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板块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课件)(47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板块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课件)(47张)

板块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 阶段特征 主干排查 微专题整合 随堂演练 阶段特征 阶段 1949 ~ 1956 年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1956 ~ 1976 年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特 征 政治 三大政治制度确立 ,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完善 ,“ 文化大革 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 通过实施 “ 一五 ” 计划和三大改造 , 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956 年 ,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 大跃进 ”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文化大革命 ” 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 外交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中苏关系破裂 , 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 , 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科技 文化 “ 双百 ” 方针提出 , 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 就 ;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 , 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 主干排查 3. 健全法制 : 三大改造完成后 ,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健全法制是迫切任务。 4. 民主法制的破坏 :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 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 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 实现了民族平等 , 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 国民经济恢复 : 1949 ~ 1952 年完成 ,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 条件。 (3) 特点 : 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 , 优先发展重工业。 (4) 国民经济的劫难 :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四、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 1. 毛泽东思想 : (1)《 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4. 教育 : (1) 新中国成立初期 : 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 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 (1) 特点 : 20 世纪 50 ~ 70 年代 ,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 交通事业的进步 : (1) 铁路 : 新中国成立后 , 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 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的沟通。 (2) 公路 :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 电视事业的发展 : 1958 年 ,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 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六、时代精神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 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激励人心。 微专题整合 专题一 工业化建设的展开与时代精神 角度 1  国民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 [ 典例 1] (2018 · 全国 Ⅰ 卷 ,31) 如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 , 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 , 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 :D   漫画反映了 1953 年资源勘探队进入深山对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 , 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 , 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 , 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划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 其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 促进了 “ 一五 ” 计划的顺利展开 , 故 D 项正确。 1957 年 “ 一五 ” 计划完成后 , 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A 项错误。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古已有之 ,B 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 ,C 项错误。 [ 典例 2] (2018 · 海南卷 ,9) 1938 年初 , 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 :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 , 实行“计划经济” ,“ 树立重工业的基础” , 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 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 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角度 2  崇尚劳动的时代精神 解析 :D   年画主题 “ 数他劳动强 ” , 应该是姑娘们对走在最前面的男青年互相交头接耳的称赞 , 是对 “ 劳动强 ” 的人的尊重和喜爱。其主题就是倡导尊重劳动、努力生产的新价值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 巩固新政权、建设新社会的政治任务需要全社会广泛树立和培育能够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劳动、努力建设新社会的价值观念 , 画作 《 数他劳动强 》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创作的。 D 项正确。该画作基本是写实画 , 而非传统文人写意画 ,A 项错误 ; 材料时间为 1953 年 , 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开始 , 还不能称之为 “ 社会主义生产 ” 且材料未体现 “ 生产的场景 ” ,B 项错误 ; “ 双百 ” 方针于 1956 年提出 ,C 项错误。 角度3 效仿苏联经验 [ 典例 3] (2019 · 全国 Ⅰ 卷 ,31) 据统计 ,1954 年 1 月到 4 月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 , 为 1952 年同期的 50 倍 , 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 A. 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 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 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 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 :D   俄文书刊不等于苏联科研 , 苏联科研不等于国际前沿。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 , 苏联科研受苏联模式制约 , 不一定处于 “ 国际前沿 ” ,A 项不正确。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是在 1995 年 ,B 项不正确。我国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 始于 1956 年苏共 “ 二十大 ” 。 C 项不正确。我国 “ 一五 ” 计划 (1953 ~ 1957 年 ) 启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主要是效仿苏联工业化经验 , 并得到苏联的资金、技术和人员的援助 , 如国家投资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 , 优先发展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 ( 靠近苏联 , 便于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 等等。 D 项正确。 [ 思维深化 ] “ 一五 ” 计划的特点及提前完成的原因 1. 特点 (1)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方针。 (2) 从中国国情出发 , 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 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 ,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 , 兼顾其他。 (4) 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 , 留有一定余地。 (5)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2. 原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国民经济恢复 , 为“一五”计划实施奠定基础。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指导 , 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怕困难 , 自己动手 , 丰衣足食的精神 , 遵循党的正确方针政策 , 这是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3)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 , 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4) 朝鲜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 为国内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国际环境。 专题二 新中国外交 角度 1  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 典例 1] (2017 · 全国 Ⅲ 卷 ,30) 1949 年 , 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 , 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 毙伤英军百余人 , 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析 :B   本题材料是 1949 年渡江战役期间 “ 紫石英 ” 号事件。渡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性战役。正当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般向国民党统治中心发起致命攻击之时 , 英国却依恃晚清以来的特权 , 派出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 无疑构成对渡江战役的一大障碍。面对此种情形 , 人民解放军果断反击 , 击退英国军舰 , 并要求西方列强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和领空。学生结合晚清以来列强在华特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 , 不难作答此题。正确选项是 B 。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和确立 “ 另起炉灶 ” 外交政策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没有因渡江战役而中断 , 故其他三个选项都不符合史实 , 可以排除。 角度 2   20 世纪 60 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 [ 典例 2] (2016 · 全国 Ⅰ 卷 ,31) 1965 年 , 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 由 1957 年的 17.9% 上升到 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 我国 (    )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 :B   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我国对外关系面临严峻形势 , 不仅美国继续奉行对华敌视和孤立政策 , 苏联也在推行霸权主义。中苏两国也由分歧、论战发展到关系破裂 , 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也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 , 新中国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有了新的进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它们之间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 其中中苏关系的变化也影响到中国与部分东欧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 促使新中国转移对外贸易的重心 , 主要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此 , 正确选项为 B 。其他选项都不是这段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角度 3  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 典例 3] (2015 · 海南卷 ,25) 1971 ~ 1978 年 , 我国共援助 37 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 470 个项目 , 超过 1955 ~ 1970 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 , 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 16 年总和的 109% 。这反映了 (    ) A.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解析 :D   题干给出的信息是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援助的数据。 70 年代 , 我国除了大力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 , 也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 以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 , 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而这个时期援外项目总额超过前 16 年的总和 , 也反映了经济援助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 因此 , 正确选项为 D 。 70 年代尚处于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的中国 , 综合国力还未有很大提升 , 那个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也并不很明显 , 而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与否也与题干无关 , 因此 ,A 、 B 、 C 非正确选项 。 角度 4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 典例 4] (2017 · 海南卷 ,20) 1964 年 , 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 年 , 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 , 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 , 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 , 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 , 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解析 :A   20 世纪 60 年代初 , 法国试图在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中寻求自己在国际舞台上应有的大国地位 , 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中国建交 , 访问苏联 , 提出 “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 等主张 , 都是法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内容 , 故 B 、 C 与题干不符。法国不会改变自己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 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 在美苏争霸中谋求灵活的外交政策 , 目的依然是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 , 故 D 项错误。正确选项是 A 。 [ 思维深化 ]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阶段 背景 外交政策及成就 联苏反美 ——“ 一边倒 ” 的外交战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 世纪 50 年代 )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 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 , 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反美霸权主义 , 抗美援朝 (4) 参加日内瓦及万隆会议 反苏反美 ——“ 两个拳头打人 ” 的外交战略 (20 世纪 60 年代 ) (1) 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 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 (2) 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 第三世界崛起 (1) 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 反美反苏 (2) 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3) 与法国等国家建交 (4) 睦邻友好政策 联美遏苏 ——“ 一条线 , 一大片 ” 的外交战略 (20 世纪 70 年代 ) (1) 美苏冷战 , 苏攻美守 , 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 积极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 以遏制苏联 (2) 毛泽东提出 “ 三个世界 ” 战略思想 (1) 中美关系缓和 , 中日建交 (2)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3)1971 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 全方位 ” 外交的新战略 ( 新时期外交 ) (1) 美苏冷战互有攻守 , 美苏冷战结束 (2) 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 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 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加强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1) 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 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 按照 “ 亲、诚、惠、 容 ” 理念 , 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 对非洲关系提出 “ 真、实、亲、诚 ” 原则 , 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 ; 同欧洲、拉美之间增进了解 , 加强合作 (2) “ 一带一路 ” 倡议 ; 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编者选题表 随堂演练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的广泛性 1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基础 2 时代精神 3 人口移动 4 新民主主义经济探索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 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背景 6 综合 7 一、选择题 1.1954 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 , 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 , 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 ; 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 , 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    ) A. 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 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 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 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解析 :A   材料中对民主主体的定义上是包含部分资产阶级的 , 这说明在当时中国的民主具有很宽广的范围 , 所以本题选择 A 项。 B 项错误 , 民族资产阶级在此时是被团结的对象 ;C 项与事实相悖 ;D 项错误 , 本题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关。 2.1950 年 2 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 , 全国应该做到 : 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一提法 (    ) A. 旨在为已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筹备资金 B. 适应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化 C. 表明党和政府认识到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有利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 :D   由材料中六个 “ 统一 ” 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 , 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 故 D 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为 1953 年 , 故 A 项错误 ;1950 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未发生重大变化 , 故 B 项错误 ;C 项结论据材料不能得出 , 故排除。 3 .(2019 · 云南大理一模 ) 下图两个人物的事迹所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 A. 艰苦奋斗 , 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 立党为公 , 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舍生忘死 , 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 勇于改革 , 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解析 :A   题图中的人物艰苦奋斗 , 公而忘私 , 共同体现出奉献精神。 4 .(2019 · 湖北四地七校联考 )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 , 根据表格可知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 1949 ~ 1957 年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年末非农业 人口变动情况 ( 不包括市辖县 ) 单位 : 万人 年份 成都 西安 兰州 武汉 洛阳 包头 太原 大同 1949 66 39.76 17 103.47 7 9.00 21.46 8.91 1957 111 101.82 70 215 45 39.93 83.13 29.05 增长率 (%) 68.2 156.1 311.8 107.8 542.9 343.7 287.4 226.0 A. 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 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 C.“ 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 解析 :C   由材料可知 ,1949 年非农业人口集中在成都、西安、武汉等城市 , 但 1957 年非农业人口在兰州、洛阳、包头等地增长迅速 ; 结合时间信息可知 , “ 一五 ” 计划工业布局的调整使得非农业人口呈现平衡的态势 , 故选 C 项。 5 .(2019 · 河北石家庄一模 ) 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 1949 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 , 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    ) 机构类别比例商品类别 进货量 (%) 销货量 (%) 公营 私营 合作社 公营 私营 合作社 粮食 78 18 4 72.7 25.2 2.1 棉花 70.5 25 4.5 79.2 18.7 2.1 油类 54 43 3 62 35 3 铁货 100 0 0 100 0 0 煤炭 100 0 0 93 2 5 A. 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B. 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C. 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 D. 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B   材料数据表明 , 石家庄 1949 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 , 私营也占有一定的份额 , 结合所学可知 ,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前 , 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 , 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 , 材料说明石家庄工商业发展已经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 故选 B 项。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 排除 A 项 ;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1953 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 , 排除 C 项 ; 材料反映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 无法体现计划经济体制 , 排除 D 项。 6.1971 年前 10 个月 , 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 9 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 A. 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 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 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 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解析 :D   本题关键是厘清各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 1979 年 , 故 A 项错误 ; 世界多极化的出现是指多个重要政治力量的崛起 , 与材料无关 , 故 B 项错误 ;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 此时 , 中国正值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 材料中提及的 9 国先后与中国建交 , 壮大了新中国的外交实力 , 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 .(2019 · 安徽合肥三模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 , 几千年来通行的都是居家养老 , 并形成一整套的完备体系。民间社会通行的主导观念是 “ 父母在 , 不远游 ” ; 因 “ 孝 ” 为 “ 忠 ” 之基础 , 故统治者提倡的也是以孝治天下。自隋朝开始 , 法律就严禁祖父母、父母在世时 , 子女 “ 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供养有缺 ” 。在思想观念上 , 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 , 元代 《 二十四孝 》 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 , 康乾时期还曾多次在宫中举行宴请民间老人的 “ 千叟宴 ” 。除此之外 , 宋、元、明、清时由官府举办的救助机构遍设于全国府、州、县 , 历代还有各种养生方法的流行。 —— 郭培贵 《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现代启示 》 材料二   中国现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比表   项目 时间   养老 方式 属性 变迁过程 1949 ~ 1956 年 土地 养老 个人 养老 随土地制度改革 , 依习俗自发演变 , 自上而下 1956 ~ 1978 年 集体 养老 集体 养老 政府引导 , 由初级向高级演变 , 自上而下 1978 ~ 1992 年 家庭 养老 家庭 养老 安徽农民创新 , 政府向全国推广 , 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 1992 ~ 2002 年 老农保 个人缴费 为主的社 会养老 政策引导、地方自建 , 自上而下 2002 ~ 2013 年 新型农 村养老 个人、政府、 地方分担 的社会养老 中央主导 , 先在地方试点后全国推广 , 自上而下 —— 孙贵博 《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 度变迁的过程与结果 》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居家养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居家养老的历史背景。 解析 : 第 (1) 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 “ 在思想观念上 , 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 , 元代 《 二十四孝 》 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 ” 信息从制度保障、孝道思想以及尊敬老人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古代社会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道德教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 (1) 内容 : 国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障 ; 对民众进行儒家孝道的思想观念教育 ; 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 创造多种多样的养生方法。 背景 :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中国现代农村养老制度变迁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 , 说明养老制度的历史价值。 解析 : 第 (2) 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表格显示的信息从养老方式的多元化、个人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政府作用日益增强以及养老制度逐渐完善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现实意义、制度意义、文化意义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 (2) 特点 : 养老方式的多元化 ; 个人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 ; 政府作用日益增强 ; 养老制度逐渐完善。 历史价值 : 提高生活水平 , 缓和社会矛盾 , 促进社会和谐 ; 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经验 ;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