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南充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南充市高2020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 ‎1.西周统治者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思想基础上加以补充,创造了“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作为国家的立法、司法事务的理论指导。这种“礼”、“刑”共用的法 律模式说明 A. 儒学思想影响商周法律制定 B. 天人感应学说融入西周法制 C. 中国古代法制注重德法并重 D. 中国古代社会法制体系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西周发展夏商神权思想,创立“以德配法”、德刑并用的法律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中国古代法制活动具有注重德法并用,礼法结合的特点,C选项正确。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才创立的,天人感应学说则是西汉时期才有的思想体系,AB两项错误。“礼”、“刑”共用的法律模式不能说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在西周时已经完备,D选项错误。‎ ‎2.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 A. 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 B. 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塞 C. 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D.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嘉峪关墓砖壁画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的经济以农耕为主要内容,C选项正确,曲辕犁是南方水田作业的农具,A选项错误。根据沙漠之舟和驿站使者的图片说明当时丝绸之路还发挥作用,B选项错误。从图上的信息不能得出,生产力发展、进步驿民族交流产生的影响,D选项错误。‎ ‎3.《隋书・倭国传》中记载:“上遣文林郎裴世清使于倭国,度百济(今朝鲜半岛南端), 行至竹岛……又东至秦土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今台湾),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皆附庸于倭。”可见隋朝时 A. 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官方联系 B. 中日官方交流加强 C 日本对外扩张势头己经显现 D. 指南针己广泛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隋书》中,中国使日使者见闻详细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官方了解和交往已经有了明显的进展,B选项正确。材料无关东南亚与中国官方交往的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记载的是中方使者赴日所见所闻,所以不是强调日本扩张势头的显现,C选项错误。材料无关指南针及其广泛使用情况的信息,并且指南针是在宋代才广泛用于航海的,D选项错误。‎ ‎4.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即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 的正当性,绝不能见利忘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 利益制约个人利益。材料表明 A. 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己被颠覆 B. 书院注重道德教育凸显理学价值 C. 培养道德自觉否定个人利益 D. 重义弃利的思想贯穿于书院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宋元书院强调“以义为本”,并以集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等,体现了当时书院教育凸显理学价值观念,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提出书院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可见依然在坚持传统价值观念,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义导利”等可知其并没有否定个人价值, C选项错误。宋元的书院教育强调义,但并没有将抛弃“利”贯穿其中,D选项不符合题意。‎ ‎5.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工资、田赋、 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这反映出 A. 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 B. 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 C 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 D. 传统货币制度己经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后期公私交易大部分用白银来完成,可知白银本位制度已经基本建立,C选项正确,白银并不是明代唯一的交易凭证,A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供相关货币经济形成的分析和说明,B选项错误,材料中白银大量作为公私交易的凭证,并不能说明传统货币体系已经崩溃,D选项错误。‎ ‎6.曾国藩家书载:“英夷在江南,抚局己定,盖金陵为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 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材料所反映史实表明 A. 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B. 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 C. 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对外国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曾国藩家书中的“英夷”、“抚局己定”、“和戎”、“安民息兵”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前后,清政府已经被求和,开始承认英国殖民者的对华侵略权益,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讨论的是中英两国关系,无关洋务运动,并非中国近代化的起步,A项错误。材料并未专门提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C选项错误。材料并不涉及清政府决定通过举办洋务运动,抵抗外国侵略,D选项不符合题意。‎ ‎7.民国时上海云裳女子时装公司,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如“开幕之初,招待参观, 定期三日,第一日为文艺界与名流闺媛,第二日为电影界明星,第三日为花界之诸姊妹”, 这一时装公司很快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标杆。材料说明 A. 时尚潮流推动女权运动发展 B. 企业利润主要依靠广告宣传 C. 西式时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D. 优秀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上海云赏女子时装公司利用名人效应发展企业的成功经验可知,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推进企业的业绩和成长,D选项符合题意。以名流、名媛、花界姊妹作为形象代言,介绍产品,不能体现女权运动的主题,A选项错误。云裳女子时装公司成为时尚潮流标杆,不能说明企业利润“完全”靠广告获得,B选项错误。上海云赏女子时装公司的成功不能说明“西装”成为社会服饰的主流,C选项错误。‎ ‎8.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 比重有了较大变化。这表明关税自主 ‎ A. 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 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和外国进行关税自主谈判之后,中国关税收入及其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可知关税自主有利于中国经济、财政的稳定和发展,A选项正确。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只是中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一步,远不是其终结,B选项错误。国家财政收入和关税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的改善,C选项错误。1929年前后,国民政府关税自主权的提高,但远没有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D选项不符合事实。‎ ‎9.“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运送行动是世界上规模 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 A. 美国政府从来就是世界和平捍卫者 B. 中国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军事实力弱小 C. 驼峰航线成为战胜日本的决定因素 D. 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过“驼峰航线”获得了来自盟国的军事物资等方面的支援,D选项正确。美国政府为本国的利益制定外交政策,如朝鲜、越南战争等,并不一直是世界和平的捍卫者,A选项不符合史实。有关驼峰航线的事实,不能证明中国弱国军事力量弱小,B选项不符合题意;“驼峰航线”使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得到支持,但并不是战胜日本,取得民族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C选项错误。‎ ‎10.从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到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 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再到2006年《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这说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 农村改革任务己经基本完成 C. 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 社会管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以来国家关于户口管理,农民进入城镇和农民工安置等问题,先后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条件,体现了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管理的与时俱进,D选项符合题意。关于半个世纪中,国家对户口登记、农民入城镇和农民攻入城的三个文件,不能说明1984年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A选项不符合题意。三个文件的发表,不仅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关,B选项错误。三个文件的发布,不能说明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解决,C选项错误。‎ ‎11.有数据表明,从2003至2007年的5年间,中国自美国购买的高科技产品比重由2003年 的10%下降到2007年的8.4%;自欧盟购进高科技产品的比重由2003年的10.3%卜降到 2007年的9.3%;很多中国想买的产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本不卖。材料反映出 A. 中国高科技术已经领先 B. 中国已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 C.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 美国垄断了世界科学技术发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显示,2003到2007年,中国从欧美购得的高科技产品数量有所下降,并且有一些特别需要的科技,根本无从买到,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科技产品自助创新的重要性,C选项正确。根据中国需要购买欧美高科技产品,不能得出中国的科技产品领先世界,中国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也不能得出是美国垄断了世界科技发明,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2.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 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第二,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第三,着力发 展务实合作。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第四,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 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 A. 打破了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局面 B. 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主动推行新型区域合作外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说的“上海精神”,“共谋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题目中的四点主张体现了中国当前积极主动推行新型区域合作外交,D选项正确。打破了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局面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实现,A项错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已经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B项错误;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信息不符合,C项错误。‎ 第Ⅱ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著名史书《史记》与《汉书》,基本上都是私家修成。而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府除了有专门管理图书资料的机构与官吏外,还有专门撰写史书的官吏与机构。至西晋 时期,史学己经脱离经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刘宋时设史学馆,与玄、儒、文并重而 成为四学之一。尤其到了南朝时期,文史之学已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六朝时期,略 有文采的世家大族子弟,大多留心于史书的著述,私家修史之风甚盛。……而且,见于《隋 书・经籍志》中的史书,绝大部分都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且把史书划分为十 三个类别,从此,“正史”名称正式出现且排在首位。……同时,与官修史书兴盛的同时, 因社会的动乱不安而有更多的人从事私家修史。甚至于有关佛教、道教史料也纷纷涌现。 ‎ ‎——整理自高敏《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兴盛及其特征和原因》等 ‎ 材料二 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出现质的飞跃,…… 1902年,梁启超撰《新史学》,是近代史学演进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他激烈地批判旧史, 其理论基础是国民意识和进化观念,宣告从理论到方法迥然不同的新史学时代的到来。 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完》,近代史学因而出现第三次飞跃……他是马 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此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主流。 ‎ ‎——整理自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 ‎(1)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繁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 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中国近代史学出现三次质的飞跃的理由。‎ ‎【答案】(1)特点:官、私修史并存;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术门类;史学著作数量多、史料丰富,形式多样化;“正史”名称出现并占史书的首位。‎ 原因: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宣扬自身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需要;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形成重视门第、炫耀家族的社会风气;造纸技术的进步;《史记》《汉书》等史书的影响;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选官制度的影响。‎ ‎(2)理由:第一次:鸦片战争促使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于冲破“天朝上国”思想的藩篱,启迪人们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新史学》以西方进化论为思想武器,以培养国民意识为目标,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从而把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层面。‎ 第三次: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前途堪忧。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史学研究与革命前途联系起来,从而把中国史学引上了科学研究的正轨。‎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中“六朝时期,略有文采的世家大族子弟,大多留心于史书的著述,私家修史之风甚盛”,“西晋时期,史学己经脱离经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更多的人从事私家修史。甚至于有关佛教、道教史料也纷纷涌现”,“‘正史’名称正式出现且排在首位”等信息,从类别、水平、种类、和地位等方面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繁荣的特点。原因:根据材料“社会的动乱不安”,“有专门撰写史书的官吏与机构”,“ 世家大族子弟,大多留心于史书的著述”,“著名史书《史记》与《汉书》”,“佛教、道教史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统治者的需要、选官制度的作用、世家发展,到史学巨著影响、造纸术及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理由:据材料二中“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志》……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1902年,梁启超撰《新史学》……理论基础是国民意识和进化观念”,“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完》……此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主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依次首先说明三次飞跃的内涵,再从三个标志的时代背景出发,分别说明基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背景,历史学出现三次质的飞跃的主客观理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中国古代政府各部门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无论是君主还是政府官员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法理和传统的政治理念、制度行事。在选官任官方面依据一定的标准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来共同完成,绝不是凭借君主一人喜好来决定。以上属于制度设置方面对君主专制独裁的约束。……除制度设置外,儒家思想对君主道德修养的要求也一定程度约制了君主。因此,明代以前,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程度是较大的,至明清以来,开明的统治 愈来愈少。 ‎ ‎——摘编自《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性》 ‎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古代君主制度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君主专制下的行政制度也有开明性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全国一切事务由皇帝掌管。宰相协助皇帝管理政务,统领百官,这迫使皇帝在国家政事中,必须重视或倾听以宰相为首的政府的意见,实行较为开明的统治,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古代监察谏议制度负责对皇帝及百官的言行进行监督,制约其执政行为,也是集体决策的体现。中国的选官任官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官员的任免与升迁也依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因此,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虽然皇权至上,但也受到一定的制约。‎ ‎【解析】‎ ‎【详解】说明:首先根据材料中“各部门职责分明,相互牵制”,君臣“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法理和传统的政治理念、制度行事”,“制度设置方面对君主专制独裁的约束”,“儒家思想对君主道德修养的要求也一定程度约制了君主”,“明代以前,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程度是较大的”,“明清以来,开明的统治 愈来愈少”等信息,概括出材料观点,即“君主专制下的行政制度也有开明性”等,(可以借鉴材料、或者对材料观点提出质疑、进行修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汉唐唐宋等相关史实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古代君主制度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观点,注意说明过程中要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 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吸收具 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 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 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 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 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 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 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 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 ‎ ‎——摘编自《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高等教育面向工农大众;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行中央与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重视生产劳动教育。‎ ‎(2)意义:彻底改造旧教育,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完善了教育体制;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道路,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打破传统体制观念的束缚,有利于发挥高校办学的积极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吸收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 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高等教育招生、课程设置、管理体制和学生实习方向等方面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意义:根据材料“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 “综合性大学……单科性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从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建立、新型人才培育、国民教育体系化、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道路创建推及相关科学发展、思想解放和高校发展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沈葆祯是近代中国海防建设的重要人物,也是洋务派要员之一,任两江总督兼主持南洋海防的南洋大臣要职。沈葆祯守住台湾后,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提出了三项改革:废除严禁内地人民渡台的旧例;废除严禁台民私入“番界”的旧例;废除严格限制“铸户”、严禁私开私贩铁斤及严禁竹竿出口的旧例。1683年台湾归附后,清廷虽设置一府三县行政机构,但以总兵官、副将等军事官员管理台湾事务。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沈葆祯受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大臣,他会同福建布政使上《请移驻巡抚折》,提出:台湾官制“宜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台而后一举而数善备”。他认为,移驻福建巡抚入台, 能够“统属文武,权归一尊”;“有事可以立断”,“以专责成,以经久远”。可以说,沈葆祯移驻福建巡抚入台的提议为中法战争后促成台湾的正式建省奠定了基本思路。 ‎ ‎——摘编自黄顺力《晚清海塞防之议与台湾海防地位的衍变》 ‎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葆祯治理台湾思想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沈葆祯对治理台湾所做的贡献。‎ ‎【答案】(1)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清政府不重视台湾海防;清政府国防观念的转变;洋务运动编练海军,加强海防。‎ ‎(2)贡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设府县,强化对朝廷的归属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重视海防,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采取措施改革旧制,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主张巡抚移台,以强化台湾行政领导力,为台湾建省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沈葆祯是……是洋务派要员之一”,“清廷虽设置一府三县行政机构,但以总兵官、副将等军事官员管理台湾事务”,“沈葆祯受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大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客观形势、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政府政策、观念改变等方面,分析沈葆祯治理台湾思想产生的背景。‎ ‎(2)贡献:根据材料“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设置一府三县行政机构”,“移驻福建巡抚入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台湾的开发发展、两岸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以及中央政府在台湾建省等方面,一一概述沈葆祯对治理台湾所做的贡献。‎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