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省桂林市中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桂林市中山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 (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孟佳 审题人:钟其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单项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 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反映了天子亲耕现象,其目的在于“劝农”的示范意义,材料中“天子亲执”“首领带头”“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体现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故答案为C项。AB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材料仅能体现“重农”而不能体现“抑商”,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 A.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 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 C. 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 D. 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两幅图片信息的对比可见,西汉时期耦犁法出现和推广,到唐朝曲辕犁的应用,表明耕犁的进步和成熟,可见古代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作效率问题,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形成,故C错误。 左图为耦犁法,右图是曲辕犁,所以不能反映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故D错误。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丝绸、陶瓷等产品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我国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中国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 C. 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棉纺织业这三个领域长期领先世界 D. 明清以前,中国的私营手工业在技术上占有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我国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C选项错误,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和丝织业三个领域长期领先世界,不是棉纺织业;D选项错误,明确以前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北宋时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代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A. 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 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 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是市镇经济的繁荣;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重心转移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宋代城市经济结构的变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下列材料描绘的现象出现于宋代的是 A.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D.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出自唐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体现了唐代夜市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B选项出自宋代陆游的《杂赋》,反映的是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符合题意;C选项反映的是汉代商运活跃的现象;D选项是清朝黄遵宪的诗句,体现的是明清海禁政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花的种植遍及中国南北,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纺织品对麻的冲击导致民间麻的种植量减少,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且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才有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故B项错误;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棉布,不是丝织品,故D项错误。故选C。 7.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A.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C. 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材料中“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且多置买田地”反映了当时的商人大都把资金投入到土地上了,这样就会使资本缺乏,导致生产难以扩大,不利于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可知,这导致了农村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多,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主流产业是农业,不是手工业;B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此时期自然经济并未丧失主导地位;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始终执行严格的抑商政策,并未确立重商政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清朝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其所反映的经济政策是 A. 专卖制度 B. 鼓励垦荒 C. 重农抑商 D. 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帝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抑制商业的发展,因此实行的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故答案为C项。A项,专卖制度是政府垄断特定商品的买卖,排除;B项,鼓励垦荒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其成为自耕农,既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稳固统治基础,排除;D项,闭关锁国是限制中外贸易,排除。 【点睛】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10.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深远影响是 A. 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 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D. 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知这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其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故排除。材料只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C项表述错误。 1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C. 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资产阶级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的愿望没有达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通商口岸数量不多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C选项错误,《南京条约》得到了真正的实施;D选项错误,中国人购买力低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 A.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洋务派的诱导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与题意不符;C选项是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因素是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政府放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黄金时代,D项正确;洋务运动诱导促进民族工业产生,A错误;B是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内部原因,C错误。 【点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 14.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规定拨存公债券2100万元作为基金,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还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这反映了 A. 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基本消除 B. 中国轻工业占工业比重较小 C. 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创办企业 D. 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民国政府鼓励投资办厂,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受到列强经济侵略等因素的阻碍,发展困难没有基本消除;中国轻工业占工业比重较小和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都与材料信息无关,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19世纪60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70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春天”,但一战结東后,中国民族工业就迅速萧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 A. 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B. 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C. 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 封建君主统治是经济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但一战结東后,中国民族工业就迅速萧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唯一途径”的说法绝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共产党的内容,该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封建君主统治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已颇具规模,有织布机500台,纱锭2.5万枚,工人4000人。营业兴旺,纺纱利润尤为丰厚。经李鸿章奏准织布局享有特别专利权,规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据此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 A. 得到西方势力支持 B. 成为民营纺织业代表 C. 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D. 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鸿章的大致意思是:十年之内,只允许中国商人入股,不许外国人入股或者创办相似产业。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商品输出,进而抵制其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方的支持,排除A项;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企业的代表,而不是民营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只允许中国商人入股,不许外国人入股,是针对西方国家,而对国人是开放的,因此不能说明它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故C项错误。 17.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主要任务为负责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资源委员会的设立 A. 使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B. 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C. 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5年……资源委员会……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重,资源委员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工业领域,有利于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僚资本空前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时期;B选项错误,当时发展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是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与轻工业的发展之间没有直接联系;C选项错误,资源委员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工业领域,与民族工业发展艰难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药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院校 B.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C.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D.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后综合类学校数量下降,理工农医学校数目增多,师范类也有了一些增多,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知,此时期理工农医学校的增多是为了适应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近代科学的各个门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于民国时期;C选项错误,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新中国初期扫盲运动的目标;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院校调整侧重于建立理工农医院校,不是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阅读1957年至1960年经济生产总产值图表(单位亿元) 时间 经济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副渔 1957 1241 704 317 387 537 1958 1649 1083 580 503 566 1959 1980 1483 867 547 497 1960 2094 1637 1090 616 457 对图表信息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全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C. 工业经济发展比农业经济重要 D. 我国已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此时期重工业产值较高,而轻工业产值和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较低,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并非健康快速发展;C选项错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很重要;D选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实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 河北省徐水县1958年8月推出供给制,全县实行“十五包”:“吃、穿、住、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全由县里统一包下来。”这本质上反映了 A. 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大跃进”成就显著 C.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河北省徐水县1958年8月推出供给制”,这种计划经济的做法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表现,故选C。材料现象不是社会财富的丰富能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故不是社会实现了公平,故排除D。材料现象也不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故排除A。“大跃进”是经济上左倾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败表现,故排除B。 21.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从这些科学“奇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后人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 A. 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 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D. 促进工农业全面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事例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存在的浮夸风、高产风等虚假现象,而这些事例都是违背经济规律做法,因此这些历史事件给后人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大跃进”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不是不注重科学,杂交和嫁接等技术正是注重科学的体现;C选项错误,这些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并非是大胆创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跃进”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并未体现工农业发展失衡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指 A.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依据材料中“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再集体生产。因此D选项正确。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仍是个体生产,并未走向联合,A、C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使集体化程度更高,并未走向个体生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D.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即给各国有企业“松绑”。在此之前,中国经济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该55位厂长经理为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其“松绑”的呼吁正是希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国家从1954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与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 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 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 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 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1992年这个时间点,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B正确;实行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一国两制”是80年代初提出来的,排除A、C、D。 25.中共十四大被外电评论为“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 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B. 做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决策 C. 决定以上海浦东为新的对外开放区 D. 调整了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与十四大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与十四大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调整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不是十四大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发现了“五四”后十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出现等史实。这些史实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 B. 人民民主制度确立发展 C. 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传播 D. 新式教育推动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五四运动”后女性争取婚姻自由等现象增多主要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冲击,A正确;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传播影响民众思想变化,C正确;五四后新式教育推动思想解放与材料现象有关,D正确;五四运动后十年正是国民大革命以及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民主制度确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B错误,符合题意。 27.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近代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 B. 上海与内地生活观念差异大 C. 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D. 新式通信工具已普及到内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与“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等信息对比得知,上海和内地小城人的生活不一样,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C正确;材料看不到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与内地人们在时间,尤其是晚上十点以后,城市的对比,没有涉及二者的生活观念问题,B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28.竹枝词“乘客不分男女坐,可怜坐下挤非常”,反映了近代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 C. 改变了原来社会性质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人们在乘坐新市交通工具时同等对待,一视同仁,这对传统社会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的发展;C选项错误,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未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社会秩序的混乱”。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9.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 A. 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 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 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D. 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打千……鞠躬……握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社交礼节的平等化趋势,说明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礼仪的变化,不是近代风俗的中西合璧;C选项与题意不符,不是材料主旨;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0.杨乃武案发生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案发伊始,社会舆论对杨乃武极为不利,但《申报》扭转了这一局面,清统治者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杨乃武案昭雪平反。这说明了报刊 A. 对司法案件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 B. 以维护公平正义办刊宗旨 C. 发挥了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D.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答案】C 【解析】 “舆论”压力下使杨乃武案昭雪平反等字眼足以证明报刊能够起到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报刊不可能对司法案件审理起“决定性”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办刊宗旨也并非单纯的维护公平正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立场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其中,26题文、理科学生均要求作答,27题理科生作答,28题文科生作答。27、28题作答时请先在答题卡上涂填好所选题号,然后在指定位置作答。) 3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 (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贻来牟机器磨坊是什么性质的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类企业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1)特点: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 (2)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原因:重农抑商。 (3)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4)趋势:由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结合所学从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等方面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机户”与“机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是重农抑商。 (3 )依据材料三中“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贻来牟机器磨坊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结合所学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等方面分析这类企业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32.(理科生作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改革。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中图1、图2提供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掀起的运动名称。并说明这场运动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中图3、图4提供的信息,说出当时在农村实行的制度及该制度的实质。 【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总路线。 (2)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从1953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2)依据材料二中“人民公社好”、“大跃进”等信息可知,当时在农村掀起的运动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所学从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等方面说明这场运动不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中“小岗村村民‘按手印’”、“安徽凤阳村农民打花鼓庆丰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农村实行的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的实质是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33.(文科生作答) 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为社会的发展: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的幸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材料一: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基础上开创的。 ——习近平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现实原因。 (2)材料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多年建设基础”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上的变化及这一变化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得以不断深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帮助农民走上富裕之路;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3)变化: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深化了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4)因素: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解放思想;勇于并善于学习其它文明;注重制度创新。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帮助农民走上富裕之路、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等方面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现实原因。 (2)结合所学从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指出“20多年建设基础”的主要表现。 (3)依据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结合所学可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经济改革中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深化了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从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解放思想、勇于并善于学习其它文明、注重制度创新等方面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得以不断深化的主要因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