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2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综合提升学案
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普遍衰落。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况: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美国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波动。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深化理解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 项目 近代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成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建立 方式 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暴力方式) 多边协商和组织协调(和平方式) 力量 中心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运行 机制 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突,应对危机 专题二 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5、16世纪之交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世界市场陷入困境 一战至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 区域性经济组织建 以来 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 专题三 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联系 时期 与全球化 关系 全球化 阶段 原因 明至清末期(17世纪至1840年) 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近代(1840 ~1949年)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建国 以后(1949 ~1978年) 被孤立、被封锁 制度化、体系化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 开放(1978 年至今)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6·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 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 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回答。 试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1.特点一问首先要明确时空定位:“16世纪以来”,再把材料信息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明确答题角度:“大致从1567~1840年……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起步、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停止),“70年代以后……集中于发达国家”(新发展、方向)。 2.原因先要总结出特点,再根据总结的特点逐个要点分析,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国内”两方面着手。 3.贡献一问要先确定时空:“中国近代史上,”也就是无须拓展现代史的内容。经济贡献(材料信息:“近代中国海外移民90%移往东南亚……投资国内”)、政治贡献(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试答: 答案 (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规律总结] 1.趋势即变化,先要准确读取表格所给的信息,再归纳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容易读错的信息:如第三个阶段“人口迁移数量”中是每年325万,而不是总共325万。概括即语言精练,逻辑关系清晰,体现变化,不概括答案:如从欧洲、非洲迁往欧洲、亚洲。 2.特点一问要从宏观上把材料信息分成三部分:近代史、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答案易错在:把材料信息细碎化,且没有与材料一比较。原因一问失分点在没有结合特点一问,且没有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 3.贡献一问,答案失分点:没有界限在“中国近代史”;没有与教材紧密结合。 4.根据分值判定答题要点数量:趋势8分约4个要点;特点、原因、贡献17分大约每小问6分,每小问约3个要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