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唐山市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2019.1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计30小题, 总分90分)‎ ‎1.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儿子登上王位,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 是社会历史的倒退 C.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D. 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禹传启,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这一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倒退,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一变化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 A.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B. 淡化了“国”和“家”的结合 C. 大宗、小宗政治待遇相同 D. 废除了“世卿世禄”的特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即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在西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排除B项;宗法制下的大宗、小宗政治待遇不同,排除C项;宗法制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维护“世卿世禄”的特权,排除D项。‎ ‎【点睛】‎ 在西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 周王亲族 B. 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 周王的姻亲 D. 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答案】A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说明西周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因此选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将士;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贵族范围太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诸侯的应是: ‎ 妻室 子嗣 妻(正配)‎ A.三哥(17岁)‎ B.四哥(15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3岁)‎ 妾二(侧室)‎ D.二哥(18岁)‎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表格中的三哥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能继承诸侯爵位,故答案为A项;表格中的四哥是嫡子,但不是嫡子中的长子;表格中的大哥、二哥属于庶子,均不能继承诸侯爵位,排除B、C、D项。‎ ‎【点睛】‎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儿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5.《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天子能对不朝的诸侯贬爵、削地、讨伐,说明王室力量很强,只有在西周初才有这个能力。故A项正确;西周末期王室衰微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的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故C和D项错误。‎ ‎【点睛】从近几年高考对分封制的考查,无论是考查分封制度的概念,还是考查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或者生动的历史场景,考查学生在新问题情景下对历史知识的运用。‎ ‎6.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而形成了森严的宗法制等级秩序,其表现如下:‎ A.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 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C. 周天子→卿、大夫→士→诸侯 D. 周天子→士→诸侯→卿、大夫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故答案为A项;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排除B项;周天子分封诸侯,而非卿大夫或士,排除C、D项。‎ ‎7. 《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西周时期采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和宗法的制度。故本题选A选项。④是在秦朝建立的制度。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8.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 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文物“看”历史和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中关键信息“秦代”“郡” “县”等,故选C。‎ ‎9.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重要的原则是 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 “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 “尧舜之道,不以仁治,不能平天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是针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谈的;另一方面是专制主义,针对皇权至高无上而言的。根据选项,只有A选项能够反映出皇权至上的含义,故选A;“节用裕民…以德服人”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无关,排除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的治国思想,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重要的原则,排除C;“尧舜之道,不以仁治,不能平天下”体现儒家仁政思想,而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体现了法家的思想,排除D。‎ ‎10.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皇帝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是说,西周之所以失国其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各个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百姓不堪忍受。故前后“两个制”代表的分别是分封制与郡县制。所以应选A。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不是西周灭亡的原因,故排除B和D。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百姓不堪忍受,故C项与材料联系不密切,故排除C。‎ ‎【点睛】郡县制与分封制以及元代的行省制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地方制度要注意其区别与联系。‎ ‎ 比较点 ‎   分封制 ‎   郡县制 ‎   行省制 ‎  不 同 时代 ‎ 奴隶时期  (西周)‎ 整个封建社会 ‎   元朝 和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 影响 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经过了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11.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先由中书省草拟方案,再由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此事性质,具体下放给工部执行。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B. 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 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大臣地位从原来坐着到后来站着,说明地位下降了,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君主专制加强了。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皇权的加强 ‎13.古代统治者在任用地方官员时,时刻不忘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与管理,曾经起过监察地方官员作用的官职不包括:‎ A. 两汉时期的刺史 B. 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C. 元朝的中书省长官 D. 唐朝的御史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不是监察地方官员,故答案为C项;两汉时期的刺史和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均具有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职责,排除A、B项;唐朝的御史台负有监督地方官员的职权,排除D项。‎ ‎1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没有封地,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任嚣任郡尉,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郡尉由皇帝任命,不可以世袭。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15.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 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 地方各行省 C.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 大都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判断“内”是指中书省辖区,“外”是行省辖区。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由中书省直辖,故A项正确;B项有各行省管辖;C项由宣政院管辖;D包含于A内。‎ ‎1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 唐尚书省 C. 元中书省 D. 清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接折……见面……述旨……过来……交发”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一日日程包括了从接折到交发,中间没有决策的痕迹,应选D。‎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点评: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命题的角度有:(1)依据军机处的设立,分析清朝中央机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2)依据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分析说明问题;(3)把军机处的设置作为君主专制强化演进的一个阶段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1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直接目的是 A.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适应军事需要 D. 巩固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说明,清朝军机处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应对西北的军事用兵,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剥夺朝中大将兵权,故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巩固皇权”不是军机处设立的直接目的,故D项错误。‎ ‎18.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人月两圆”是深藏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与这种渴望团圆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秋节是家庭团圆的节日,中秋节寄托着国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厚感情,这一节日与我国古代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联系最为密切,B项为宗法制示意图,故答案为B项;A项是分封制,C项是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D项是西汉郡国并行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 ‎“烽火戏诸侯”强调的是诸侯的义务,与分封制有关,故C正确。‎ ‎20. 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应起源于 A.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 周朝的分封制 C. 秦朝的郡县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这一制度的实行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现代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故D为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21.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 A.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B.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C. 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D.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故D正确。‎ ‎【详解】‎ ‎22.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B.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 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 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丞相制度是中央官制,存在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此项中说法过于绝对,A项说法错误,故选A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自丞相出现便一直存在,丞相位高权重,必然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说法正确;废除丞相即铲除了阻碍皇权高度集中的障碍,这一做法会使大权进一步集中于皇帝手中,故C项说法正确。废除丞相后,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故D项说法正确。‎ ‎23.下列四幅是关于中国古代皇权势力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史上,皇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但是呈现出来皇权不断地加强,相权不断地削弱的趋势,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2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据材料“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故A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应当在皇帝,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 ‎25. 下列地方行政序列属于唐王朝的是 A. 州-郡-县 B. 路-州-县 C. 道-州-县 D. 省-道-府-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故C正确。‎ ‎【详解】‎ ‎26.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 中书省和枢密院 B. 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 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 枢密院和宣政院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B正确。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参知政事、平章政事是中央官职,不是机构;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西藏事务的行政机构,排除ACD。‎ ‎27.“公平、公正、公开”是当前中国选拔任用官员的重要原则。从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看,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相对而言更为公平、公正、公开,故答案为D项;世官制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为官,不存在公平、公正,排除A项;察举制以品德作为标准,不够客观公正,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标准,在今天不具有借鉴意义,排除C项。‎ ‎28.《花木兰》故事家喻户晓,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载,屡建功勋,忠孝两全,被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这主要体现了古代哪一制度的影响 A. 世袭制度 B. 分封制度 C. 宗法制度 D. 皇帝制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忠孝两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制度对祖宗家长的忠孝观念,故C项正确;世袭制度指按血缘关系继承,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指分封诸侯等级,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材料也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 ‎29.封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使掌管财权 D. 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不是财权,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汉武帝设立中朝,使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元朝中书省下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项。‎ ‎30.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演变,具体包括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以及“多民族”与“大一统”,①②③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 二,主观题(10分)‎ ‎3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于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 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答案】(1)图一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秦朝,图三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元朝。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三省六部制。‎ ‎(2)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 ‎(3)共同反映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秦朝确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加强专制主义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示意图可知图一反映唐代的中央机构设置、图三反映元代的中央机构设置。图二指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是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2)从材料中“(秦朝初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判断出“上”是指秦始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第三小问:积极:①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逐步形成。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从材料“(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为强化君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从材料“雍正年间”、“军机处”可以判断出:清雍正年间,为强化皇权,设置军机处。从消极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括号里的内容,比如,材料二中(秦朝初年),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得出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