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市2020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市2020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国学经典《三字经》警示后人“子不孝,父之过”。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而汉武帝以后则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从先秦时期到汉初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 先秦儒家思想已被否定 B. 西汉儒学独尊地位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D. 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先秦时儒家倡导的“父慈子孝”体现了父子间的双向关系,而汉代儒学主张“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体现了“父为子纲”的三纲思想,这是儒家伦理观念强化的结果,C项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汉代儒家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 A错误;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是在西汉,而材料强调的是“从先秦时期到汉初的这些变化”, B错误;汉代儒学主张“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体现的是“父为子纲”的三纲思想,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而提出的人际关系标准,而非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D错误。‎ ‎2.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故D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中“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的解读,判断各个选项是否符合这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排查。‎ ‎3.据罗马法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罗马主要法学家有108名,这是“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法学家阶层的出现可以印证 A. 罗马帝国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 B. 罗马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 C. 罗马法兴衰取决于法学家贡献 D. 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可知,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学家阶层的出现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无关;B选项错误,罗马法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C选项表述片面,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各州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美国实行”两院制”‎ A. 消除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 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 C. 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相互妥协 D. 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关于参众两院议员名额的分配,平衡了大小州的利益,有利于消除矛盾,促成共识的达成,从而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故选D;南北战争是州权主义的体现,故“消除了”表述不当,排除A;材料体现“两院制”是妥协的产物,无法体现分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排除B;参议院的议员每州两名符合小州的意愿,而众议院的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符合大州的意愿,排除C。‎ ‎5.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 A. 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 B. 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 C.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 D. 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不是民族差异的消失;C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获益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不是均衡发展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19世纪六七年代,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相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在美国和德国却找到了市场。这反映出 A.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激烈 B. 自由贸易政策超越了时代潮流 C. 经济实力影响国家外贸政策 D. 美、德挑战英国的业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说明受自由贸易政策影响的国家较少,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还不够激烈,故A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顺应了当时时代的潮流,并非超越时代潮流,故B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德国尚不能挑战英国工业霸主的地位,故D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主张自由贸易主义,因为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工业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在美国和德国找到了市场”,是因为此时美国、德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于英国,因此用贸易保护主义来抵制英国的产品竞争,故C正确。‎ ‎7.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三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 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 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B正确;彻底摧毁宗教不符合史实,宗教是西欧人生活化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宗教改革与“科学思想的形成”不符,排除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B。‎ ‎8.清朝康熙帝积极尊尧舜之道,行孔孟圣学,黄宗羲没有“戎狄豺狼”的种族对立观念,而是认识到“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这反映出 A. 清初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民主的气氛 B. 黄宗羲对清初君主的统治表示了认可 C. 清初统治者注重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 D. 黄宗羲要求限制君权的思想得以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康熙帝儒学治国让黄宗羲觉得他能“行中国之道,是中国之主”,可知B项正确;黄宗羲认可康熙的行为,与思想界的“民主”无关, A项不符合题意;“统治者”行孔孟圣学,不能说明其注重的是“思想传承”,C项错误;材料中既没有黄宗羲的“限制君权”思想,也没有康熙帝对这种思想的实践,D项错误。‎ ‎【点睛】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推崇儒学,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承古又萌新的特点。‎ ‎9.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A.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D.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指的历史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故C正确;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B错误;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错误。‎ ‎10.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这表明 A. 法国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B. 启蒙运动的思想在实践中彰显 C. 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 D.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等体现了启蒙思想,故B项正确;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美国1787宪法,排除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故D项排除。‎ ‎11.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A. 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 B. 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C. 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 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知,清朝幼童留学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要学习中国的儒家经典,这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仍兼讲中学”的内容;B选项错误,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兼讲中学”;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不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 资本明显短缺 B. 发展速度迅猛 C. 地区分布失衡 D. 原料供应不足 ‎【答案】C ‎【解析】‎ ‎“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却极少。全国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这充分说明我国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资本和原料供应,故AD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地区分布,而不是发展速度,故B项错误。‎ ‎13.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 A.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B.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 D. 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成就分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A项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是在井冈山时期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C项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明确的;D项中毛泽东思想的萌发是在大革命时期,所以其它三项错误。‎ ‎14.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边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 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及示意图可知,图中主要反映了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变成为多种文明和多种力量的矛盾与冲突,有较轻和较重之分的现实,故选D项。由材料、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从当前来看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多极化只是趋势还没有完全形成,故A、C两项错误;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不符合图片主旨信息,故B项排除。‎ ‎15.金文的“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 A. “礼”成为华夷之辩的主要内容 B. 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 C. 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D. 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解释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采,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对夷的阐释,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型,排除。‎ ‎16.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反映出国家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是宪法一以贯之的原则,不是“新”的表现;B选项错误,“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它将焦点聚集到“人”而非“神”上,主张肯定人的价值,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主权在民”也是宪法一以贯之的原则,不是“新”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一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这表明当时 A. 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 B. 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 C. 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 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凡向国家交售一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等信息可知,《人民日报》对经济体制改革持肯定态度,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群众改革措施的态度;B选项中“普遍共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依据材料可知,当时仍存在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C选项错误,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是在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此时期改革开放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B. 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 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 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③阶段是18世纪,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故C正确;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是英国,故A错误;②阶段是17世纪,此时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美国还未建立,故B错误;④阶段是19世纪,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D错误。‎ ‎19.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 A. 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 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 C. 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D. 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这体现了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故B项正确;革命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改革不一定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故错误;改革不一定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故D项错误。‎ ‎20.“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西方列强的侵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是破坏性的,对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冲击了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等,材料中“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也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体现的就是侵略的客观作用,没有夸大也没有为西方殖民主义开脱,所以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21.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 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 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 D. 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42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抗战时期,这一规定主要是抗战的需要,其有利于保障抗战动员有序进行,故D正确;总动员令虽然有利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但不是当时的主要作用,排除A;总动员令激化了国共两党矛盾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1942年中国抗战尚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排除C。‎ ‎2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 B. 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 C. 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D. 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体现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应建立在物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故D项正确; AB项均为片面的解读,故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23.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1222年成立时,只有宗教法、民法、医学三种科目。1399年帕多瓦大学分化为两所大学:一所主要教授民法、宗教法和神学,另一所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这反映了该时期 A. 神学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B.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 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 D. 人文精神开始勃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1399年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但当时的意大利神学依旧占据着统治地位,排除A;帕多瓦大学的分化无法体现当时意大利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更不能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排除BC ‎;根据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意大利人文精神已经开始勃兴,故选D。‎ ‎24.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 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 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 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德国政府实行“非常法”,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客观上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1878年德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B项错误;消除表述太过绝对化,排除C;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政治地位一直处于被剥削地位,D项错误。故选A。‎ ‎25.发表于1970年的美国短篇小说《玻璃山》,全文共分为100段,每段平均才一句话,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出顺序,从1到100似购物清单的罗列以表面的数字逻辑和平行结构分解了文章的中心,从而凸显出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 A. 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 B. 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C. 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D. 突出文章主旨的明确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论述短篇小说不仅文章结构不严谨,逻辑关系极为不明确,“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显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描写现实主义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学显然不注重对于把握文章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此类文学写作不突出对于文章主旨描写,故D项错误。‎ ‎【点睛】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总的倾向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 二、主观题 ‎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三 ‎ ‎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结合材料一及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材料二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答案】(1)“一手伸向过去”:继承先秦儒家伦理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一手指向未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2)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认识: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②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③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3)含义:爱国主义;改革创新.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儒道法为核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解析】‎ ‎【分析】‎ ‎(1)汉代儒学一方面强调了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现了礼的思想,将手伸向过去,同时又提出大一统和天人感应思想,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地位,将手伸向未来。‎ ‎(2)材料二指出,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经济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第二小问概括明清批判思潮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可知“中国精神”的含义是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定了基础。‎ ‎【详解】‎ ‎2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 ‎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因素:国内: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国际: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 原因:中国受到西方侵略,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解析】‎ ‎【详解】(1)不同:依据材料一“20世纪清末民初”和“五四运动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依据材料一“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可知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依据材料一“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可知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依据材料一“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可知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因素:国内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回答。国际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回答。‎ ‎(2)背景:依据材料二“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的信息和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回答。差异:依据材料一和二从时间和内涵两个方面比较不同;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以及近代化发展和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悖论之一: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悖论之二: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1:‎ 观点:20世纪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殖民地人民拿起殖民者手中的武器,赢得独立,走上富强之路。‎ 论述:20世纪初,凭着军事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优势,西方殖民者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西方对殖民地的侵略同时也产生它当初无法预料的适得其反的后果。一方面,西方的殖民侵略客观上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侵略也进一步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从沉睡中惊醒,他们有选择地吸收某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以便更有效地抵抗西方的入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兴起了巨大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上的瓦解。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的独立。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小结:殖民主义一方面推动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发展,进而又带来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参考2:‎ 观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截然相对的性质决定了它们长期势不两立;但在发展过程中,两种制度又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发展。‎ 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列强曾纠集武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疯狂的进攻,妄图把苏俄扼杀于襁褓之中。二战前夕的慕尼黑阴谋,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小国弱国利益来换取对德的和平幻想,并企图祸水东引,诱导德国进攻苏联。二战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进而逐渐形成美苏的两极对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水火不容的西方资本主义与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首次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协同作战,并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经济发展方面,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横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时,处于混乱、恐慌甚至绝望中的西方发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然完全免疫。西方国家纷纷检讨自己,学习苏联,加大国家对经济宏观控的力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正确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小结: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和学习、借鉴。在现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参考3:‎ 观点:20世纪,第二次和第三次科学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等。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增长和扩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使人口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从而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还有核武器问题、基因技术问题等。‎ 小结: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是20世纪人类身处其中的一个怪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发展造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本题据材料“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例如:观点: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瓜分世界、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输出资本、传播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论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观点中挑选一个或多个进行论证,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殖民主义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科技进步的作用与影响等知识,据此即可进行论证。‎ ‎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庆历四年,知制诰欧阳修等人起草并颁布貢举新制,使得科举考试各方面都有了参考标准。陈植锷在《北宋文化史论述》中对庆历科场新制的内容作一详细的录入:进士(省试)试三场,不改封弥、誊录制度。考试顺序为: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次论一道;再诗赋各一道。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关于各场的评判标准:初场引试策,先次考校。内有文辞鄙恶者,对所问不备者(谓十事有五项以上不对者),误引事迹者(谓十事误引五项以上者),虽能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等,并不更考论。对于论,内有不识题者,文辞鄙恶者,误引始者(十事误引三项以上者),虽有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亦不更考诗赋。第三场诗赋毕,将存留策、论卷子上与诗赋通考定去留。合格荐名者,出榜告示。‎ ‎——摘编自许洪波《宋初科考与文赋——以欧阳修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年间“贡举新制”中有关“省试”的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年间“贡举新制”的历史影响。‎ ‎【答案】(1)内容:规定了考试顺序、评判标准、方法 特点:重策论轻诗赋、重思考轻记忆。‎ ‎(2)影响:开启了以策论为重的新时代;有利于激发读书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儒学复兴;使科举制得到完善。‎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使得科举考试各方面都有了参考标准……考试顺序为:先试策三道,一……再诗赋各一道。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评判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考试顺序、评判标准、考试方法等方面概括庆历年间“贡举新制”中有关“省试”的内容。特点,从重策论、重思考等方面归纳特点。‎ ‎(2)影响,根据材料“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次论一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策论为重、激发参政热情、王安石变法、儒学复兴、科举制完善等方面说明庆历年间“贡举新制”的历史影响。‎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 马尔维纳斯群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利用这里天然海港作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过德国舰艇。战后马岛还是进行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哨战和物资中转站。70年代在马岛大陆架和海底探测到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锰矿资源后,其重要性尤为引人注目。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是英阿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并时常发生冲突。1982年3月,双方关系再度紧张,4月2日阿根廷军队突袭马岛,俘虏了马岛上的英国驻军,3天内,英国发动了自二战以来的最大军事行动。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战争期间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在战场上取得惊人的效果,因此全世界军界人士称此战为“导弹时代的首次战斗”。由于制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的整个过程,都由精确的制导系统控制,使攻击距离、命中精度和破坏威力远远超过传统火炮,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大大增加。战争中双方积极运用空中力量,用于控制战区、对海对陆攻击、侦察、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等,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经过40多天激烈的海陆空战斗,阿根廷军队投降,英国恢复了对马岛的统治。‎ ‎——摘编自保罗·布鲁尔《聚焦战争》‎ ‎(1)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岛之战的特点,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1)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问题 ‎(2)特点:高科技战争;导弹广泛应用;空中力量发挥关键作用;战争破坏性增加。‎ 启示:国家主权必须维护;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重视海洋资源;重视高科技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利用这里天然海港作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过德国舰艇。战后马岛还是进行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哨战和物资中转站”“70年代在马岛大陆架和海底探测到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锰矿资源后,其重要性尤为引人注目”“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是英阿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并时常发生冲突”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马岛之战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战争期间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 战争中双方积极运用空中力量”“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大大增加”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对我们的启示应当联系所学,从国家主权必须维护、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重视海洋资源和高科技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31.【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叔孙通,中国古代儒学代表人物。初为秦二世博士,回老家薛郡后,先后跟从了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攻入彭城后,便投到刘邦营中。‎ 刘邦不喜欢儒生,儒装,他便改着刘邦的家乡装束一一楚装,刘邦与项羽争霸,需要大量武士,他便向刘邦推荐能够“斩将搴旗”的壮士。刘邦做皇帝以后,汉初功臣没有受过礼仪的约束,常饮酒争功,甚至拔剑击柱。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进言说:“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叔孙通被命为太常,赐金五百斤,他一百多弟子做了郎官。刘邦让他与弟子和儒生一起制定了皇帝的礼乐制度,儒学在汉朝廷占据了一席之地。刘邦不喜儒家繁文缛节,他采用古代礼制和秦朝仪法相结合的办法,制定了相对简单实用的汉朝仪法。汉初的各项礼仪制度,几乎都是叔孙通做太常时所制定和讨论的,包括修立原庙,用樱桃进献宗庙,开创了进献鲜果的典礼等。班固称赞他说:“叔孙通含桴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叔孙通从政的时代背景及个人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叔孙通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答案】(1)背景:秦末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儒学思想不为统治者不为重视;汉初礼仪制度很不健全。‎ 成功经验:懂得隐忍寻找时机;因时制宜,懂得变通。‎ ‎(2)注重发扬变通思想;儒家思想引入西汉政治;帮汉初统治者规范统治秩序;促进了儒学复兴,为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打下基础。‎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刘邦攻入彭城后,便投到刘邦营中……刘邦不喜欢儒生,儒装,他便改着刘邦的家乡装束一一楚装,刘邦与项羽争霸,需要大量武士,他便向刘邦推荐壮士。刘邦做皇帝以后……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秦末战乱频繁、儒学思想不为统治者重视、汉初礼仪制度很不健全等方面概括叔孙通从政的时代背景。再从隐忍寻找时机、因时制宜、懂得变通等方面回答其个人成功经验。‎ ‎(2)本题根据材料“刘邦让他与弟子和儒生一起制定了皇帝的礼乐制度,儒学在汉朝廷占据了一席之地……他采用古代礼制和秦朝仪法相结合的办法,制定了相对简单实用的汉朝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注重变通思想、儒家思想引入西汉政治、规范统治秩序、促进儒学复兴等方面评价叔孙通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