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1.5分)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2.(1.5分)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3.(1.5分)董仲舒创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倡导“君权神授”。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列哪一学说(  )‎ A.兵家学说 B.阴阳五行学说 ‎ C.黄老学说 D.法家学说 ‎4.(1.5分)战国时,齐国在国都附近设稷下学宫,作为齐国的教育中心与学术中心;汉朝时汉武帝设立太学。两者都(  )‎ A.以儒学五经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 B.延续了私学在教育领域的意义 ‎ C.培养了国家需要的管理人才 ‎ D.表明官学是当时唯一的办学形式 ‎5.(1.5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 ‎ C.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 ‎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6.(1.5分)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 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 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7.(1.5分)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8.(1.5分)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9.(1.5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 A.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 B.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 C.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 D.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 ‎10.(1.5分)如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拓片,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 A.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 ‎ B.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 ‎ C.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 D.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 ‎11.(1.5分)《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12.(1.5分)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普罗泰格拉 B.孔子 苏格拉底 ‎ C.孟子 柏拉图 D.庄子 亚里士多德 ‎13.(1.5分)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  )‎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14.(1.5分)14世纪的西方产生薄伽丘的《十日谈》,16世纪中期的东方产生吴承恩的《西 游记》,两部作品蕴含着共同的思想是(  )‎ A.追求个性突破传统 B.崇尚自然超越功利 ‎ C.反对神权追求自由 D.讴歌人性强调平等 ‎15.(1.5分)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16.(1.5分)你认为导致由图1向图2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矛盾的消除 ‎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推动 ‎ C.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影响和促进 ‎ D.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被驱除出社会领域 ‎17.(1.5分)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卢楼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 ‎ 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 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 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18.(1.5分)伏尔泰认为:“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这主要表明他(  )‎ A.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B.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 C.主张理性的宗教信仰 D.积极追求幸福的生活 ‎19.(1.5分)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 C.推动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的确立 ‎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0.(1.5分)司汤达在小说中写到:“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从研究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关系,尤其是等级秩序看,这句话的史学价值是(  )‎ A.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B.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 C.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21.(1.5分)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22.(1.5分)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23.(1.5分)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24.(1.5分)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5.(1.5分)1924年8月10日,孙中山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中提及“成为全国土地主人的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现‘耕者有其田”。甚至提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说明孙中山(  )‎ A.己经接受社会主义经济主张 ‎ B.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26.(1.5分)《中共党史的“黄金时代“:延安13年改革开放30年》一文指出: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就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延安13年”中国共产党“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主要表现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B.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行 ‎ C.毛泽东思想体系日益成熟 ‎ D.确定了“和平”“民主”的方针 ‎27.(1.5分)如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  )‎ A.和平与发展的论断 ‎ B.科教兴国战略 ‎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阐述 ‎ D.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 ‎28.(1.5分)现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先后打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每一次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下列与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相关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C.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29.(1.5分)如表是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从应用研究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表。该表反映出(  ) ‎ 科技成就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周期 蒸汽机 ‎1711‎ ‎1776‎ ‎65年 发电机 ‎1888‎ ‎1889‎ ‎1年 计算机 ‎1946‎ ‎1946‎ ‎0年 激光技术 ‎1960‎ ‎1961‎ ‎1年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 C.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 D.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30.(1.5分)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是我国当时(  )‎ A.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 B.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 ‎ C.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科教兴国提出的需要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5分)‎ ‎31.(10分)一直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都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康有为)‎ 材料二 孔子尊君权,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 ‎﹣﹣(易白沙)‎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孔子的态度,并说明其各自的目的。‎ ‎(2)结合新文化运动,说明材料二中对孔子和儒学的观点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2.(13分)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是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设置比较 中国古代的书院 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 课程内容 四书、五经 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语录、注疏等 史学著作 诗词 百家之学的实用技术 神学、法学、医学 文法、文学、历史学 修辞学、辩证法 算学、几何学、‎ 地理学、天文学 音乐 ‎﹣﹣据陈元降《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和刘明输《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整理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书院课程与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的不同特点,并分别说明两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指出材料中“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 畴”这一观点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34.(17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图l所宣传的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比较图l和图2,说明图2所宣传的思想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3探索出一条怎样的教国道路。并指出探素该道路的历史背景。‎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先秦儒家思想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先秦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其目的。‎ ‎【解答】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 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 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对选项的分析。‎ ‎【解答】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 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 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 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解答】“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一种理论学说,用来解释人和自然、宇宙的关系,是由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和改造而成,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查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与汉武帝设立太学的相同点。‎ ‎【解答】汉代独尊儒术,与材料中“稷下学宫”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齐国在国都附近设稷下学宫”、“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官办学校,故B项错在“私学”,应排除。‎ 官学培养了国家需要的管理人才,故C项正确。‎ 战国时私学发达,故D项错在“唯一的办学形式”,应排除。‎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演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对材料中思想演变的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国家分裂,因此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汉时期国家处于大一统,因此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因此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故D项正确。‎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没有产生较大影响,故A项不符合秦朝,排除。‎ B项不符合汉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 C项只符合百家争鸣时期,排除。‎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 ‎【解答】“《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是由于程朱理学日渐兴起,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解答】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儒学对立”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鉴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压抑人性,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张,故B项正确;‎ 宋明理学从南宋到近代,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完全丧失”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具备成熟启蒙思想的属性,故D项错误。‎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可知《农政全书》渗透近代科学思想,故A正确。‎ BCD三项题干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利玛窦为意大利传教士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完全是为了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需要对西汉的造纸术、文字以及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汉字的发展历程等知识的掌握。‎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拓片,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这说明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而用简牍,普遍使用书写用纸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具有代表意义和说服力,应排除。‎ 依据题干简牍拓片上“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可知,字体是隶书,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故B项错误。‎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宋朝文学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意,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只涉及到贵族文化,不全面,故A项错误。‎ 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 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 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方的思想。需要掌握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识记得出相同点。‎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以稳定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也主张用道德律己调整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 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孟子主张仁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是在哲学上的成就,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需要掌握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比较。‎ ‎【解答】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所以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只强调人的价值与自然欲求,二者的相同点都是否定了神的作用,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故D正确;‎ 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A项错误;‎ B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 C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排除。‎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明清小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解答】薄伽丘讴歌人性,认为人性无所不在,不可窒灭,更无从回避,《十日谈》涉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各具性格特征,而《西游记》表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故A项正确;‎ B与材料中“14世纪的西方产生薄伽丘的《十日谈》”不符,故B项错误;‎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与反对神权不符,故C项错误;‎ 薄伽丘以生动的语言讴歌人性,认为人性无所不在,不可窒灭,更无从回避,《十日谈》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西游记》是神魔小说,没有涉及讴歌人性强调平等,故D项错误。‎ 故选:A。‎ ‎15.【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 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解答】分析题干,恩格斯这句话的强调的重点是新学说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A项表达的是经济与新思想的关系,而不是新思想和已有思想的关系,排除;‎ B项人文主义所保留的“神学色彩”是旧东西,体现不出“新”来,排除;‎ D项“人民主权说”是法国启蒙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不出“旧”和“新”的关系,排除;‎ ‎“首先从已有的材料出发”说明这一运动借助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其产生的根源是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是文艺复兴,故C正确。‎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中教皇地位的变化,抓住图示时间,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图示可知,图1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图2反映了16世纪教皇权威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掀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否定了教皇权威,故B项正确。‎ 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图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D项中的驱除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B。‎ ‎17.【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同时注意把握顾炎武和卢梭思想主张、背景和影响。‎ ‎【解答】依据材料“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可以看出顾炎武和卢梭都主张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 顾炎武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批判,不具有民主性,也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故BD两项错误。‎ 顾炎武的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卢梭的思想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C项错误。‎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 ‎【解答】“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体现了信仰自由,是理性的宗教信仰的表现,故C正确;‎ 材料是否定教会的统治权威,排除A;‎ 材料不涉及无神论思想,排除B;‎ 选项D只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牛顿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牛顿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把握材料主旨。‎ ‎【解答】依据题干中“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可知,主要是指牛顿力学体系内容中确立的理性思维模式对欧洲的影响,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牛顿革命是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不是单指对法国影响,故A项错误。‎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间和牛顿力学体系形成时间不符合,故BD项错误。‎ 故选:C。‎ ‎20.【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等级秩序”。‎ ‎【解答】材料强调的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冲击了贵族体制和社会等级秩序,这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壮大,原来的英国政治贵族体制逐渐遭到冲击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力,故C正确。‎ 材料中的观点建立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符合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故排除A、B。‎ 小说虽为文学作品,但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芽。需要掌握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晚清时期”、“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进行分析,结合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中“晚清时期”、“精于机器”、“性喜制造”可知,体现的是士大夫主张学习技术制造,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的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士大夫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主张学习技术制造,与工商皆本、实业救国、立宪改良均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兴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人才的学堂,如邓世昌、刘步蟾毕业的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曾留学美国。这一切措施,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解答】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体西用”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所以它不是理想的救国方案,故排除A;‎ ‎“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思想文化和制度,故排除B;‎ ‎“中体西用”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是充斥着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故排除D;‎ 由“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可知,此观点认为“中体西用”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提出的最好的宗旨,符合当时的国情,故C正确。‎ 故选:C。‎ ‎23.【分析】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继承儒家文化中的一切优秀因素,批判地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否定抛弃其中的封建糟粕,是对儒家文化的尊重,也是文化发展的辩证法要求。‎ ‎【解答】题干中反映的是谭嗣同和激进知识分子通过抨击纲常礼教来解放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和民主科学理念,即推动社会变革,故A正确;BCD项不是二者共同的影响,排除。‎ 故选:A。‎ ‎24.【分析】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是掌握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解答】A、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 B、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言文的内容;‎ D、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D正确;‎ 故选:D。‎ ‎2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准确分析史料的能力。‎ ‎【解答】A“己经接受社会主义经济主张”说法错误;‎ B“彻底的”表述是错误的;‎ C“开始”表述不准确;‎ D根据:实现‘耕者有其田”。甚至提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可知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故选:D。‎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特点来分析。‎ ‎【解答】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突出的表现。‎ B.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行也不是最突出的表现。‎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延安时期召开了中共七大,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日益成熟的表现,这是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大的成果。‎ D.确定了和平民主的方针不是当时最大的成果。‎ 故选:C。‎ ‎27.【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解答】从表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可知,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均呈上升趋势,阐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打破计划经济崇拜”。‎ ‎【解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9.【分析】‎ 本题考查三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信息的主旨,从表格中的周期变化得出答案,同时注意把握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反映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从表格中的周期变化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B项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主要来源于工匠的经验总结,科学与技术并没有真正结合,故AC两项错误。‎ 表格不能得出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越长科技含量越高,故D项错误。‎ 故选:B。‎ ‎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史实,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史实时间的识记。‎ ‎【解答】A.“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1983年;‎ B.1976年文革结束,文革结束后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主要措施包括恢复高考;‎ C.“教育革命”发生在文革期间;‎ D.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1995年。‎ 故选:B。‎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5分)‎ ‎31.【分析】(1)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时期和维新变法时期对待孔子的不同态度及目的。‎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影响。‎ ‎【解答】(1)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李贽反对把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实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反对你说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遵从孔子,其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利用孔子的名义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通过材料二陈独秀和易白沙观点可以看出,他们都反对孔子和孔子代表的封建礼教,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 故答案为:‎ ‎(1)态度:李贽:反对把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康有为:认为孔子及其学说是中国的主要思想。‎ 目的:李贽处于明末时期,主要是为了打破理学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康有为遵从孔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孔子来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 ‎(2)积极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民主观念的传播。‎ ‎32.【分析】‎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教育。第一小问,依据表格信息课程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史实分析。‎ ‎【解答】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表格中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内容可以得出书院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后期成为科举附庸;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关注人的发展。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史实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特点:书院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后期成为科举附庸;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关注人的发展。‎ 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33.【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的本质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解答】第一小问的内涵,依据材料,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的本质可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批判;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第二小问的评述,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故答案为:‎ 内涵: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批判;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评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儒家思想活跃的新局面。但是,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描绘“理性王国的蓝图,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欧洲社会转型。‎ ‎34.【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1)第一小问,依据图1,结合康有为思想特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时代特征分析;(2)本小问,依据图2,结合三民主义内容分析;(3)第一小问,依据图3,结合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社会性质、国情、城市中心论的失败以及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图1可知,反映的是康有为的著作,结合康有为思想特点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因素,注意限定信息“政治因素”,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分析。‎ ‎(2)本小问的变化,依据图2可知,反映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 ‎(3)第一小问的道路,依据图3可知,反映的是毛泽东思想,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国社会性质、国情、城市中心论的失败以及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分析。‎ 故答案为:‎ ‎(1)特点: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政治因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新变化:主张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力量薄弱;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面临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