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主题4-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史版
专题六 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 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PART 6 (1) 先秦诸子百家。 (2) 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3) 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主干提醒 一、先秦诸子百家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在社会巨变的背景下,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基于各自不同立场,阐述不同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之间既相互攻击又相互借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拓展必备 二、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 .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春秋时期,孔子依托前代礼制,创立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发展孔子学说,形成孔孟之道,荀子兼容法家思想,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秦朝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汉代形成融合法家、黄老之学和阴阳家学说的董仲舒新儒学,并被确立为统治思想。此后,儒家学说逐步影响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逐步出现三教并立、相互融合的局面。经过唐宋儒学家的努力,至宋代形成了吸收佛、道有益学说、具有思辨性特征的儒学 —— 理学,根据“理”的不同存在方式,出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拓展必备 程朱理学到明朝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明朝中期以后,面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新局面,进步儒学家挑战理学,以“经世致用”的态度复兴儒学,但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鸦片战争后,传统儒学在外来文化冲击下被逐步抛弃,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儒学进一步遭到冲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开始了新的复兴。 拓展必备 2 .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 儒学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①其思想核心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 儒学近代以来逐渐被边缘化的原因:①儒学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的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时期,儒学只能退居边缘。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和认同。 拓展必备 (3) 儒学逐渐现代化的原因:①儒家思想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学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②从历史上看,儒学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拓展必备 三、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 .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鸦片战争后,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融合的新时期。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坚持在保存传统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为西方学说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19 世纪晚期以后,资产阶级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学说,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改造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进一步扩大了西学的传入。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形成了近现代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拓展必备 2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的文化制度经历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拓展必备 (2) 近代西学东渐的两点影响: ①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较为严重,而西学的传入是建立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之上的,这便利了西方列强在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的渗透,给近代中国带来了灾难。 ②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拓展必备 3 .近代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反思与启示 (1)“ 师夷长技 — 中体西用 — 改革政治制度 — 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 — 从双重文化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如果把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比作由上述环节组成的索链,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环节,既保留了上一环节遗留下的痕迹和未了的任务,又孕育了下一环节行将到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种子。 拓展必备 (2) 中国近代文化正是在新陈代谢中更替发展的。 ①这个过程又是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过程同步发展的,体现出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性到理性、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不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②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救亡图存道路的筛选说明: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机制的高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来实现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 拓展必备 四、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于古希腊,以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为核心,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塑造了人的道德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中世纪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不断深入发展。文艺复兴将斗争矛头指向神学世界观,强调人的个体价值,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崇尚“信仰得救”,使人们获得了灵魂救赎的自主权;启蒙运动在反天主教会、反神学世界观的同时,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将斗争矛头重点指向封建专制和特权等级制度,提倡个人的独立、自由,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未来社会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实现了人文主义与社会全面改造的有机结合,奠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 拓展必备 例 4 [2017· 全国卷 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 摘编自李宏图 《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 考题例讲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4 年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 《 宣言 》 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考题例讲 【 答案 】(1)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 《 人权宣言 》 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 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 《 宣言 》 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 ( 联 ) 的影响。 考题例讲 【 解析 】 本题以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和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问,根据题干信息“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等方面予以分析。第 (2) 问的第一、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追求和斗争对象等角度分别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三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 ( 内在的和外在的社会矛盾及主要任务等方面 ) 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考题例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