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中学2020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天津中学2020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 ‎1.西周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其字数与内容较商代相比均有了显著变化。在出土的青铜器中,用何尊、大盂鼎等详细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周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 更加注重礼制的建设 C. 青铜制造技术的发展 D. 汉字的运用日益广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何尊、大盂鼎等详细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周初巩固统治地位和加强礼制建设的政治目相关。故B项正确。A项中央集权不适用于西周,排除。材料主要强调青铜器铭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强调青铜制造的技术和汉字的运用,CD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结合所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2.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 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D项正确。ABC三项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3.《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时 A.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B. 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 C. 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D. 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选D。 从材料中得不出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A项错误; 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是基层官吏, B项错误; 基层官吏直接对郡县长官负责, C项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所以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4.“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 A. 唐朝都城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 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C. 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 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力。材料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体现了“坊”即住宅区的商业繁荣,;“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无一家不买卖者”,体现了南宋都城杭州商业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BD项不全面;唐朝坊市制度比较严格,故A项错误。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变化 ‎【名师点睛】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5.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扩大了地方权力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央用“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代替元朝地方首领,管理西南地区,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D项正确; 流官“有任期”,可调动,受中央垂直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连贯稳定,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限制了地方权利,所以ABC三项错误。‎ ‎【点睛】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交流和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积极影响。‎ ‎6.西晋时实行占田课田制,占田数是指一般民户可以按人口占有和耕种的田亩数,课田数则是按丁承担租税的田亩数。据下表可知,当时 占田数 课田数(男女16岁至60岁为正丁,13岁至15岁、61岁至65岁为次丁)‎ 男子一人占田70‎ 丁男课田25亩 次丁男课田25亩 女子一人占田30亩 丁女课田20亩 次丁女及老小没有课田 说明 占男数额,只是允许民户自行占有的数额并非由国家如数进行分配无论占田是否达到法定标准,都要按照规定的课田亩数交纳田租 A. 政府维护小农经济,确保税收 B. 一般家庭都拥有至少百亩土地 C. 政府无视土地兼并,任意加赋 D. 妇女受到重视,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西晋时占田、课田制的相关规定和说明,政府允许民户占有一定数额的土地,要求农户按照这一规定的交纳田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政府为了确保税收,维护小农经济,A项符合题意;这一规定只说明了“允许民户自行占有的数额并非由国家如数进行分配”,不能说明一般家庭都拥有至少百亩土地,B项错误;政府规定“按照规定的课田亩数交纳田租”,不能说明政府任意加赋,C项错误;对妇女占田和课田数目的规定,不能说明妇女地位得到提高,D项错误。‎ ‎7. 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将降清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逆臣传》,把降清后再次反叛的官员收入其中。这主要说明 A. 清朝很注重文化典籍的编撰 B. 明清改朝换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C. 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 D. 对清朝效忠与否是褒贬的唯一依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其中,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逆臣传》”可以分析出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措施 ‎8.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许多高官子弟主动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科举考试日益受到重视,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故C项错误,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考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需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 A. 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 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 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摇役、……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体现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改变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故B正确;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C项依靠商人错误。D中放弃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商业政策改变 ‎【名师点睛】‎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1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中心已经南移 B.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D.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产量增加导致了江南绢价的下降,D项符合题意;经济中心南移在宋朝时期已完成,A项不符合题意;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会导致物价上涨,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仅影响绢价下降,C项不符合题意。‎ ‎11.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 “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C. 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 D. 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是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从题干“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阐述是政教制度和天的对应,故选择D项;A项没有体现,不选;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选。‎ ‎12.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 社会需求多样性 D.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活字印刷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多种类书籍的印刷上,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的环境下,人们对书籍种类的需求是有限的,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主要是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D项正确。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与社会审美观无关,排除A。B项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与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符,排除。题干强调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3.‎ 南宋官员叶适以“功利之学”反对朱熹等理学家提倡的“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这反映出 A. 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 B. 理学未能满足统治需要 C. 程朱理学不讲实用性 D. 叶适否定了“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叶适是宋代实学派代表,主张经世致用,他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映出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故选择A;理学把儒家礼教提高到天理的高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C项不符合理学的特点,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4.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A. 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 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 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A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其主旨,故B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与巩固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该制度保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明朝土地登记制度 ‎15.《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 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 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说明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土地开发 ‎16.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贵族政治转化为文人政治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D. 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起,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了,故贵族政治转化为文人政治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关,排除B;由材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说明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文吏制度,并且有所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排除D。‎ ‎17.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 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 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 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政府的许可批准和政府印制卖田宅的契书,可以看出政府加强了对物业交易进行管理,C正确;材料并不是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而是调解田庄和住宅买卖中的纠纷,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出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起源,只能看出这是官方关于田庄土地买卖的契约,排除B;材料强调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而不是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可知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 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 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 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年代久远,考古发现的文物不一定保存完好,不一定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故A项错误;不是所有史事的真实性都能靠考古的确证,故B项错误;材料阿房宫的考古发掘证明《阿房宫赋》记载的错误,成为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考古发现对印证史料的重要性,与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名师点睛】关于历史认识与研究,要注意把握到“史料”的选取。史料从来源上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从载体上分为实物史料(现场遗迹等)、加工史料(经过后人整理、完善的史料)等。第一手史料和实物史料最具可信度。而文学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当时时代的状况,但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应该从多方面给予考辨。‎ ‎20.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 A. 政府重视楷模示范效应 B. 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 民众借助清官伸张正义 D. 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显然,清官循吏类公案小说的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B项正确;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要求,A项不选;民众借助小说获得精神慰藉,却无法借助清官达到伸张正义的目的,C项错误;D项“趋同化”之说明显错误。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名师点睛】《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1.罗马帝国时期,活着皇帝从来不被神化,而总是被看作是一个人。尽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因此如果他随其所好地提出新的法律规范的话,一旦作出决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这表明罗马帝国时期 A. 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B. 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C. 公民反对宗教迷信 D. 皇权受到法律制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虽然法律上规定罗马皇帝居于最高地位,但皇帝自己要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规范,可见皇权受到法律的约束,D项正确;A项背离材料主题,不选;B项表述缺乏依据;活着的皇帝不被神化并不意味着公民反对宗教迷信,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口头契约的成立,必须完成5名见证人在场见证等严格的仪式;到了后期,书面债务契约日益普及,其成立只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意思与理解上一致”即可。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罗马成文法开始取代了习惯法 B. 罗马法日益注重形式主义 C. 罗马法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 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关系增多,不可能需要所有的交易都要有5名见证人在场。因此,原有的契约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书面契约的应用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故选C。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A项错误。罗马法始终注重形式主义,但后来日益淡化了,故B错误。材料的重点在于契约成立的条件,罗马法始终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项与本题无关。‎ ‎23.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人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一样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 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B. 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 C. 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D. 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答案】B ‎【解析】‎ 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使妇女和男子一样担负起国家的责任,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但是令罗马执政者没有料到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妇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不能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困境,客观上承认了妇女对财产拥有和管理的权利。故B正确,A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执政者的举措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有利于罗马的民主进程,D错误。‎ ‎24.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 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古希腊人民对神的理解,从“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可以看出古希腊人重视人的意识,体现出的是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是关键点所在;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个体”;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2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与爱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陪审法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被控犯罪”、“按法律”通过“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经过“投票”,由“陪审法庭判其无罪”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说明民主原则贯穿于司法过程中,故A选项正确;一个案例不能体现雅典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故B选项错误;陪审法庭掌握的司法权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故C选项错误;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与材料提供的案例判决过程的完整规范矛盾,故D选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6.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答案】(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 ‎(3)原因: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 ‎(4)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回答。‎ ‎(2)依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机构以及决策方式回答即可。‎ ‎ (3)依据材料三“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的信息归纳回答。‎ ‎27.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1)表现根据“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及材料中有关桑叶、棉花的高商品化程度等信息可归纳得出。‎ ‎(2)明朝海外贸易活跃的原因可从“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等信息总结归纳得出。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背景则应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明朝时期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前来贸易,这与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有直接关联,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为了获得在欧洲广受欢迎的“生丝和瓷器”,不得不用白银向处于贸易出超地位的中国换取。‎ ‎(3)白银流入的作用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大量白银从欧洲输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国从此进入银本位时代;同时货币体系的变化使商品交易更加便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与欧洲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东西方经济也得到了交流,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 点睛: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明清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28.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答案】(1)相关措施: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 进步之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 ‎(2)特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 ‎(3)论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这一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内部,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等,这都是这一变化的体现。第二小问,关于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可知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根据材料二“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可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 ‎(3)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体现出宋代在经济、思想和艺术层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革新。因此,我们可以围绕着这几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逐步概括出相关的内容,得出结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