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精编金卷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1919年国人描绘的《蛇吞犬食)图,其右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填满了漫画周围的空间,最左题着“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为发布翻印尤佳,中华民国全国国民爱国团印”,这反映出当时 A. 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 B. 群众抵制日货运动的兴起 C. 晚清海防思想影响社会风潮 D. 民众对日本不满情绪加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1919年”、“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等信息再结合图片中“邪恶的毒蛇(日本)正在吞噬中华民国的领土”可知,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吞并中国野心增强,而且在巴黎和会上要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使中国感受到严重的民族危机。1919年的这幅《蛇吞犬食》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对日本不满的情绪,故选D项。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没有体现群众抵制日货的运动,故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供的时间属于民国时期,不是晚清,排除C项。 2.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纲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A. 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 受到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影响 C. 采取了分化和瓦解资产阶级的革命策略 D. 为维护国共合作做出了方针政策的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二大”文件较之“一大”中有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目标和革命进程的相关表述,说明中共对中国革命有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初步认清了中国国情,制定出了民主革命纲领,A选项符合题意;选项排除右倾机会主义体现在投降主义和思想保守的一面,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中共二大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其认为应当联合国内具有革命性的民族资产阶级,选项C排除;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排除。 3.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确定先邀请国民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在适当地点商讨建立联合战线的各项具体事宜。这主要说明 A.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基本建立 B. 中共民主联合战线的思路清晰 C. 党团组织是联合战线的主要对象 D. 国民党改组的政治基础已经具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提出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先邀请国民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商讨建立联合战线的各项具体事宜,说明中共民主联合战线的思路清晰,故B正确;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建立联合战线的问题,不是强调党团组织是联合战线的主要对象,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共组织民主联合战线的问题,与国民党改组无关,排除D。 4.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 A. 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B. 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 C. 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和所给时间可知,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农民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D选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属于毛泽东进入井冈山之后开展的,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A、B。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材料未体现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选项不符合题意。 5.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 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南昌起义的决策问题,排除A;B是国民革命的教训,排除B;根据题干“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以知道,南昌起义的失败是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 即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仍然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故C正确;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排除D。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倾向 C. 有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D. 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军队走向井冈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C。材料显示共产国际之所以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是为了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即表示其仍坚持城市中心道路,选项A排除;这一指示没有全面地分析城市敌我力量的悬殊,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D说法均错误,排除。 7.据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的一次调查显示:“一般妇女讲话非常漂亮,如‘找对象’,‘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不接受’等名词在谈话中时常流露。”这表明当时 A. 国民革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B. 抗战动员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C. 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时代主流 D. 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找对象’‘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特点,农村妇女也能在谈话中使用,说明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影响在农村不断扩大。故答案为D项。这一变化与国民革命无关,排除A项;“土豪劣绅”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用语,抗战时期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已不再使用,排除B项;C项“成为时代主流”说法绝对,材料反映的只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出现的变化,排除。 8.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 红军长征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而在一时期体现“中国化命运”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把革命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中国化”。故选C。1924年和1937年出现国共两次合作,均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行下建立的政权形式,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一个成功例子,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D排除。 【点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国民革命时期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2)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3)抗日战争时期: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场转移到运动战场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此次会议 A.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 C.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表明是批判长征开始的军事错误,这是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军事路线,故B项正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故A项错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是1937年9月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C项错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七大,故D项错误。 10.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份作战计划中写道:“以确保武汉为核心敌之最大长处,在能以其机械化部队,利用我之铁路、公路,深入猛进。(我)如此以有力部队,在正面节节抵抗,游击部队在侧面予敌打击。”据此判断,该计划当时用以指导 A.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 “围剿“红军 C. 抵御日本侵略 D. 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材料“国民党军队正面节节抵抗,游击部队在侧面予敌打击”结合所学可知国共合作抵抗日本侵略,故C正确;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是1926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围剿“红军”,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对解放军发动重点进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11.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这些举措 A. 表明了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 B. 体现了国民党持久抗战的意图 C. 反映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 D. 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38年和“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外部援助的及时输送,体现了国民党持久抗战的意图,故B正确;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国民政府发展交通事业,并非强调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排除C;材料反映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展交通事业,以适应抗战的需要,“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8年”“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联系所学抗战时期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 12.下表为1936—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下华北煤、生铁的产量统计表。这一状况 年份 1936 1938 1940 1942 1944 煤(千吨) 16733 10093 18008 24239 20397 生铁(吨) 5000 3000 50000 90000 218000 A. 扰乱了国统区工业秩序 B. 适应了侵华战争的需要 C. 遏制了根据地经济发展 D. 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由于资源不足,在抗战期间采取了以战养战策略,就是掠夺被侵占地区的经济资源,为进一步战争提供物质基础,故B正确;通过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已经沦陷,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掠夺,并不能扰乱国统区的工业秩序,排除A;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掠夺,井没有遏制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排除C;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推动官僚资本膨胀的说法错误,排除D。 13.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 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 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 D. 有利于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可知,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该条例的规定与执行有利于团结抗日,有利于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党派的关系,A、B错误;据所学可知,1944年抗战进入局部反攻时期,1945年8月全面反攻开始,C与材料时间不符。 14.下面表格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 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 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 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D. 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中20﹣50周年均以强调共产党敌后抗战为主,而60周年明显注重全民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在抗战中的作用,故本题选择A项;B、C只是表格中反映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选项D属于20﹣50周年主题,排除。 15.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C.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D.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 16.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该调查说明 A. 《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 B. 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 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 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民众的政治态度。材料中的“1947年2 月”即全面内战爆发后;上海《大公报》对民众政治态度进行了民意调查统计,调查显示了民众绝大多数人反对美国在华驻军及对华政策,反对新颁布的民国宪法和发动的内战,体现了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不满,表明民众失去了对国民政府的信任,故选D。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不符合“政治态度”的题意,故排除;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看不出来美国对华的政策影响着中国的内战,故排除;C在材料中体现不出美国实施的扶蒋反共政策,故排除。 【点睛】国民党无视原日军占领区内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中共领导武装力量的存在,无视中共领导下所建立地方政权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属武装力量的坚决抵抗。 17.1949年,美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这是因为此次“胜利” A. 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 为解放军战略决战创造良机 C. 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 有利于解放军南下解放南京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是共产党毛泽东主动撤出延安、牵制敌人军事力量的结果,故C选项正确;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是在其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后,故A选项错误;1947年属于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时期,不是战略决战,故B选项错误;解放军南下解放南京与主动撤出延安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8.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A. 解放军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 解放军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D. 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蒋军处于被动地位”、“决定性的战略作用”等,结合所学知识,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的战略作用。结合选项分析,只有B项,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符合“战略作用”及史实。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战略作用 【详解】 19.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声明:“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这反映了他 A. 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 B. 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 C. 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 D. 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但经过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仍然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由此可知,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仍试图影响政局,故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此时企图以和谈为掩护缓解局势,争取翻盘,并不是想尽快结束战争,争取和平,故A错误,排除;蒋介石的求和声明并不是害怕失败推脱战争责任的表现,是一种斗争上的策略,排除C;由材料“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可知,蒋介石并未准备改组政府,排除D。 20.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一做法 A. 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 B. 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 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 D. 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激进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了1948年沂蒙解放区地方政府以温和方式顺利解决群众祈雨危机的事件,这一处理方法丰富了中共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故选A项。材料虽然提及解放区地方政府理智地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但二者矛盾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B项。化解社会危机有利于支持前线的军事行动,但决定军事行动顺利与否的主要原因应是军事策略和双方力量对比,故排除C项。从材料看,“全面纠正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21.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宣言》修正观点的依据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德国立宪政体的完善 C. 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 D.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1872年《共产党宣言》之所以修正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主要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A正确;德国立宪政体确立是1871年,B错误;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是1832年,时间不符合,C错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已经失败了,D错误。 22.欧文把自己创立的“新和谐公社”的生产目的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作了对比,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公社的生产则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说明 A.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 B. 欧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新的探索 C. 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D. 国际工人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欧文创立的“新和谐公社”的生产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其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是对理想社会进行的新的探索,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积极探索,并未体现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该说法不妥当;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以上论述 A. 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B. 阐述了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发展的作用 C.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意思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联合起来,最终将破坏掉资产阶级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明生产力进步会导致社会变革,选项D正确;选项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中未涉及自由主义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选项C排除。 24.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D.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对资产阶级国家改革立法的推动作用,A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上富有生命力的制度,十月革命并未对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冲击,B选项排除;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的说法不符合材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较大的震撼,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资产阶级国家仍然是资本家占据主导地位,D选项排除。 第II卷 25.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并概括其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2)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主要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3)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主要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得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特点:根据“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得出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根据“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得出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2)政治基础:根据所学可知,国共合作开展的“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主要意义:结合所学国民大革命的意义分析回答,可从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等角度总结回答。 (3)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主要因素:根据“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得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26.材料一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答案】(1)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 (2)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说明:抗战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民族凝聚力增强);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这样的分析不全面。联系所学可知,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对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的理解,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来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虽然今天晚上我看到他仰卧在床上,面孔也永远不动了,但是我仍然不能想象,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恩格斯《致威·李卜克内西》(1883年3月14日) 材料三 德国《明镜》周刊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有2/3的东德人和56%的西德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好的思想,只是迄今为止实施得较差”。德国学者希克尔和诺尔特认为,“作为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并勾画出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远景。这些在过去都非常吸引人,现在仍令人神往”,“马克思改变了世界”。并且说:“在21世纪初,我们需要像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分析资本主义的形势。”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中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及“思想文化发展”的三项具体理论成果分别指什么?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请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分别产生过哪些重大的理论和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评价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分析出现这种评价的依据。 【答案】(1)物质生产:工业革命的发展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阶级斗争:欧洲早期工人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理论成果: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分,可不写时间) (2)意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 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写出两点得4分) (3)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令人神往”;“马克思改变了世界”;马克思主义仍是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的有价值的理论。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述“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指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回忆所学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其产生的三项具体理论成果就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回忆所学知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肯定它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起到的作用格外提出。对于结合产生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中国出发,将中国的历代领导人所提出的理论一一加以整合,便可以顺利得到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三主要是西方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充分的认识和肯定,所以评价是积极的。评价的依据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和当代社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将理论与现实结合才会产生影响。也可以从材料中找出相应论据,加以概括。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内容和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