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某地出土有战国时期的犁、铧、镢、锄、铲.镰、斧等铁农具,且数量较多。这些农具包括起土工具、除草工具、收割工具等。由此可知,战国时期这一地区 A. 农耕技术进步明显 B. 冶铸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C. 农耕工具全国领先 D. 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某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种类多、数量大,功能齐备,反映出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出现,D项正确;只有战国时期一个阶段、一个地区农具的情况,不能得出战国时期农耕“技术进步明显”,A项错误;“冶铸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这一地区农耕工具“全国领先”,C项错误。‎ ‎2. 根据如图,可以得知玉蜀黍 ‎《本草纲目》中所附的玉米照 A. 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B. 丰富了百姓的饮食结构 C. 在明朝开始被大量种植 D. 是中外物种交流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典籍,而该典籍中有玉米照,说明玉米有一定的药用价值,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本草纲目》中玉米的药用价值,没有体现玉米对丰富百姓饮食结构方面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本草纲目》中玉米的药用价值,没有强调玉米什么时候种植的问题,C项错误;《本草纲目》中所附的玉米照体现了其具有的一定的药用价值,没有强调玉米是否中外物种交流的结果的问题,D项错误。‎ ‎3.‎ ‎ 汉代之前,丝织品主要供王室贵族使用,普通人不敢问津;到了汉代,丝织品逐渐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的失序 B. 私营纺织业的兴盛 C. 审美观念的提高 D. 丝织品产量的增加 ‎【答案】D ‎【解析】丝织品从王室贵族专用到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丝织品的产量增加,所以得以普及,故选D;汉代的社会等级并没有失序,排除A;汉代丝织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官营手工业,私营纺织业还没有开始兴盛,排除B;丝织品的普及不代表当时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排除C。故选D。‎ ‎4.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在琅琊石刻碑文中明确提出:“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材料反映了秦朝 A. 大肆宣扬统一之功 B. 将富民作为基本国策 C.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根据“上农除末”可知秦始皇明确提出农民的地位要高于商人,反映了秦朝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秦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并不是在宣扬秦的统一及其影响,排除AD;秦朝的基本国策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可能是富民,排除B。故选C。‎ ‎5. 下表是某位西方学者在英国(泰晤土报)撰写的关于《马可·波罗行纪》的评论(部分)‎ 评论1‎ 把中国多姿的景象描绘为灰茫茫的—片,对蒙古皇帝的家谱说得混希不清 评论2‎ 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汉字及印刷术等没有在书中提到 评论3‎ 许多中国地名用的多是波斯叫法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一项是马可·波罗 A. 对中国传统文明一概不知 B. 到过中国尚无定论,需要考证 C. 曾在波斯停留过一段时间 D.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西传 ‎【答案】B ‎【解析】用“中国多姿的景象”描绘的不清楚,“对蒙古皇帝的家谱”不了解,没有提到“中国特色的茶、汉字及印刷术等”,“许多中国地名用的多是披斯叫法”等依据,质疑《马可·波罗行纪》的可信度,反映出该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过中国尚无定论,需要考证,B项正确;对中国传统文明“一概不知”说法绝对,A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引用波斯叫法,不能说明马可·波罗曾在波斯停留过一段时间,C项错误;“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西传”在材料中没体现,D项错误。‎ ‎6. 早在17世纪末期,西班牙就失去霸权,代之而兴起的殖民强国 A. 被称为“世界工厂 B. 其霸权地位后被法国取代 C. 大肆在中南美洲扩张 D. 曾经占领过我国的台湾 ‎【答案】D ‎【解析】17世纪的海上霸主是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其于1624年占领台湾,D正确;A是英国,排除;荷兰的霸权地位被英国取代,排除B;在中南美洲扩张的是西班牙,排除C。‎ ‎7. 如图所示的是182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图中现象反映出该时期美国 A. 城市生活环境改善 B. 城乡的人口数量趋于平街 C. 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 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从1820年到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阶段是工业革命时期,由此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故选D;材料仅反映了城市人口的比重,无法体现城市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矛盾是否缓和,排除AC;图中没有乡村人口比重,无法说明城乡人口数量趋于平衡,排除B。故选D。‎ ‎8. 1877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后,超过18000项专利在1884—1913年被转让,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专利转让发生在专利发行后的头三年内。由此推知,专利技术的转让 A. 开启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B. 助推了德国经济发展 C. 增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D. 引领德国技术的传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专利法的推动下,德国大部分专利转让发生在专利发行后的头三年内,使新技术、新发明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据此可推理出专利技术的转让助推了德国经济发展,B项正确;开启德国工业化的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专利技术转让,A项错误;专利法促进专利技术的发明、转让不能推理出德国增强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C项错误;专利技术的发明、转让与引领德国技术“传承”不符,D项错误。‎ ‎9. 中国茶叶出口在19世纪30年代就已经达到每年5000万磅之多。上海开埠后,达到每年7000万磅,此后几年中一直保持着每年7600万——8400万磅的增长,1851年,我国茶叶出口达到最高峰,每年9000万磅。材料信息可以用来说明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清政府主动调整了闭关锁国政策 C. 上海开埠带动中国采茶技术发展 D. 清政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迅速增加,并在1851年达到最高峰,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主动”调整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采茶技术发展”,C项错误;19世纪中期,清政府没有主动“扩大对外开放”,D项错误。‎ ‎10. 胡适评价张赛时曾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张謇许多志愿未能完成的外部原因是 A. 受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B. 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 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 缺乏技术人才和机器设备 ‎【答案】A ‎【解析】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没有完成的志愿指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实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阻碍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故选A;BCD均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排除。故选A。‎ ‎1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工业设施、战略物资、科研设备以及各研究所和部分高校,经长江水路院海铁路和各条公路悄悄运往内地。这一举措 A. 激发了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热情 B. 旨在缓解日本侵华带来的军事压力 C. 打破了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封锁 D. 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工业设施、战略物资等悄悄运往内地,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激发了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热情与 ‎ “悄悄运往内地”不符,A项错误;大量物资和人员向内地转移,并不能缓解日本侵华带来的军事压力,B项错误;向内地转移物资与打破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封锁”无关,C项错误。‎ ‎12. 1947年10月下旬,上海市就出现了商店拒收四百元以下小钞的现象。持币者无奈,只能将四百元以下面额的钞票混迭成扎,同愿收此钞的郊农换菜,一斤钞票换一斤蔬菜等,但是这种交易只进行了两三天便终止了,因菜农得知市面行情后,怕吃亏便不再收此钞。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社会上囤积居奇严重 B. 上海物质生活水平较高 C. 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D. 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乱发纸币引发的严重恶性通货膨胀问题,说明的是国统区的经济开始走向崩溃,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13. 毛泽东曾说,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朝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在这—思相的指导下,我国 A.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开始实施土地改革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答案】A ‎【解析】根据“引导它们朝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可知毛泽东是主张将分散的和个体的农业向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引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故选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三大改造以后,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开始对农业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进行引导,排除B;实行土地改革是将土地分给农民,加剧了农业的分散性,排除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实行个体经济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A。‎ ‎14.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时代的变迁,通过对比可知 A. 对外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思想 C. 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摒弃 D. 市场经济体制已在中国基本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自由购物的超市代替了改革开放之前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票据,反映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摒弃,C项正确;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粮票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超市,主要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不是对外开放的引起的变化,A项错误;超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产物,不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的结果,B项错误;中国基本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D项错误。‎ ‎15. “中国制造”是2002年冒出来的新名词,或者说它是一个老词,但在2002年被一下子激活,并被赋予了新意:在世界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前提下,中国经济欣欣向荣,世界越来越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和力量。对“中国制造”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中国完成了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B. 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C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D.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2002年被一下子激活”“中国经济欣欣向荣,世界越来越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和力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和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但不能表述为“完成了和平崛起”,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这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得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中国占主导地位,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但不能表述为“全面接轨”,D项错误。‎ ‎16.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旗袍,吸收了许多西方设计理念,出现了斜肩(也称破肩)胸腰部捏省道、拼接等西式裁剪的旗袍,面料也推陈出新。无论体形胖瘦,爱美女子总能穿着旗袍展现自己美的一面。这反映出 A. 中西融合促进了旗袍发展 B. 纺织进步是服饰革新基础 C. 当时市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D. 旗袍国际化趋势日渐增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旗袍,吸收了许多西方设计理念”“爱美女子总能穿着旗袍展现自己美的一面”等信息可知,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近代旗袍吸收西方设计理念,反映了这时期中西融合促进了旗袍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旗袍吸收西方设计理念,没有强调纺织进步对服饰革新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了中西融合促进了旗袍的发展,没有涉及市民生活水平,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国近代旗袍的发展,不能体现旗袍的国际化趋势,D项错误。‎ ‎17.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人办的电影院座位是男女分开的,20年代以后则逐步变为男女混座。这反映出 A 传统习俗被完全摒弃 B. 中国电影业发展比较迅速 C.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D. 男女社会地位实现了平等 ‎【答案】C ‎【解析】电影院的座位由男女分开到男女混座,说明传统男女有别的思想受到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选C;“完全摒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座位入座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迅速,排除B;“实现了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当时实际,排除D。故选C。‎ ‎18. 在经济危机突然来临时,美国总统胡佛认为政府的救济支出是助长“不劳而获”,会摧残美国人民的品格,毁坏美国的“自治根基”。可见,胡佛 A. 关心民众精神生活 B. 倡导完善民主制度 C.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 主张解决失业问题 ‎【答案】C ‎【解析】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反对政府利用财政支出实行社会救济,反映出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C项正确;“关心民众精神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倡导完善民主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胡佛主张“解决失业问题”,D项错误。‎ ‎19.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治家鲍威尔指出,国家承担了满足公民普遍需求的义务,这就使得它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鲍威尔意在说明 A. 国家干预容易引发社会动乱 B. 政府管理职能亟须强化 C. 自由放任政策得到社会认可 D. 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根据“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可知鲍威尔认为国家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义务,就特别容易遭到部分民众的无限制的索取和要求,因而引来不满,说明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缺陷,故选D;AC项说法均无从体现,且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鲍威尔旨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而非强化,排除B。故选D。‎ ‎20. 1926—1931年,苏联进口额增加了5倍,其中重工业设备增加了11倍,约90%是机器设备的进口。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设备总额的1/3左右。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借助西方科技推动工业化 B. 工业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C. 与西方的关系比较紧密 D. 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6—1931年,……其中重工业设备增加了11倍,约90%是机器设备的进口。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设备总额的1/3左右。”可知,当时苏联注重购买机器设备。这有助于推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答案为A项;苏联工业化采取轻重工业不平衡策略,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苏联购买西方机器设备,无法得出苏联与西方关系紧密的结论,排除C项;当时西方世界出现经济危机,苏联在外贸中处于有利地位,排除D项。‎ ‎21. 1954—1958年,苏联粮食收购量平均每年增长37.6%。其中,1956年来自垦荒地区的谷物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51%。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 极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B. 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C. 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农业丰收实现了粮食自给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赫鲁晓夫改革前期,苏联粮食收购量有了明显增长,垦荒地区的谷物产量带动了全国谷物总产量的提升,反映了当时苏联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极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A项错误;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苏联实现了“粮食自给”,D项错误。‎ ‎22. 据统计,从1941年初到1945年末,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一现象 A. 促进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 B. 表明世界黄金市场投机现象严重 C. 根源于“马歌尔计划”的实施 D. 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实效 ‎【答案】A ‎【解析】大量黄金涌入美国使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为二战后美国建立美元的霸权地位提供了基础,故选A;黄金涌入美国是因为盟国向美国购买货物和劳务,而非因为投机,排除B;由题意可知黄金涌入美国在马歇尔计划实施之前,排除C;到1945年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尚未建立,排除D。故选A。‎ ‎23.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中,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国力最强,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及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都有雄厚的实力。这一状况 A. 赋予该组织“一国主导”的特点 B. 使其他国家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C. 使墨西哥摆脱经济落后的困境 D. 不利于调动其他成员国的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明显占优绝对优势,这就为美国主导北美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条件,故选A;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占据主导不意味着其他国家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也没有使墨西哥摆脱经济落后的困境,排除BC;题意没有涉及其他成员国积极性的问题,无法体现,排除D。故选A。‎ ‎24. 当今世界,一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态势、金融动向以及经济、金融政策极易“溢出”国界,导致一系列国家的连锁反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起源于泰国,却迅速蔓延至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甚至波及俄罗斯及拉丁美洲。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的危害极大 B. 各国间相互依赖程度增强 C. 第三世界国家仍然落后 D. 世界经济新秩序亟须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态势、金融动向以及经济、金融政策极易‘溢出’国界,导致一系列国家的连锁反应”等信息可知,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间经济联系的同时,也使得在一国发生的经济波动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题干中出现的情况正表明了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增加,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题干主要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可能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危害极大”的说法过于片面,A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并不涉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状况,C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并不涉及世界经济旧秩序的弊端,无法得出世界经济新秩序亟须建立的结论,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由于小农家庭人口的稀少,土地占有的短缺,其经营方式也只能是小规模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条件又非常贫乏.所以农民生活很不理想。生产基础薄弱,任何一点内在的或外在的破坏力量,都可以把它打乱,甚至把它摧毁。但它作为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对封建统治政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统治者又采取种种措施来保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 嘉庆二十五年时的苏州和松江,即使耕地全种粮食,也不能满足当地口粮所需。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再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非常强,农闲季节,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力闲置下来,在劳动力多而土地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小农经济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而棉纺织业由于设备简单,技术容易掌握,有丰富的原料材料供应,又有日益扩大的市场,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随着无地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对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棉纺织手工业甚至由副业渐渐转化为主业。‎ ‎——摘编自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结构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特点:规模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脆弱性;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2)变化: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大。‎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大量剩余;农业不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棉纺织业门槛相对较低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小农家庭人口的稀少,土地占有的短缺,其经营方式也只能是小规模的” 可知,规模小;根据“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自给自足,是封建经济的主体;根据“生产基础薄弱,任何一点内在的或外在的破坏力量,都可以把它打乱,甚至把它摧毁”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小农经济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棉纺织手工业甚至由副业渐渐转化为主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大。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即使耕地全种粮食,也不能满足当地口粮所需”可知,人地矛盾突出;根据“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力闲置下来,在劳动力多而土地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知,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可知,农业不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根据材料二中“棉纺织业由于设备简单,技术容易掌握,有丰富的原料材料供应,又有日益扩大的市场,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还包括棉纺织业门槛相对较低等。‎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帝国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并于16世纪中期进入全盛时期。伴随着大量美洲的贵金属流入西班牙,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如导电般从一个城市传材料接到另一个城市。据统计,西班牙十六世纪的物价水平,最后十年是头十年的3.03倍。贵金属的涌入,虽使西班牙国内部分人一夜暴富,但也使得更多家庭入不敷出,生活愈加贫困,不少人沦为贫民。富裕地区的优越生活诱使贫民放弃家园,不再劳作,开始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扭曲,是西班牙未能完成资本主义转型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刘丹《新大陆的发现对十六世纪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影响》‎ 材料二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政府欢迎外国熟练的技工,鼓励他们采用新技术为英格兰织造精细呢绒新产品,英国也逐渐成为提供给西班牙殖民帝国工业品货源的生产国。但英国真正的崛起则始于“光荣革命”,此次革命后国内政坛决策程序的变化,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促使社会各阶层广泛赞同国家的对外战略。英国政府努力将流动债务变为固定债务,让大公司和大银行受理散户的短期债务,而这些公司和银行集中向政府提供长期或永久贷款,便于政府聚集对外进取所需的巨额资金。通过制定既面向欧洲大陆又面向海外贸易及殖民地的双向战略,英国政府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又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继西班牙帝国后的又一个世界殖民帝国。‎ ‎——摘编自张家唐《论西班牙帝国衰落与大英帝国崛起的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殖民扩张对西班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班牙相比,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影响:推动了西班牙崛起,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大量的贵金属通人国内,引发价格革命;使贫民规模急剧扩大,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不利于西班牙工业结构调整,阻碍了资本原始积累。‎ ‎(2)不同之处:重视吸纳外国技术人才,发展工业;制度变革,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现代化财政体制,使英国政府得以聚集对外扩张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奉行“均势外交",改善英国外部环境,便于英国全力拓展海外空间。 ‎ 影响: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推动英国的社会转型;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加强了英国与世界的联系。‎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西班牙帝国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并于16世纪中期进入全盛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西班牙崛起,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根据“大量美洲的贵金属流入西班牙,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可知,大量的贵金属通人国内,引发价格革命;根据“使得更多家庭入不敷出,生活愈加贫困,不少人沦为贫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贫民规模急剧扩大,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根据“富裕地区的优越生活诱使贫民放弃家园,不再劳作,开始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社会价值取向的扭曲,是西班牙未能完成资本主义转型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不利于西班牙工业结构调整,阻碍了资本原始积累。‎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英国政府欢迎外国熟练的技工,鼓励他们采用新技术为英格兰织造精细呢绒新产品,英国也逐渐成为提供给西班牙殖民帝国工业品货源的生产国”可知,英国重视吸纳外国技术人才,发展工业;根据“英国真正的崛起则始于‘光荣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进行制度变革,确立君主立宪制;根据“英国政府努力将流动债务变为固定债务,让大公司和大银行受理散户的短期债务……便于政府聚集对外进取所需的巨额资金”可知,英国建立现代化财政体制,使英国政府得以聚集对外扩张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根据“制定既面向欧洲大陆又面向海外贸易及殖民地的双向战略”可知,奉行“均势外交",改善英国外部环境,便于英国全力拓展海外空间。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英国也逐渐成为提供给西班牙殖民帝国工业品货源的生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根据“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继西班牙帝国后的又一个世界殖民帝国”可知,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根据材料二中“英国政府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又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可知,加强了英国与世界的联系其影响;综合材料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推动英国的社会转型。‎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实施的150个工业企业行业分布表 总数 军工企业 冶金工业企业 化工企业 机械加工企业 能源工业企业 轻工业和医药工业 ‎150个 ‎44个 ‎20个 ‎7个 ‎24个 ‎52个 ‎3个 材料二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影响。‎ ‎【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中苏建交,经济、技术交流密切;国民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政权遭到外部成胁。‎ 特点:重工业比例大;以民用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2)影响: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加强国防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分布地区不平衡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背景可从新中国成立、苏联的援助、工业基础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影响:材料一体现的是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为加强国防提供了重要支持;材料二体现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分布地区不平衡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国内外学界看法不一。一些保守派人士攻击“新政”是搞“社会主义”。美国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的一些重大措施是“违宪”的而加以废止。有些左翼人士,如与斯大林讨论过“新政”的著名美国作家威尔斯也认为“新政”如能得到“彻底实行”,“财政寡头就能消失”,“社会主义就会建立起来”。‎ ‎——摘编自段小雅《争议“罗斯福新政”》‎ 请就罗斯福“新政"是否是一场社会主义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罗斯福“新政"不是一场社会主义变革。‎ 评析:罗斯福"新政"是美国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面采取的紧急措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使美国逐渐走出危机阴影。但罗斯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社会制度。比如他在改革中保障工人权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只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减小危机造成的损失。“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方国家根深蒂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因此,罗斯福“新政”不是一场社会主义变革。‎ 示例二观点:罗斯福“新政”是一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变革。‎ 评析:罗斯福“新政”是美国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面采取的紧急措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在新政中,罗斯福政府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企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把整个生产都纳入国家的监管之下。这表明罗斯福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用计划经济手段来挽救经济危机。同时罗斯福允许工人组建工会、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充分保障了工人的权力制定《财产税法》打击富人,提高对富人财产的征收税率。因此,罗斯福“新政”是一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变革。‎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就罗斯福新政是否是一场社会主义改革展开论述,因此首先应该确定论点,即罗斯福新政是一场社会主义改革或罗斯福新政不是一场社会主义改革。确定论点后,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性质、影响等展开论述,证明所确定的论点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