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4-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十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和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 ( ) A.中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和奴隶的代名词”“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可以看出,这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经正式成立了,故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2.(2020·潍坊模拟)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解析】选D。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1954年宪法已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A;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1954年宪法已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 3.(2019·临沂模拟)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 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53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发展进步,故选B;代表比例不能反映民众的内心的主观愿望, 排除A;材料不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C;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表述绝对,排除D。 4.工业化时期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 )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选A。“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正确;B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排除;C、D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均排除。 5.(2020·黄冈模拟)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 ) A.保障人权自由 B.完善法律体系 C.重视与时俱进 D.强化政府职能 【解析】选C。材料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职能,A、B、D错误。 6.(2020·株洲模拟)学者俞可平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 )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D。题干述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一国两制”主要针对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改革的相关措施,不是政治制度,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存量”范畴,排除C。 二、非选择题(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摒弃前嫌,携手并进。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从现实出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顺应民意;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材料二 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好使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则两利,离则两伤”的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14分) (2)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设想?他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4分) 【解析】第(1)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次国共合作及破裂的史实作答。第(2)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一国两制”的史实回答。 答案:(1)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使国民革命蓬勃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当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合作关系破裂,国共两党开始了尖锐的对峙,这使日本侵略者有可乘之机,在20世纪30年代一步步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的反动方针,使中国人民重新陷入战火,并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14分) (2)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代表了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因此,顺应民意,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8分) (3)设想:“一国两制”。(2分)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备选习题】 1.截至2015年年底,少数民族公务员已达76.5万人,全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的行政首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这反映出 ( ) A.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解析】选A。材料“少数民族公务员已达76.5万人”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行政首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说明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权利,故A正确。 2.(2019·清远模拟)2018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并通车从根本上反映 ( ) A.中国的桥梁建设领先于世界 B.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 C.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D.“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 【解析】选D。“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这种连接必然是“一国两制”的实践的结果,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说明此大桥的技术含量,排除A;“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客观上“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但不是“根本上反映”,排除B、C。 3.(2019·赣州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大陈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 ( ) A.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 B.企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事实 C.表明其无意插手台湾地区事务 D.客观上有利于大陆武力解放台湾 【解析】选B。美国的建议不利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两岸的和平稳定,故A错误;根据材料“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目的是隔断两岸的联系,造成两岸的分裂,故B正确;美国的建议本身就是对我国台湾问题的粗暴干涉,故C错误;美国建议国民党“退守台湾、澎湖”,以及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本身就是阻止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D错误。 4.(2019·永州模拟)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材料说明 ( ) A.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 B.“九二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 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 D.“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 【解析】选C。据材料“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未涉及两岸统一的内容,故A错误;依据所学,“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与材料中两岸交流合作的主旨不相符,故B错误;据材料“45.9%的台湾民众支持……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说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主流,故C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岸关系的交流,而不是强调“一国两制”的重要性,故D错误。 5.(2020·亳州模拟)1984年6月,邓小平指出:“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据此,邓小平认为 ( ) A.尊重历史是治理香港的前提 B.“港人治港”需遵循爱国原则 C.主权统一是香港繁荣的关键 D.“一国两制”的理论核心是爱国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可以看出,在“一国两制”下,“两制”的前提是“一国”,“港人治港”需遵循爱国原则,故B正确;A说法错误,且未体现出“尊重历史”,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一国两制”的理论核心是“一国”而不是爱国,排除D。 6.(2019·白银模拟)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 )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解析】选B。A表述是大陆和台湾的共同梦想,与题意政府的态度无关,故A错误;材料“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体现了立足发展;材料“‘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体现了坚持原则(一个中国),故B正确;C表述并未体现出题目中的坚持原则,故C错误;根据题意,双方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前提,故D错误。 7.(2019·德州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 法律 1949-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 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 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 除1975、1978 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 宪法修改除3件和1982 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 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 件外,共通过法律153 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 件外,共通过法律72 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说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的,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对新中国初期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 答案:示例一 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3分) 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9分) 示例二 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3分)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 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