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体现了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作为分封的主体,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血缘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世袭制,故D项排除。‎ ‎3.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4.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A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D项正确。‎ ‎5.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的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加强君主专制,因此B选项正确;该措施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选项错误;C选项不是该措施的直接目的,排除;该措施的目的是强化君权而不是实现权力制衡,D选项错误。故选B。‎ ‎6. 按雅典城邦旧制,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伯利克里时期,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均可领取津贴。城邦的这些变化表明 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遭破坏 C. 古希腊城邦实行轮番而治 D. 公民广泛参政有了经济保障 ‎【答案】D ‎【解析】由“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到“伯利克里时期,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均可领取津贴”可以分析出发放津贴,为公民参政提供了经济保障,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法律问题;B项中物质基础破坏与题干所述不符;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轮番而治。‎ ‎7. 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有利于解决这种“麻烦”的是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旨,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需要调整罗马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即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选项C正确;习惯法在《十二铜表法》出现后就被成文法取代,排除A;公民法不能适应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排除B;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不是具体的法律,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排除D。‎ ‎8. 《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 A. 确立了邦联制原则 B. 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 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D. 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后推行的邦联体制,在邦联体制下,地方的自主权过大,权力呈现“地域性的特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为此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9.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答案】D ‎【解析】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美国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 ‎ ‎10. 在《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对我国民族工业冲击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 B.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是压制,所以D符合题意,BCA不符合题意。‎ ‎11. 自秦以来,历代封建帝王口含天宪,朝纲独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打破这一体制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B排除;五四运动属于反帝爱国运动,D排除。故选C。‎ ‎12. 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②③⑤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建党伟业》指的是1921年;②《长征》指的是1934—1936年;③《建军大业》指的是1927年;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批的是1947年;⑤《百团大战》指的是1940年,所以其先后顺序时①③②⑤④,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13.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C ‎【解析】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中丧失的,故A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由材料“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可知,中国被损害的部分主权被废除,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故C正确;1943年的平等条约的废除不能说明中国最终独立,故D错误。‎ ‎14. 巴黎公社起义由普法战争引发,法国和普鲁士两国交战,法国惨败,反动势力遭到削弱,形成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为巴黎公社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认为十月革命运用的是同样的方法。材料所强调的“方法”是 A.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伟大尝试 B. 阶级矛盾尖锐导致革命 C. 以暴力革命方式推进现代化 D. 变民族战争为国内战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巴黎公社起义由普法战争引发”“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运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可知,列宁认为十月革命也可用巴黎公社起义的方法,将民族战争变为国内战争,故D项正确,B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级政权伟大尝试,材料重在强调“方法“,不是强调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现代化,故C项错误。‎ ‎15. 图1和图2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这组照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B. 中美、中日宣告正式建交 C. 中国在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 D. 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A ‎【解析】题干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现象,说法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A项正确;中美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项说法错误;C项无法反映;D项“根本性变化”说法错误。‎ ‎16. 某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副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开始,随后推出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双方对峙不断升级,最终形成影响世界局势几十载的两极格局,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多极化趋势;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极格局的形成,不是瓦解。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18. 解读下列文物信息,可以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①瓷器产品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②磁州窑生产已经具有了品牌意识 ‎③磁州窑产品主要是满足海外销售 ④瓷器生产工艺在元代达到了顶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诗歌可以看出,瓷器产品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①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瓷器题款可以看出磁州窑生产已经具有了品牌意识,②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③④无法从材料获取相关信息,因此BCD排除。故选A。‎ ‎19.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 “有买及卖也,各婴(婴:悬挂)其贾(贾:价钱)”‎ B. “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背离了传统格局”,进入真正的“城市革命”的表现与“巷坊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一致,即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C选项符合题意;有买及卖,“各婴其贾”是秦代而非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A选项错误;“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是唐代都城长安布局严谨规范的体现,B选项错误;“商贾捐资,建设会馆”等,是明清时期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D选项错误。‎ ‎20.‎ ‎ 它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是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一群体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唐朝 C. 宋代 D. 明清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帮是明清时期“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经济现象,D项正确;春秋战国、唐朝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均没能形成材料中所叙述的“松散的自发的商人群体”,ABC三项错误。‎ ‎21. 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此类法规 A. 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 B. 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 C. 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D. 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及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正常交往和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故选D项;A项中“任何时期”不妥,例如“隆庆开关”就有有限的开放,排除A项;B项中“禁绝”太绝对,应该是限制,排除B项;断送一词不妥,大船等远洋船只受影响,但内河船只技术还是有继承和发展的,排除C项。‎ ‎22.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根据“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等,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与传统自然经济不同的新经济模式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其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故选C项;私营手工业、工商业市镇和货币白银化,不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变异”,不属于新的经济模式,ABD三项错误。‎ ‎23. 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这些企业的创办 时间 工厂名称 主要经营内容 ‎1863年 俄商在武汉投资设立“顺丰砖茶厂”‎ 砖茶 缫丝 ‎1877—1894年 德商在烟台设立“缫丝局”;美商在上海设立“旗昌丝厂”,后上海增加到七家外国丝厂 ‎1890年以来 于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等地设立“隆茂洋行”“平和洋行”“德隆洋行”等打包厂,便利了原料出口 为皮革、羽毛、毛皮、棉花等打包 A 说明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占据主导 B. 表明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 C 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料掠夺 D. 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列强所创办的企业主要涉及原材料生产领域和打包领域,可知这是对中国原材料掠夺的表现。因此,列强所创办的企业增加,代表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材料的掠夺。C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40、50年代无产阶级已经在外商企业中产生了,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数量变化,不能得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D错误。故选C。‎ ‎24.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 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的原因,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25. 下表是1914—1922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生产指数表从中不能反映出当时 A. 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 B. 工人工资涨幅低于工业品价格涨幅 C. 纱厂利润出现较大波动 D.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良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此时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D。‎ ‎26. 如表右栏数字代号处所应代指的生产指数,对应正确的是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 ‎(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A. ①:-0.68% ②:-4.5% ③:8.7%‎ B. ①:-4.59% ②:-0.68% ③:8.79%‎ C. ①:8.7% ②:-4.5% ③;-0.68%‎ D. ①:-4.5% ②:8.7% ③;-0.68%‎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是,民族资本主义呈现短暂发展的十年;抗日战争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洗劫;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因此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 ‎27. 据统计,1948年8月的上海物价指数比1937年1月至6月的物价指数上涨了500万倍,五金器材涨了1100万倍。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B.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C. 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D. 金融体系面临崩溃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物价飞涨的问题,主要和国民政府推行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有关,说明当时金融体系面临崩溃,D正确;材料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无关,A排除;材料中的物价飞涨现象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BC排除。故选D。‎ ‎28. 下表是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统计表,材料反映了 A. 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C. 国民经济恢复成效突出 D. 新制度推动国民经济复兴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到1952年时期,我国的工农业产量均已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故选C。‎ ‎2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过曲折和失误,其中“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的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没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的是“大跃进”运动,故选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属于大搞群众运动,故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不是大搞群众运动抓经济建设,故排除D项。‎ ‎30.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变化表。据此判断,“某时期是指 A. 1949~1952年 B. 1953~1956年 C. 1956~1959年 D. 1959~1962年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我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确立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其间由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A符合题意;1953~1956年属于三大改造时期,私营经济受到改造,B排除;三大改造完成后,私营经济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CD排除。故选A。‎ ‎31.‎ ‎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0年我国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对外开放。这两次开放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 开放的城市和数量不同 B. 开放的前提和目的不同 C. 开放的范围和程度不同 D. 外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答案】B ‎【解析】我国近代是在西方武力逼迫下对外开放,以满足列强侵略的需要,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开放,以适应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AC是从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方向上比较,不是主要不同点,故AC不符合题意;外商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于我国的营商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 有人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票的时代”,如粮票、布票、糖票、油票、煤票等。当今社会是“卡的时代”,如超市卡、银联卡、贵宾卡等。票与卡见证了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答案】D ‎【解析】建国后,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底子薄、人口多,加上政策有些失误,物质生活资料供应不足,商品短缺长期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之一,各种票证接踵而来。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逐渐取消了票证,故选D;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初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A;材料与分配制度无关,排除B;我国尚未实现工业化,排除C。‎ ‎33. 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派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 B. 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C. 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 D. 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城乡差距减少,A选项符合题意;1984年后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差距再次加大,B选项排除;“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C选项排除;十五大的时间是1997年,D选项排除。‎ ‎34.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采取“一边倒”即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故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比较流行,人们的业余娱乐方式较少,由于抗美援朝等运动,军人成为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故①项符合建国初期的特征。②项中“时间就是金钱”“唐装”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③项内容是文革时期的;④项“上网”是90年代出现的。所以答案选A。‎ 二、材料题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重要的国家大事有:‎ 选举将军和其他高级公职人员;宣战和靖和;决定一切外交问题,其中包括缔结同盟条约;听取高级公职人员的报告;公布各种决议。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十将军委员会。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所示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创新。‎ ‎【答案】(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两党制),代议制(间接)民主。‎ ‎【解析】(1)“名称”,根据图表可知,图一是指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指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提高效率、加强皇权、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角度分析。‎ ‎(2)“基本特点”,从材料二信息“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概括得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创新”,依据材料三“英国政治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代议制民主等。‎ ‎36.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体制》‎ 材料二 ‎ ‎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目的何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 目的:保证国家税收,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2)特点:自给自足;小农户个体经营;“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 ‎【解析】(1)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统治者推行农本思想的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巩固统治。‎ ‎(2)特点:根据材料“男耕女织”、“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多粪肥田”可归纳出特点是自给自足、小农户个体经营、“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和精耕细作。‎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资金少;规模小,力量薄弱。‎ ‎(2)原因:辛亥革命扫除封建障碍;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可从产业结构、分布地区、资金和技术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的原因进行作答即可,如辛亥革命扫除封建障碍;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8.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 ‎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和具体路径。‎ ‎(2)材料二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观点提出于哪一年?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答案】(1)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具体路径: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年份:1992年。‎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道路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路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通过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基础。‎ ‎(2)措施:从材料时间来看,这一时期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关。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意义主要体现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时间:材料中的内容出自1992年的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