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2.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几乎从汉以后的帝王都有起居注。汉时,在位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尚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史书具有借鉴和制约皇权的作用 B.皇帝注重修史并反复修改和润饰 C.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不同 D.皇权开始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3.意大利学者彼得罗•彭梵德指出:“尽管‘民族’这个词有着极广泛的含义(包括王国、城邦及最野蛮的部落),然而那些民族均为围绕地中海盆地的文明民族。当时在这些‘万民’之间,共同的起源,古老和频繁的交往,共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早已造成大量的共同习惯和制度。”由此可知 A.万民法造就了罗马帝国统治 B.罗马法的发展存在客观基础 C.罗马扩张是区域文明的诉求 D.万民法弥合了古老民族差异 4.19世纪英国一著名政治家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恩格斯则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对这两种评价的解读正确的是 A.“特定的历史时期”:美国两党制形成时期 B.“最美妙的杰作”:邦联制赋予政府权力 C.“最先承认了人权”:世界上最早实行代议制 D.“有色人种奴隶制”:体现该宪法反民主 5.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名具有丰富的处理军事事务经验的托尔为国防部长,民主党占据多数的参议院对此加以否决。虽经布什多方做工作终未挽回。参议院此举 A.捍卫了宪法赋予的职权 B.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C.反映了政党间斗争激烈 D.体现了权力中心在国会 6.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导致这一战略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 B.敌后战场取得不断胜利 C.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 D.持久消耗战略毫无成效 7. 下表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报在第一时间以头条新闻形式发表的消息和评论。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报刊 报道标题 报道内容摘录 申报 武昌失守 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前日调防督署之马步工兵各一队,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 民立报 长江上游 之血水 革命党者,万恶政府下之产儿,故有倒行逆施之政府,欲求天下不乱而不得。何也?制造革命党也。 大公报 武昌革党 起事之警电 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 盛京 时报 武昌 叛乱志详 19日傍晚,革命党约300人潜伏武昌,突袭督署,并随处纵火,督署及藩司署均被烬。 A. 各家报刊虽争相报道,但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 B.《盛京时报》立场反动,不可能真实报道武昌起义事实 C.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 D.各家报刊报道不尽相同,反映民国初期文化环境宽松 8.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C.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D.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9.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束缚 C.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破了美国孤立新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10.“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B.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11.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 A.北宋汴京商业规模较大 B.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 12.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D.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城扩大 13.当过商贸、牙人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强调农贾乐业,衣食滋殖,认为“农安于田,贾安于市”则财用充足,否则国家必贫困。这主要说明唐甄 A.要求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B.突破了封建经济的灌篱 C.主张推行农商并重政策 D.主张民众生产自由自主 14.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这反映出当时: A.朝廷利用地方势力进行外贸 B.中国是远东贸易的主导国 C.海禁政策逐渐得到放松 D.国际经济区域具有互补性 15.下图是关于19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 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 B.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 C.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16.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及其附件,规定了地主减租减息的基本原则;1950年中共中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张减少地租,减轻利息,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土地政策的调整说明 A.中共均采用和平与渐进的方式进行土改 B.没有人民的斗争就没法推动农业发展 C.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D.国家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来自于国情 17.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18. 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9.“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A.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D.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20.下图是2005年描述欧盟的政治漫画《给还是不给》,这可以用来说明 A.欧洲东西部处于冷战状态 B.东欧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 C.区域差异影响一体化进程 D.欧盟内部市场已名存实亡 21.有诗云:“指点云帆,济沧海之远行。由之而来去无碍兮。永不失其为指路之明灯……貌虽丑陋而褐其色兮,铁遇之而趋附殷勤。针受感而贯以苇草,浮诸水而则指极星。”该诗赞颂的古代科技成就是 A.发达的造船技术 B.先进的天文历法 C.神奇的指南针 D.精确的地理知识 22.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新概念。下列史料不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 B.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C.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 D.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锄地力 23.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24.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C.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D.糅合佛道,自成体系 25.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贵妃醉酒》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A.生 B.旦 C.净 D.丑 26.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 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 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 C.强调“发明本心” 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 27.唐朝一书法家作诗云:“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唤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下列作品反映出的书法形式与他所描述的最相符合的是( ) A.B.C.D. 28.皮柯在《论人的尊严》中说:“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与这一论述最为接近的是 A.“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之中”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人是宇宙的精神,万物的主宰” D.“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29.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评价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孔孟尚不推崇君权至上 B.先秦儒学倡导民本思想 C.孔孟学说存在巨大冲突 D.体现社会转型阶级变动 3 0.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31.“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B.“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C.“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D.“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32.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33.“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信仰即可得救”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34.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A.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D.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35.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该画属于山水画,注重写实 B.作者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该画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 D.该图气势恢宏、构图精妙 36.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组成一个大家庭,每个神都有自己的职权,如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等;每个神都是独立的,没有一个神可以制服其他神而成为众神之首;每个神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优缺点。由此可见,古希腊神话 A.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B.孕育了人文主义思想 C.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D.否定宗教神话的作用 37.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38.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言,我之言也。名,我所称之名也。今人作述,必袭古人之文,官爵郡县,必反今世之名,何其猥而悖也,”他一生“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材料可以看出他主张 A.冲破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B.提倡人权和言论自由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39.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40.“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不相符的是 ①“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⑤“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⑤ D.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 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材料一 1942年7月15曰,中国外交部次长傅秉常在约见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安德鲁斯时,又明确提出中国收回香港的主张。在1942年底中英关于签订新约的谈判中,香港问题成为中英争执的焦点…… ——《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材料二 1949年10月17日,解放军“四野”第15兵团(邓华兵团)在攻克广州城之后,挥师抵达香港北部边界。此时收复香港可谓易如反掌……但是,以作战勇猛著称的“四野”部队此时却出人意料地勒马于深圳河边,并宣布将维持和平,恢复贸易, 重开广州至九龙的铁路。英国当局敏感地注意到中国发出的“维持香港现状”的信号,决定投桃报李,当时的《华侨日报》遂以大标题刊登“毛泽东已保证香港地位安全,英国年内承认中共”的消息。于是,在日后美国对华的长期战略围困中,香港成为中国对外联络、贸易和情报往来的“国际通道” ——祝东力《从武器到文明——写在鸦片战争结束165周年和香港回归》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收复香港问题的态度及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持香港现状”的积极影响。(9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唐宋之际,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土地产权逐渐由国家平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向土地私有转换,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放宽视野从长远来看,宋代是向大农业集约体系转换的发动期。集约农业的逐步出现,正是农业领域经营效率提高的表现。但经济效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对平等的淡薄、财富及资源的更高程度的转移与集中。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发展,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 ——摘编自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农业之ー,在世界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并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可以说,家庭农场制度是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运行的基础与发展的前提。总的未说,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场的权力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地流转制度。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处理土地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从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得到的启示。(12分) 4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9分) 历史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之后,晋国举办“践土之盟”。此次盟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 “侯伯”,并给了晋 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的任务,从此晋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 “尚方宝剑”,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可知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处于春秋争霸混战时期,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A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不是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项错误;晋文公作为诸侯国他的义务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并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材料无法体现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故C项错误。 2.A【解析】“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尚矣”意思是:古代的君主,由左史记录相关事件,右史记录言论决策,来防止君主的过失,给此后的君主以启示。(记录君主言行)的记注官一职,就是从左右史那继承而来。由此可知,起居注的目的是“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对皇帝权力的使用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中“反复修改和润饰”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皇帝和史官关注的焦点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排除C项。 3.B【解析】万民法是在罗马共和国过渡成为罗马帝国之后,为了便于统治制定的,故A排除;罗马法之所以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罗马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不断变化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故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罗马扩张的诉求,只强调了罗马法不断完善的过程,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万民法的发展与古老民族差异之间的关系,故D排除。 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A表述有误。B中“邦联制”应为联邦制。代议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议会主权形式,主要以英国为典型;另一种是人民主权形式,主要以美国为典型,因此C不合题意。D项反映了宪法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这正是它反民主的表现。故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参议院对总统布什提名任命托尔为国防部长进行否决,是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故A项正确。B项,题干并未强调国会的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会与总统间的矛盾,并未涉及党派矛盾问题,排除;D项,美国总统为权力中心,且材料未强调权力中心,故排除。 6.C【解析】 根据材料“到1938年11月”“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男10月武汉战役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国民党在抗战的前期阶段的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说明导致这一战略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可知,这时期的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认可的,没有体现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国民党在当时调整抗战战略的原因,并且敌后战场在这时期没有取得不断胜利,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11前的抗战中国民党不是毫无成效,故D选项不符合史实。 7.C【解析】从表中可以知道不是所有报刊,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故A错误。《盛京时报》虽立场反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报道武昌起义的部分事实,故B错误。从表中可见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故C正确。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元旦,故D错误。 8.D【解析】由题干来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是得民心的,正是因为这些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快,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说明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故选D;二月革命后俄国并没有退出一战,故A错误;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故排除B和C项。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9.B【解析】材料“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表明新中国已经开始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愿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展开正常的外交关系,故选B。1953年中苏仍为盟友关系,中国不可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这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D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关键信息是“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10.A【解析】在冷战时代,北欧弱小国家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这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故A正确。“北欧平衡”是冷战下的良性表现,而非恶果,故B错误。美苏两强争霸才出现“北欧平衡”局面,故C错误。“北欧平衡”降低了冷战的温度,而非升级,故D错误。 11.A【解析】略 12.C【解析】根据材料“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可知,稻米主要产自南方,结合所学知识,中原经过长期的战乱摧残,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仰赖南方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只是反映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稻米主要由南方海运过来,A错误;明清时期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扩大,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联系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 13.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材料中唐甄认为商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说明他主张农商并重,故选C项。材料说明唐甄反对政府抑商,但不能说明他反对重农,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唐甄是否突破封建经济的藩篱,排除B;选项D与题意无关,排除。 14.D【解析】 材料“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反映了郑氏集团在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往来贸易,这反映了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中国已经“主导”远东贸易,故B项错误;郑氏集团的贸易行为不能说明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B【解析】漫画中,一个病得很重的人(穿着清朝官服)代表清政府,他用写有“西方科学技术”的注射器为自己治病,表明此时向西方学习依然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中的现象描述,不是本质问题反映,故A项错误。漫画国人注射治病显然没有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洋务运动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开始实行,并不是引发农民起义,故D项错误。 16.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42年实施《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主要是针对日本入侵中国,团结各种力量积极抗战;1950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是反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巩固新政政权,故政策的制定体现来源于国情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共采用和平与渐进的方式进行土改,排除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人民的斗争,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农业发展的问题,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7.B【解析】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看,实际生产比“计划”高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情况,更看不出“均衡”,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在一五计划之前的1952年己完成,C项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各方面积极配合,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项错误。 【点睛】相关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料多,角度杂,科学、熟练掌握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发展的相关史实,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18.A【解析】根据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可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干预经济;根据材料“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可见国际组织的成立服务于成员国,故A选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手段,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根本”一词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材料中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政府干预经济而非减少,D选项排除。 19.C【解析】材料“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是国家资本主义,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政策,该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C正确;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经济发展,没有壮大公有制经济,B错误;斯大林时期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联系所学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 20.C【解析】由漫画信息可知,欧盟内部的西欧经济实力强大,而东欧经济实力弱小,西欧在犹豫是不是给予东欧援助,这说明欧盟内部的区域差异已经影响到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冷战状态在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漫画信息无法体现出东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故B项错误;材料和欧盟内部市场已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理解漫画寓意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漫画信息是“欧盟内部的西欧经济实力强大,而东欧经济实力弱小,西欧在犹豫是不是给予东欧援助”,这体现的寓意是欧盟内部的差异不利于一体化的进程。 21.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指点云帆,济沧海之远行”和“貌虽丑陋而褐其色兮,铁遇之而趋附殷勤”可知,该诗赞颂的古代科技成就是指南针。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所述科技成就的特征,排除ABD项。 点睛: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材料中的“铁遇之而趋附殷勤”即是说明这种特性。因此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得出这项科技成就的特征,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2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强调“天人合一,不违时令”即是这种思想的生动体现,而选项C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与材料要求明显不相符,A B D 三项都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不违农时”的思想 ,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23.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他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地调查,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故BV项错误。维护儒家正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 24.C【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哲学探究为己任,故A项排除;宋明理学都是唯心的,不存在唯物和唯心之争,故B项排除;宋明理学服务于封建统治,为封建统治构筑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理学以达到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目的,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糅合了佛道思想,但不是自成体系,故D项排除。 2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京剧艺术表演家梅兰芳表演风格与角色的了解,由图中《贵妃醉酒》的剧照不难看出,他饰演的角色属于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常识。 2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的信息可知,朱熹、王守仁都特别强调人的修养,人的修养比科举更重要,故A项正确,B项错误;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王守仁的思想 2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反映了草书的特点。分析选项可知,A是隶书,B是草书,C是楷书,D是行书。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与戏曲艺术·书画艺术 28.D【解析】试题分析:“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之中”是柏拉图的观点,属于早期人文主义的观点,故A项错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苏格拉底的观点,属于早期人文主义的观点,故B项错误;“人是宇宙的精神,万物的主宰”是莎士比亚的观点,不能反映材料的信息,故C项错误;“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体现了“高贵”和“自为”,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9.A【解析】孔子认为君主对待臣下应以礼相待,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时因为商纣王的暴政,不是弑君,显然孔孟均不推崇君主专制,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突出民本的措施,故B错误;孔孟学说是一脉相承,不是冲突,故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阶级变动的信息,故D错误。 30.C【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内容的掌握情况。材料中孟德斯鸠介绍了三种政体,即共和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君主专制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立法、行政、司法由议会、国王和法院分别掌握,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因此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选C。 【考点定位】孟德斯鸠的思想。 31.D【解析】材料“法政独出于主”符合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思想,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D项正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主张法律面前平等思想,A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说明保密重要性,B错误;“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兵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C错误。 3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伏尔泰都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不是宗教改革家,他不会为新教作宣传的,故可排除B;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故本题选C;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客观可能会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但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故可排除D。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点睛: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本题的要求是理解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排除不是关于目的表述的选项,再结合所学知识来确定其准确的目的,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33.C【解析】材料说明要用自己脑子思考、推理判断,实际上就是理性思维,C属于康德的思想,是理性思维体现,符合题意;A是感性思维体现;B是宗教改革思想体现;D是固守旧思想,与理性思维相反。 34.B【解析】材料可以理解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如果只学习诗文,不过是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呢?”进一步强调“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 ,否则不做”。也就是说做学问要与社会实践项结合,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这符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就可以理解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B正确。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当时空洞的文风,A不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程朱理学的义利观,C不正确。实用主义教育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显然D项错误。 【点睛】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顾炎武的观点是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是经世致用的推动者,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注重实际运用。他的观点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5.B【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画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B正确;此画是文人画,不是山水画,故A错误;反映社会生活的是风俗画,故C错误;图片未体现气势恢宏的特点,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符合材料图画的特点。 36.B【解析】根据材料“每个神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优缺点”可知,古希腊神话孕育了人文主义思想,B选项符合题意。古希腊神话与天主教会无关,二者不是一个时间段的产物,A选项排除。神是唯心思想的产物,不属于唯物主义,C选项排除。材料未否定宗教神话,D选项排除。 【点睛】古希腊神话强调神人同形同性论,强调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与东方国家等级森严的神话有很大程度不同,这是由于东方森严的等级制度决定的。 37.C【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今人作述,必袭古人之文,官爵郡县,必反今世之名,何其猥而悖也”说明唐甄主张不要因循守旧,沿袭前人所作而无创新之念,同时“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说明其敢于坚持原则和为文要真实袒露心声的观念,所以其主张对冲破明末清初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有积极影响,故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39.A【解析】材料反映了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法律保护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即是在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分权制衡以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的是人身自由而非强调政治自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0.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①属于君主专制思想;②反对君主专制思想;③体现人文主义思想;④突出自然的力量;⑤突出教权主义思想;故C正确。 点睛:在西文中,“人文精神”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材料题 41.(1)态度: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明确要求收回香港。(2分) 原因: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盟友。(4分) (2)积极影响:避免了与英国直接发生正面武装冲突;使新中国在建国伊始容易赢得部分西方大国的认可;为新中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围困中,保持和加强中外各领域交往提供了便利。(9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收复香港问题的态度可以从材料一中直接找到答案,即明确提出中国收回香港的主张。原因主要从当时中英关系(反法西斯同盟国)和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持香港现状”的积极影响在材料二中可以直接找出来,例如,香港成为中国对外联络、贸易和情报往来的“国际通道”。围绕着这句话可以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外交角度等多角度的论述“维持香港现状”的积极影响即可。例如,维持香港现状”可以很好的保持和加强中外各领域交往提供了便利。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收复香港问题的态度及原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持香港现状”的积极影响 42.(1)宋朝土地调整的特点:突出效率,弱化了社会公平;土地产权更明晰;贫富分化严重。(4分,任答两点)背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措施: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确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制度;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6分,任答三点) 启示: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利益;注意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加强国家立法保障;注意政府政策合理导向;注重市场因素的作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6分,任答三点) 【解析】(1)宋朝土地调整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的信息可知是突出效率,弱化了社会公平;依据材料一“出现了产权的的明晰化趋势”的信息可知是土地产权更明晰;依据材料一“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的信息可知是贫富分化严重。时代背景: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回答。 (2)措施:依据材料二“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的信息可知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依据材料二“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的信息可知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依据材料二“并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的信息可知确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制度;依据材料二“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的信息可知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启示: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利益、注意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加强国家立法保障、注意政府政策合理导向以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 【点睛】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 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43.(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8分)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8分)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1分)。 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重于个人道德。(4分) 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相关知识和材料“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可知孟子主张性善,依据材料二可知荀子主张性恶,依据材料三与王阳明心学的知识点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依据材料四结合苏格拉底相关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要通过学习知识认识心中的善,强调知德合一。 (2)结合材料中先哲的思想主张分析其解决的途径:依据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和相关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扩展人的善性;依据材料“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及相关知识可知荀子主张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依据王阳明心学相关知识可知,王阳明为了遏制伪善流行,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依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知识能够使人向善,学习知识可以使人认识到心中的善,因此美德由教育而来。 (3)依据题干四则材料及以上问题作答可得出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道德问题,侧重点和目的的不同要通过材料信息和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判断。中国的先哲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构建的政治和伦理秩序受到冲击的宋明时期,在中国传统社会群体的作用大于个人的作用,因此东方先哲侧重于重建社会公德,稳定社会秩序;而苏格拉底生活在城邦制衰退时期的雅典,公民个人素质和道德对直接民主的雅典城邦影响巨大,因此苏格拉底侧重于个人道德的的重建,挽救衰退的城邦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