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二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二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作业)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江西赣州期末)读下面《秦朝疆域图》,解读秦朝的历史贡献(  )‎ A.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 B.形成了南北漕运体系 C.奠定了近代疆域的基础 D.开辟了中西陆路交通 解析 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秦代以咸阳为中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故A项正确。隋统一后形成沟通南北的新通道,为后世大运河奠定了基础,B项错误;清代奠定了近代疆域基础,C项错误;地图仅涉及秦的疆域范围,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山东德州期末)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解析 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突出的是从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选C项。‎ 答案 C ‎3.(2018·广东汕头质测)‎ 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设置官署并自行选择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说明开府置佐(  )‎ A.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解析 根据“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可知,开府置佐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9·山东泰安期中)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 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解析 根据材料“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说明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适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选D项。‎ 答案 D ‎5.(2019·重庆模拟)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  )‎ A.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 B.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 C.皇帝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 D.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 解析 据题干材料由“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到“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 说明皇帝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故选C项。‎ 答案 C ‎6.(2019·山东济宁模拟)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 时期 政治家 主张 汉文帝时期 贾谊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汉景帝时期 晁错 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汉武帝时期 主父偃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 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 解析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涉及的是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儒术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9·山东济南模拟)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05口 ‎69口 ‎617亩 ‎54亩、8亩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解析 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 ‎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8·山东临沂期中)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 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 解析 从材料“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是以能殖其货”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而该私营作坊有一定的规模。所以D符合题意。‎ 答案 D ‎9.(2018·山东滨州期末)下图为汉代疆域图,南方和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很大。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解析 ‎ 据题干汉代疆域图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南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大,北方郡面积小,南方郡面积大,是因为北方开发程度较高,是经济政治中心,人口稠密,需要分成更多的行政单位便于管理,因而北方郡面积小,而南方开发程度低,人口稀少,所以郡面积大,故选C项。‎ 答案 C ‎10.(2018·山东菏泽期中)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 A.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B.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C.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D.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体现了汉代人们的经济条件改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故选A项。材料提及古人饮食习惯的变化而不能得出健康水平不断上升,B项错误;日均餐饮次数增多体现社会整体经济条件得到提升,C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D项错误。‎ 答案 A ‎11.(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解析 观察可知,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选C项。‎ 答案 C ‎12.(2019·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D.削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解析 根据“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和“贱买进物资,贵时卖出”可知,这些措施能够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常州检测)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发展趋势归纳;第二小问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从官僚政治的运作、政治历史传统及选官制度变化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途径,据材料二“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得出“任子”;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察举制。第(3)问可以从官僚贵族、人才流动、中央集权、行政事务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途径:“任子”;察举制。‎ ‎(3)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14.(2019·山东新泰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例。以制度的演变趋势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 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 总之,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示例三 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 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央过分集权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统治及社会安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