的重点转向人文和社会制度领域,故选A。题干看不出学习西方是被动和主动,排除B;题干提及的是学习西学比重的变化,排除C;D题干没有体现。‎ ‎2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A项是在甲午战后的维新变法中已经产生;B项是在甲午战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产生;D项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无产阶级专政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主要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故选C。‎ ‎29.D 【解析】 注意民国七年是1918年,刘大白使用的是浅显易懂的白话文。‎ ‎3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描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和思想的逐步演变的历史,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C项只是符合民主共和思想,洋务运动等不主张反专制统治,排除D项。‎ ‎31.(1)朝代:战国、西汉、明末清初。(3分)‎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统治奠定理论基础;(12分)‎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为汉武帝所采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差别: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5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韩非子》”“董仲舒《春秋繁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位思想家分别是韩非、董仲舒和黄宗羲,他们分别生活在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主张法治,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治国用法思想;董仲舒发展了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潮。‎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32答案①人物:林则徐;②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4分)‎ ‎(2)主张:①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③‎ 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④材料四:变法图存。(8分)‎ ‎(3)①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②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4分)‎ ‎(4)①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②相同:“君民共主”。(4分)‎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作品,其人是林则徐的好友,与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联系林则徐的重要活动,可答虎门销烟。或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根据所学,材料二出自曾国藩,属于洋务派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出自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材料四出自梁启超,属于康梁维新派,进一步提出变法图存。‎ ‎(3)根据材料三“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说明洋务派单纯学习外国科技,而不变革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富强。因此早期维新派的进步在于主张学习西方先 进的政治制度。‎ ‎(4)结合所学,梁启超等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这与材料三中“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意思一致。‎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所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