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江苏专用):第38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第38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文化: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 (4)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 (1)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4)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概念阐释]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3.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的观点看,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②李大钊: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②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精微点拨] 新文化运动前期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4.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新文化运动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图示构史] 新文化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十月革命前 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②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2)十月革命后 ①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②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特别提示]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是其他非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无法比拟的。 (2)通过宣传论战、鉴别比较、实践扬弃,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 (3)在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阶级属性都已发生了变化,必然要选择能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背景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五四运动时期,各种“主义”蜂拥而入。 ③工读互助团等社会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传播方式 ①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通过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们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 [归纳总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 (1)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广泛传播。 (2)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出版报刊杂志,宣传马列主义。 (4)成立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5)进行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2)表现 ①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②陈独秀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3)影响 ①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指明了方向。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指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考点一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 民主(德先生)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 科学(赛先生) 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新道德 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 旧道德 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 新文学 平易、新鲜、通俗的国民文学(白话文) 旧文学 雕琢、陈腐、艰涩的贵族文学(文言文) 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通过营造新文化氛围来实现民主政治。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3.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1.论从史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史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结论 民主与科学针对道德上、学术思想上两大方面:即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取代封建纲常伦理道德;科学精神、白话文平民文学取代愚昧思想、贵族文言文。 2.史由证来: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吗?论证史料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提示 本段史料旨在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论证 答案 史料表明作者并非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而是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主张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儒家思想的价值。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伟人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正确的评价。 考点二 “走俄国人的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2)客观上,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2.家国情怀——20世纪初的四大进步思潮 (1)民主共和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实业救国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 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 (4)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方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材料,指出留日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 从1903年1月赵必振首次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段落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为止,翻译《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文字大约有14种,其中可以肯定是依据日文译的有8种,有可能是依据日文译的有3种,占全部中译本的79%,这为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到1921年间先后东渡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如陈望道、李达等,基本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了,并很快成为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摘编自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主要信息 答案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是中国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材料显示日本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留日学生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文献译成中文;留学日本的李大钊、陈望道等人,回国后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留日学生在传播西方观念,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中起了重要作用。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6年 非选择题T2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选择题T7,新文化运动 1.命题点:时人对文学革命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评价 (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文化,提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使“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因此新文化运动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为D项。 2.命题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2016·江苏单科,22)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以及材料二中“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从内外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要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相应的观点,其次要对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本题从信息中可以提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 ,结合材料中信息以及所学进行论证即可。 1.命题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 (2017·无锡高三期末,8)军阀间的纷扰斗争,政府行政管理的混乱无序,经济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租借治外法权的存在,这一切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这说明( ) A.思想史与政治史同步演进 B.历史事件植根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 C.军阀混战有利于思想解放 D.新文化运动是对西方侵略的抵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得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新文化运动爆发,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故B项正确;军阀混战时期,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较松,对思想解放的确有利,而材料除了强调军阀混战之外,还有经济、外交等因素的影响,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错误。 2.命题点: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对儒学的态度 (2018·靖江模拟,29)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 ) A.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B.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D.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批判是很严厉的”“相当尊崇”“十分崇敬”得出坚决否定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得出胡适反对的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儒家思想,故否定的是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学革命强调的是白话文革命,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命题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的自我色彩 (2017·东台二模,30)在文学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文学市场上充满了日记、书信和主要是自传体的作品——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这表明了当时( ) A.文学的发展 B.礼教的荡涤 C.个性的发现 D.国民普遍觉醒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文学市场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出文学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封建礼教的冲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于人们的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更加注重个性,故C项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缺陷 (2017·南通二模,30)“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答案 A 解析 “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可得出对凡是传统的东西均要批判,说明其更注重形式,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A项为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不能与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联系起来,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故C项错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 2.(2017·常州二模,28)“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 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 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19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结合所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1919年”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故D项错误。 3.(2018·苏州模拟,29)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A项正确;小学的教育语体改革不能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局限于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有限,且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4.(2017·南通二模,29)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尚未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之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日益显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封建思想,故D项错误。 5.(2018·连云港一模,11)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期刊影响。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答案 C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5年,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是启蒙民众的思想,故D项错误。 6.钱穆《文化中之语言与文字》:“……果一依白话为主,则几千年来之书籍为民族文化精神之所寄存者,皆将尽失其正解,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这表明钱穆( ) A.反对随意曲解书籍 B.强调焚书的危害性 C.反对白话代替文言 D.重视保存文化典籍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反对的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没有体现反对随意曲解书籍,故A项错误;材料“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强调的是完全使用白话文的危害,而不是焚书的危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果一依白话为主……皆将尽失其正解”可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果一依白话为主……皆将尽失其正解”可知,白话文使得民族文化的精神丧失正解,而不是损毁文化典籍,故D项错误。 7.(2018·江阴一模,10)20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活动( ) A.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B.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C.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D.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 答案 D 解析 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应该是救亡图存,而不是进行文学革命,故A项错误;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故B项错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故C项错误;文学革命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 8.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由此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 ) 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 答案 D 解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是不确切的,故B项错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从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的角度来说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五四新文化运动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故D项正确。 9.(2018·宜兴高三月考五,12)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 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 答案 B 解析 民主和科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仍然是以儒家为体,维护旧的封建统治,与材料中“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传统束缚,故D项错误。 10.(2018·邳州一模,30)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 C 解析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C项正确。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李大钊说:“人类者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这说明李大钊( ) A.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B.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 C.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理论 D.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否定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提到李大钊完成自身的转变,故B项错误;李大钊这时是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指导中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体现,故C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影响人口变异的自然选择过程,将导致最强竞争者的生存,往往成为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基础,材料中李大钊说“不该仗着势力互相残杀”很显然是对其的否定,故D项正确。 12.(2018·苏州调研)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 解答时抓住材料信息“新精神”“庶民”“劳工主义”,据此可以推断出李大钊演讲的主题为宣传十月革命胜利,其目的是推动国人向苏俄学习,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故排除。 13.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现象( ) A.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 B.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答案 C 解析 众多的主义传入中国,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各种主义的涌入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而非国民崇洋媚外心态的反映,故B项错误;各种主义的传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们更加理性的来思考,哪种主张更能够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倡导作用,故D项错误。 14.(2018·溧阳模拟)“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 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答案 D 解析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且逐渐占据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相对于传统的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由此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一场突破,故D项正确。 15.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 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新民”“新人”“改造国民性”“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可知,改造人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不仅指出近代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说明了现代思想的发展线索,C、D两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2017·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2)100年前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当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 《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新青年》杂志创办的社会背景。据材料二,指出其为什么以“青年”为刊物的名号? (2)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所说“解放”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这种“解放”的?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及新文化运动兴起,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社会影响。 答案 (1)背景:民众普遍缺乏民主意识和建立民主政治的能力,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原因:当时中国社会积腐太深,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2)内涵:人格自由,个性独立。 措施: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近代中国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颠覆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推动了多元文化和思想格局的出现。(任答2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