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王位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中,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材料所述的西周大多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并非选贤任能的禅让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王位继承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是王位世袭产生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2.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B项正确。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和审议,故AC错误。枢密院是宋朝的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 3.“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 A. 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 B. 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 D. 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以看出,分封制进一步明确了君臣等级关系,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的特点,排除A;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高度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分封制之前和分封制之后君臣之间地位和关系,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结合,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结合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4.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项。A项,汉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分宰相之权”无关,排除;C项,明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D项,清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 5.钱穆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时说:“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某朝”指 A. 西周 B. 西汉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规定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权力受中央制约,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制,将权力分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宋朝参加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呈增长趋势,说明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A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排除C。材料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与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信息型题目,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地区、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等信息,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B. 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比较中西航海家远洋航行的巨大差异,中国没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而西方新航路开辟却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中西航海制度和基本经济形态的巨大差异,导致航海结局的不同,故答案为C;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A错误;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的说法显然是有待商榷的,不符合史实,B错误;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导致双方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 【点睛】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目的不同点: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即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①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8.“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阅读史料、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所学即题干信息可知“铁券”不是法律而是特权,是封建帝王颁发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也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随意性,非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排除①④,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主制的特点 9.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10.《剑桥古代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这表明 A. 雅典物产丰富人民富足 B. 雅典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C. 雅典是当时地中海霸主 D. 雅典人充当了海盗角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题干的分析能力。作为一个雅典人,能够享用世界各地的物品,充分体现出当时雅典海外贸易的发达,也充分体现出雅典是区别于农业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的商业文明,故选B。C项是错误的说法。A和D项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名师点睛】古代雅典濒临海洋,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强烈。 11.柏拉图曾评价希腊民主制度说:“穷人处死或流放他们的反对派,将同等的社会权利赋予其他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政府中担任职务,从而开始实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其中穷人“流放他们的反对派"依据的是 A. 希腊神话中的传统做法 B. 克利斯提尼创设的陶片放逐法 C.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D. 伯里克利时期公职人员津贴发放办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穷人流放他们的反对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创设的陶片放逐法针对可能威胁雅典民主的人,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希腊神话中的传统做法,不属于当时流放反对派的依据,故A项错误;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不属于希腊,故C项错误;伯里克利时期公职人员津贴,与流放反对派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B。 12.《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 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 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的颁布 C. 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D. 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A项,由所学历史知识可知,由于罗马的对外扩张、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罗马法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法律条文不断充实与完善。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主要表现的是:由于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罗马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越来越多,法律家常常被难住了的情况。并未提及其原因是维系帝国统治,实际上B项是解决问题的措施。故B项错误。C项,依据历史知识可知,罗马制定较多法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版图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增多,需要用法律来进行治理,“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仅仅是阶级矛盾一项。故C项错误。D项,依据历史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实行军事独裁的君主制,并未实行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1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14.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15.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知,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答案选B;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因素,所以排除A;C、D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16.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 源自于劳动实践 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 取决于资金保障 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 17.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其意在说明 A. 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 B. 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C. 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 D. 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 【答案】B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排除A;“(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 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说明工业革命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广大民众文化程度与上层知识分子差距缩小,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1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维护中国旧体制旧轨迹,主张以“西用”维护“中体”,而引进先进的生产力,这势必会冲击落后的生产关系,即为保护旧轨,却因此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冲击旧的体制和轨迹,C项正确;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与维护或冲击“旧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西学的传播和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手段,都不是在深入评析洋务运动的主张,BD项错误。 19.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D.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答案】C 【解析】 【详解】丁段是1937年到1949年,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到1945年抗日结束,受到日本和本国反动统治的双重打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受到美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统治的双重打压,故答案为C。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破产,A错误。乙段是一战期间列强是放松了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停止”,故B错误。丙主要是受到官僚资本的压制,D错误。 20.“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对比 年份 全国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前三项合计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21.3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92.9 0.1 7.0 据图表信息可知我国 A. 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 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D 【解析】 表格显示经过三大改造后,全国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据所有制结构比例上升到92.9% ,而私营和个体经济几乎为零,说明此时我国私有制经济逐渐转变为公有制经济,故D项正确;表格显示私有经济为0.1%,并不是不存在,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的不是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故B项错误;表格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点睛: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21.在古代,有“闻七不闻八,闻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A. 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 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 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D. 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可知,这说明粤语地区的影响力提升,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上升,粤语的影响力也得到提升。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选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于21世纪初,与改革开放后出现这一变化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出现图中我国1961年工业国民收人趋势的政策因素是 A. 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 B. 合理调整工商业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 D. 1960年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国家提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等“左”倾错误,所以出现了材料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下降的现象。故答案为D项。A项1959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的合作协议,时间不符,排除;B项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3.“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人们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串门拜年方式到之后的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等拜年方式,这是由于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导致的,所以D符合题意;邮政与电信合一的时代是在 1949年开始的,故排除A;电信缩短的不是人们的心理距离而是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故排除B;题干说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所以与城市化关系不大,故排除C。 24.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 A. 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 B. 都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 C. 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D. 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答案】A 【解析】 世界三种近代化模式的比较为本题主要考查点。结合所学可知,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而开创的,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美国,故错误;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项不符合苏联,故D项错误。 点睛:对于三国的工业化道路,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是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美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25.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大跃进运动的特点,而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错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成功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表现,不能说明“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故C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制的规模,超越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也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D 正确。故选D。 26.18世纪初,有人写了一首题为“蜜蜂寓言”的讽喻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此后,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主义 C. 自由放任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这说明浪费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这与主张扩大消费的凯恩斯主义是一致的。所以答案选D。 27.读图,实线代表私人部门就业者的失业率,虚线代表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出现如图所示失业率差距是因为 A.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 B. 金融体系的整顿 C. 《农业调整法》的贯彻落实 D. 以工代赈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930—1936年美国私人部门就业者和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先上升后下降,但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低于私人部门就业者失业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缓解了全国就业者的整体失业问题,故D正确;《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私人企业的经营,促进工业的恢复,这不能解释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低于私人部门就业者失业率的现象,故A错误;金融体系的整顿与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农业调整法》属于农业方面,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故选D。 28.有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这说明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A. 政府减少了经济干预 B. 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C. 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 能够彻底克服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可知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这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B项正确。福利国家政策是政府加强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A。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与材料强调实施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国民收入实现再分配不符,排除C。福利国家政策能够缓和经济危机,但不能消除经济危机,排除D。 29.苏联研究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时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退却时期”是指 A. 新经济政策时期 B. 十月革命时期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D. 卫国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涉,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凯歌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是“退却年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是“战争年代”;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是“战后年代”。排除B、C、D三项。故选A。 30.斯大林创建了巨大的军事工业机构,使苏联进入核时代,并实现了工业化,但他的农业集体化始终没有产生积极的经济效果。“没有产生积极的经济效果”的根源在于 A. 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 苏联农业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 C.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 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答案】C 【解析】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始终没有产生积极的经济效果,故C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原因,不是农业集体化始终没有产生积极的经济效果的原因,故A错误;“农业设施和经营方式”不属于根源,故B错误;农业发展的起点问题也不属于根源,故D错误。故选C。 31.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2.1929年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导致贸易体系混浞乱。二战后初期为改变这种局面,国际社会建立了 A. 欧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为了避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故D项正确。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二战后初期不符,排除A。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33.下图是1944年美国建立的某一国际经济体系,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A. 使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 B. 加速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 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 D. 标志着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图中所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确立的美元的核心地位,故C项正确;美元是主要国际流通货币,但不是唯一,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该体系是金融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故D项错误。 34.“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 对于当今美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B. 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C. 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D. 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国力日益增强。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崛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美国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是唯一超级大国。这说明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故C正确;材料不仅仅反映全球化对美国的影响,还涉及中国与英国,故A错误;材料内容也不限于英国的变化,故B错误;全球化对中国有利有弊,D选项也过于片面,故D错误。故选C。 35.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虽然对美国关税下降率远小于美国对墨西哥下降比率,但大量产品的涌入,仍然使墨西哥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这最能说明 A.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侵略 B.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 C. 墨西哥经济实力较差 D. 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弊大于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只有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从材料可以看出,墨西哥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仍处于有利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则面临巨大挑战,故B正确;“侵略”说法错误,故排除A;C项本身正确,但是不能说明材料中现象的本质,故排除C;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利大于弊,故排除D。 【点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的亮点,现存的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特点各异,欧盟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的经济集团,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情形最为复杂,各国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36.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大事年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1995年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1999年 欧元正式问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 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答案】B 【解析】 表格中的区域经济化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故A表达正确;世贸组织是涵盖全球的贸易自由化组织,故它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B符合题意,所以选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方面的表现,故C符合史实;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D也是符合题意的。 二、材料题 37.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详解】(1)制度:西周:根据“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得出是分封制;秦朝: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朝推行的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2)作用:根据材料“郡县之制,……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稳定、人才的选用、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制度的变革等角度分析概括。 (3)原因:根据“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概括得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根据四则材料的主旨可知,材料都阐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抑制地方独立性。 38.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 材料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二 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果: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材料三 在新的起点上,文明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以中国为例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的双重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的原因?试从全球经济视角分享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应对全球化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影响:带来民族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促进近代化。 (2)原因: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影响:加速经济全球化。 (3)①深化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抓住全球化的机遇,申请加入世贸组织。③提出“一带一路”战略。④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主要因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协商机制(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等。 【解析】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可从工业革命方面回答主要原因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从对中国既带来灾难和又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回答影响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金融体系、贸易体系方面回答美国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紧扣设问要求“全球经济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速经济全球化方面回答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入世贸组织、“一带一路”战略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进行总结。 (4)关于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材料一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推动、材料二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协调机制。 【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 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台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 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 ①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 ③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条件。 示例二观点:材料观点正确。 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 ②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达;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的问世;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充足的货币条件;海外市场的拓展,表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明清时,“工商皆本”新思想产生,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能走上发展的道路。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所属观点进行评判和论证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判断题中所给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作出判断作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由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这一题实际上已经在题干里给出了方向,即肯定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否定题干中的观点,这两种是最方便说明理由的。如果肯定观点是正确的,则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只是技术条件不足;若否定的话,则要结合史实论述其实各方面条件都不足以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和观点,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