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四单元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四单元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作业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晋城模拟)据统计,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1950年仅为25%,1953年上升到76%。这一变化(  )‎ A.是“一边倒”政策影响的结果 B.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C.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D.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解析:由材料“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贸易额从1950年到1953年呈上升趋势,可知是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 ‎2.(2019·保定模拟)1950年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  )‎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1954‎ 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都是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的展示,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19·汕头质检)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这表明(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 B.美国已调整了对华政策 C.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 D.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解析:从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为国家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周恩来总理多次访问我周边国家,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 ‎4.(2019·广州模拟)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解析:由材料“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 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可知中国奉行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策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9·南昌模拟)“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 A.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 D.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 解析:在1955年出席的万隆会议中,周恩来在该次全部由发展中国家出席的亚非国际会议中,第一次提出“求同存异”的发展方针,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C ‎6.(2019·百校联盟联考)1961年2月8日,毛泽东接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时说,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但是“只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  )‎ A.开始对外谋求“求同存异”‎ B.有意打破中法间意识形态的束缚 C.旨在摆脱苏联外交的影响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解析:‎ 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上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与材料中“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相符,故B项正确;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讲的是中法而不是中苏,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D项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9·宜宾模拟)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配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标题,并在1970年12月18日与斯诺谈话的纪要被传达到基层。这些举动(  )‎ A.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B.让民众逐步接受中美走向缓和的事实 C.促成平等伙伴关系建立 D.冲破了战后两大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解析:据材料“‘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标题,……纪要被传达到基层”结合所学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史实可知让民众逐步接受中美走向缓和的事实,故B项正确。‎ 答案:B ‎8.(2019·内江模拟)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 A.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解析:“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可见双方均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对共同的敌人,不能说明美国已经放弃了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中美已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出于对共同对付苏联的要求,但不能说明中美之间所有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9·佛山质检)1977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B.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 C.营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境 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解析:1977-1979年中央高层出访发达国家意图向发达家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与引进外资,出访正在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了从这些国家改革中吸取经验,因而反映当时中国意图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的外部环境,故C项正确。‎ 答案:C ‎10.(2019·钦州模拟)下图是某著作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著作探讨的主题是中国(  )‎ A.国家实力的发展  B.国际地位的提高 C.国家形象的变化 D.意识形态的转变 解析:不同时期的形象,不能反映是国家实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目体现不了国际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过程反映了国家形象的变化,故C项正确;意识形态一直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C ‎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953年中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再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正确。‎ 答案:C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这取决于(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 C.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 解析:“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这取决于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故C正确;A、B、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个月里,同11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苏联阵营的国家。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其中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 材料三 ‎ 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它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 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最终形成。‎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11分)‎ 解析:第(1)问,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国际局势分析原因。第(2)问,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国际背景和当时的国内背景分析概括其目的。第(3)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的变化上概括其转变。‎ 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两极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对立;中国“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方针的限制;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朝鲜战争的冲击等。‎ ‎(2)目的:为“一五”计划的开展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封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 ‎(3)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具有鲜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国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强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后的中国外交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更务实地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和行为,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也是国家外交的体现。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14.(2019·安徽十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0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席位 ‎1984年 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4年 派遣警察部队赴海地维和 ‎2008年 派出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 ‎2011年 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2016年 举办G20杭州峰会 综观大事表中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结合材料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归纳拟定论题,例如“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运用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说明。‎ 答案:示例一 论题: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合作。‎ 阐述: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为防核扩散发挥重要作用;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全球经济贸易合作和经济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 因此,中国以联合国为舞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示例二 论题: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阐述: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和平;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为防核扩散发挥重要作用;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001年中国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维护区域和平稳定。‎ 因此,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