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装...........................................订...........................................线...........................................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座号_______ 考室_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许峰伟;审核人:林金敏 考号____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内。) 1.遣使巡察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监察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推行视察地方的制度,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遣使巡行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据此可知 A.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为 B.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 C.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D.遣使巡行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 2.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D.沉重的人口压力 3.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4.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5.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6.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7.“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8.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9.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农业商品化加强 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C.不注重保护环境 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11.《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汗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他所有的各王国、各省、各地,以及他权力所及的地方。无论何人,虽然自己以为怎样权要,都不敢冒死拒绝使用。事实上,他们都乐于用它,因为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汗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这说明当时流通纸币 A.是世界最早发行的纸币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C.信誉昭著便利全国流通 D.具有如同于黄金的价值 12.北宋中后期,临安城郊围绕有多个人口众多的草市,其中“浙江草市”年商税额超过了同期浙西地区的所有县级城市,“龙山草市”相当于一般县级城市的规模。这说明 A.草市发展促进了城郊城市化 B.草市具备了县级城市的功能 C.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D.人口增长促使城中的市移至郊外 13.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D.政府的推动 14.宋朝“交子”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最后是花押,花押的位置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这说明宋代 A.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 B.活字印刷术得到迅速普及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D.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 15.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括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平等已成共识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16.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17.《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这一规定表明 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B.经济发展促进了道德提升 C.儒法结合成为统治思想 D.司法灵活且凸显儒家伦理 18.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 A.“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19.毛佩琦教授说:“ 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作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从文化演变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中符合明朝“走向活泼开放”这一判断的史实包括 ①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②出现思想批判思潮 ③科举演变为八股取士 ④众多世情小说勃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李贽坦言“人皆有私”;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可以出来讲学,应该允许婚姻自主;认为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以孔子的是非标准去行事。上述言论说明李贽 A.倡导经世致用 B.主张民主法治 C.认同个人主义 D.反传统反教条 21.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 A.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 B.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 C.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D.注重运用辩证施治方法 22.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3.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4.明朝人叶盛《水东日记》云:“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光武、蔡伯喈邕、杨六使文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呆女妇,尤所酷好。”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不包括 A.明代小说创作繁荣 B.科举取士提升了百姓素质 C.小说读者阶层广泛 D.小说内容世俗化倾向明显 莆田七中17—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装...........................................订...........................................线...........................................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座号_______ 考室_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许峰伟;审核人:林金敏 考号____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材料阅读 25.(10分)钱穆认为,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3分) (2) 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2) (3)材料三中钱穆论述的是哪一制度,钱穆认为该制度的缺点是什么?(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本源精神”是什么?(2分) 26.(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4分)。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15分)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9分) 材料二 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6分) 28.(8分)儒家思想孕含着许多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由此,推断他提出的治国理念。(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2分) 29.(13分)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5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可得出巡视对象为所有官员,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可得出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故B项正确;“遣使巡行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没有特定检举揭发作为唯一手段,故C项错误;“遣使巡察”能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但不能“根本杜绝”腐败,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国向来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到了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故A项错误;依所学,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1776年,今日关于中国,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严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增长;近代开展洋务运动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最后未涉及到变更封建专制制度,导致近代洋务运动的破产,综上封建专制制度是导致中国经济停滞的原因,故C项正确;据材料“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但人口压力不是导致经济停滞的根源,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王后没有嫡子,就选立年长的,如果年纪相当就根据德行,如果德行也相当就根据占卜,天子不立偏爱,公卿没有私心,这是古代的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据材料“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负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地方长官辟椽属容易形成小集团,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椽属的出身,故C项错误;自行辟除椽属,易结成小集团,导致政治腐败,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三司掌管财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把丞相行政权与财权相分离,最终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分割宰相权力是手段,目的在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消除地方割据经济基础,意在强化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行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只有尚书省权限受到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知州”是地方机构,不是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是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说明当时地方长官的权力减小,说明对地方的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与B项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第一句反映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禀明请示,第二句中提及公事“合与决”“从公依例与决”,故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要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这一任务,应该选择正面的材料,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符合题意,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选择A项符合题意。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闭门成市”,正是体现的传统庄园经济的封闭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东吴大姓奢侈腐化等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的是欣欣向荣的庄园经济景象,与环保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了传统庄园经济,无所不有,不假外求的封闭性,自给自足性,故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故A项错误;流通的纸币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纸币流通于各地,说明其信誉昭著,故C项正确;“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 并不是说具有等同于黄金的价值,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材料提到,临安城郊围绕有多个人口众多的草市,其税额和规模相当于一般县级城市,这说明草市发展促进了城郊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草市的税额和规模,不能说明草市具备了县级城市的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城中的市移至郊外,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与当时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有关。商品经济的繁荣并不能保证中国的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B项虽然符合事实,但也不能必然带来政府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故B项错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对外国商品输入的抵制,带来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主要是经济模式导致的,D项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宋朝“交子”版面设计,如花押的设计有显著的“防伪”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只说明宋朝“交子”版面设计,没有涉及其印刷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明宋朝“交子”版面设计,没有涉及其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说明宋朝“交子”版面设计,没有涉及政府的货币政策,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在古代始终是国策,虽然宋朝有所松动,但四民平等成共识明显不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全民经商”的态势,但传统信仰——儒家思想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宋代儒家思想经过理学家的重塑,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且儒家思想地位动摇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及全民经商,甚或官吏、皇室成员这些“士人群体”也经商,故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歌颂的是秦始皇,而不是商鞅,故B项错误;据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可以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对罪犯的行刑规定,不能体现皇帝控制力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罪犯执行刑罚的规定,不能体现道德提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于家有老人需要奉养的罪犯,执行判决时以老人的奉养为先,不能体现儒家思想与法家学说相结合,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以判刑的犯人,允许其奉养老人之后再服刑,反映出当时司法灵活凸显出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的特点,故D项正确。 18.【答案】C 【解析】A项是荀子的礼法并治思想,不涉及伦理,故A项错误;B项是孟子的义利观的体现,未涉及政治,故B项错误;C项以同情他人的心理来施行同情他人的仁政,体现了政治和伦理的结合,故C项正确;D项是老子的福祸相倚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心学的创始人是南宋的陆九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①错误;明代后期出现了李贽等思想家批判日益僵化的理学的思想,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跃的时代特征,故②正确;科举演变为八股取士,导致人们思想僵化,不利于社会进步,故③错误;众多世情小说勃兴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色,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答案】D 【解析】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未主张民主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出的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并不是个人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封建纲常伦理的反对,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体现了对旧的传统和教条的反对,故D项正确。 2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医学研究的目的,没有体现出古代医学在战乱时更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的目的,不是强调古代医学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中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都有为“君亲”治疾的目的,反映出古代医学研究目的带有儒家强调的忠孝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古代医学家研究医学的目的,没有体现古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儒学教育培养科举人才,阻碍古代科技人才的发展,影响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的探索,影响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科技交流,影响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经济动力,是其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23.【答案】D 【解析】宋代话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宋代话本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话本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 表明宋代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 24.【答案】B 【解析】从材料“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等,可知明代小说创作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说发展表现的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文化需求,体现不出百姓素质的提升,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可知小说的读者涉及各个阶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可知小说内容反映了市民生活,世俗化明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5.【答案】(1)分封制。(1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最终导致周王朝的灭亡。(2分) (2)郡县制。(1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2分) (3)行省制;(1分)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有中央无地方)。(1分) (4)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势力。(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封建论》”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分封制;第二小问后果,据材料一“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得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最终导致周王朝的灭亡。 (2)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结合所学得出郡县制;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得出,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3)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三“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行省制;第二小问缺点,据材料三“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得出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 (4)本源精神,注意“秦以后”,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26.【答案】(1)由重门第到重才学。(2分) (2)评分说明: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 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 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 [答案示例] 观点: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2分) 论述: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与政治,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秦朝吸取分封制的历史教训,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4分) 【解析】(1)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得出由重门第到重才学。 (2)据材料,我们可以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变化,“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是古代历史上辉煌时期,得到论题: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论述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的重大的制度创新给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来谈,当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变化,应该优先论述也一定得重点论述。 27.【答案】(1)相关措施:科举制度的完善;(2分)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3分) 进步之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4分,不会概括最多给2分) (2)特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6分) (3)论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4分)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4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中科举制的完善,结合所学北宋在中央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概括即可。第一小问进步之处,要结合材料的信息“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以此从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程序或过程来总结即可。 (2)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来概括即可。 (3)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城市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证。 28.【答案】(1)诚信。(1分) 以德治国。(1分) (2)君权神授、(1分)天人感应。(1分)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1分)规劝君主,缓和矛盾。(1分) (3)君主专制。(1分) 废除丞相。(1分) [] (4)德治、(1分)自省、(1分)民主。(1分) 【解析】(1)第一小问关键,据材料一“民无信不立”得出诚信;第二小问理念,据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结合所学得出以德治国。 (2)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得出君权神授,据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得出天人感应,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天下受命于天子”结合所学得出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据材料二“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结合所学得出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3)据材料三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得出君主专制,据材料三“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结合所学得出废除丞相。 (4)据材料一中“民无信不立”得出德治,据材料二“不知自省”得出自省,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结合所学得出民主。 29.【答案】(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債务盘剥。(任答三点,3分) 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2分)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1分) 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3分) (3)合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3分) 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第二小问对策,从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2)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出现的新现象是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第二小问条件,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可总结“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 (3)第一小问含义,从材料三“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可总结“两面性”含义;第二小问看待,结合农民兼业现象出现的意义,以及其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影响,可说明对农民兼业现象的看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