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建瓯芝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选考)‎ ‎(满分:100分4-8班使用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 ‎1. 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什么观点有关 ( )‎ A. 君权神授 B. 三纲五常 C. 天人感应 D. 心外无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从由材料中对“天”的敬重、“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天的敬畏和期待,这与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关,因此C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2.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为墨家主张;C为孔子思想;D为法家思想。因此ACD均错。B为孟子思想。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故选B。‎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3.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仁”‎ B. “心外无物”‎ C. “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以本题答案选A.,B只是王阳明个人的思想,C和D是程颐和朱熹的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 ‎4.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A. 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 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 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 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从道不从君”中之“道”指的是礼。A属于荀子的唯物观点;C与荀子不符;D是孟子的主张。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观点 ‎【名师点睛】儒家学派主要思想:‎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大宗,但还是未被统治者利用。 ‎ 儒家 ‎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历史地位 ‎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 ‎ 儒家思想重要代表,战国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 ‎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称为“亚圣” ‎ 著作 ‎ ‎《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是其弟子整理 ‎ ‎《孟子》南宋列为四书之一 ‎ ‎《荀子》 ‎ 思想 ‎ ‎⑴核心思想: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⑵政治学说:仁学、礼学、为政以德、正名主张、 ⑶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关注现实的思想 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教法)、学思结合(学法) ‎ ‎⑴核心思想:仁政学说 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⑶性善说 ⑷民贵君松 ‎ ‎⑴哲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⑵性恶论,因此重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 ⑶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 评价思想 ‎ 第一层次: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到重视。理由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春秋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第二层次: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第三层次: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 ‎ ‎(1)荀子思想取取诸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因此被视为“儒家思想异端”。 (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 ‎5.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君主之上还有“天”,君主的行为会受到上天的反映,这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制约着君主的权力,所以排除D,答案选C;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所以B与材料无关;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李斯、韩非等曾来稷下游说和进行学术访问,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稷下学宫”是 A. 鲁国的官办学校 B. 当时百家争鸣的缩影 C. 儒家讲学场所 D. 最早的官办学校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各家学派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中讲到的“稷下学宫”,学术氛围开放、学派众多,可以说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故选B。‎ ‎7.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 强调实地调查 B. 反对君主专制 C. 维护儒家正统 D. 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他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地调查,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维护儒家正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8. 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专制制度 B. “罢黜百家” C. “三教合一” D. 程朱理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酱缸”的理解,特别是“酱缸”出现的社会背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由于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而程朱理学中纲常名教的内容,把人束缚得更紧,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时,也同时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极的一面。‎ ‎9.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文学作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故A、B和D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把治国思想从西汉初的“黄老无为”(道家)改为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汉赋。‎ ‎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下列选项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的是 A.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 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C. 文化的世俗化趋势 D. 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世俗化趋势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明显,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宋代 ‎11.“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由题干“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可以判断出这位书法家的风格是草书,故C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兰亭序》是著名行书,故A项错误;B,D两项都是楷书,故B,D两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草书 ‎【名师点睛】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12.‎ ‎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 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B. 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C. 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 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规定民间不得私置历法,但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法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雕版印刷比较成熟;A、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材料与皇权的威严无关,故排除C项。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3. 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 )‎ A. 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 B. 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流动 C. 商人成为儒学主要传播者 D. 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提取题干信息“明代”、“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儒贾相通”可见明朝出现了很多具有儒学者与商人双重身份的人,印刷术的进步对此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儒学者和商人身份的相通与互换就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是明朝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看出儒学的传播,故C项错误;厌恶科举弃儒与儒贾相通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代商业的发展•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明中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的积累为商人们也会合理地利用社会法则提高自己的地位。明朝的商人很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工作,很多商人都会有家塾和私学。商人在有过丰富的从商经历和社会阅历之后,尤其是那些出色的商人,都对教师十分尊重。许多商贾世家都让自己的子孙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4.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 需求差异 B. 民族差异 C. 生活方式 D. 自然环境 ‎【答案】D ‎【解析】‎ 题干信息中“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以及“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的信息表明农耕和游牧的生活方式不同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使然。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需求差异是什么,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差异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差异问题,排除C。故选D。‎ 点睛: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直接符合题意,慎用二级推导。换言之,凡是和材料无关的不选无疑了。比如,民族差异、 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文化形成有关,但材料并无涉及,所以果断排除。 ‎ ‎15.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 A. 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 B. 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 C. 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 D. 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答案】D ‎【解析】‎ 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产生四大谴责小说均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文化源远流长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民间思想的传播问题也未涉及文化政策的问题,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16.“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下列中华民族对近代西方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是 A. 四大发明 B. 天文历法 C. 唐诗宋词 D. 中医 ‎【答案】A ‎【解析】‎ 四大发明远比天文历法、唐诗宋词、中医等对西方影响巨大,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巨变,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等准备了条件,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7.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 《孔子改制考》‎ B. 《海国图志》‎ C. 《天演论》‎ D. 《变法通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反映出该书的目的是制夷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的是技术,内容多为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因此选B。ACD都是学制度,所以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孔子改制考》 ‎ ‎【名师点睛】历史材料浩如烟海,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一个材料。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不熟悉的材料中寻找熟悉的字眼,也就是寻找我们常说的核心词、关键词。一段材料,即使再生涩难懂,也总会有我们熟悉的个别字、词。而这些字、词,恰恰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掌握了钥匙,锁自然就打开了,所以说抓住核心词就是做历史试题的关键所在,例如本题的“夷患、夷情”等关键字眼。‎ ‎18.《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项错误;应选C。‎ ‎1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号,维新变法托古改制,从而减少阻力,故正确答案为D。A不符合维新变法,B是共同点,C只符合维新变法。‎ 考点:维新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0.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 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宣传科学救国 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1.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进化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这表明严复宣扬进化论的目的是 A. 发展近代科技 B. 提倡自由平等 C. 反对专制迷信 D. 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此严复强调进化论在推动社会变革进程的作用,在《天演论》中将进化论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也要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这使国人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蒙,为维新变法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故选D。如果选A项,严复则会强调牛顿的作用,这与材料不符,故排除;严复重在强调进化论在社会变革层面的运用,以此为武器激发国人自强的心理,挽救民族危机,而自由与平等的提法不能从进化论的内容中引申出,排除B;反对专制迷信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点,重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 ‎2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 ‎“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有识之士的主张是要推翻帝制,应该为革命派的主张,即实行民主共和,C正确;A项维护的是封建制度,B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保留清政府,D项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23.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 A. 洋务运动的影响 B. 维新运动的影响 C. 抗日战争的影响 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由时间“20世纪20年代”和孔子地位下降可知,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D项。‎ ‎24.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 王韬 B. 康有为 C. 粱启超 D. 陈独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陈独秀,故D项正确;A项是早期维新派;BC项是维新派。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4、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5. 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京剧则叫旧戏。“某一时期”应是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此时期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有些激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待西方文明持绝对肯定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则持绝对否定态度,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点睛:D项是误选项。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二、非选择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 材料三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答案】(1)核心内容:孔子的“仁”和“礼”的学说,“德治”的思想,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不同态度:对孔子是客观评价(基本肯定),对儒家思想是全盘否定。‎ ‎(3)原因: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其内涵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解析】‎ ‎【详解】(1)核心内容:由材料“为政以德”可归纳为“德治”的思想;由材料“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归纳为“仁”和“礼”;由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归纳为主张人人道德自觉。‎ ‎(2)不同态度:由材料“孔丘先生确是伟大”可知,鲁迅对孔子是客观评价,持基本肯定的态度;由材料“(儒学)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可知,鲁迅对儒家思想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3)原因:由材料“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可知,儒学的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使得儒学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由材料“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使得新的思想体系较难形成,这位儒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结合所学再从儒学思想体系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显然儒学思想体系中的天人观念、三纲五常、大一统等主张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其思想内涵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容易被多数人所认同,这些种种都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土壤。‎ ‎27.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教国方案。‎ 材料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l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是可以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的,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是审题的关键。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的救国主张,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评述观点的题目一般是首先亮明观点,然后围绕该观点进行评述,评述的内容包括原因和评价或者叫影响。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El食便很少发生。‎ ‎_______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沦探讨不足。‎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农耕文明比较发达,因此,那一时期的绝大多数的历法或者天文成就,都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实用性,以总结性经验为主,而不是真正为了探寻科技本身的发展和进步。第(1)问表现的回答,需要依据材料中的第一段,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考生可从天文仪器的改进、天象观测的记录、历法的完善和专门机构的设置等角度来思考。第(2)问因素的回答,依据材料中“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有所增减”这句话,得出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论探讨的不足。‎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9.材料一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材料二 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年06期 材料三 ‎ ‎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的演变并作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 ‎【答案】(1)称呼演变:夷学到到西学再到新学。‎ 评价: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立场向正视现实的态度转变,反映了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 ‎(2)原因:儒学与西学的双重影响;现实社会的需要;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三个阶段及其实践:学术觉悟,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发起洋务运动;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 ‎【解析】‎ ‎【详解】(1)称呼演变:由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篇”、“新学书目提要”可得出答案为由夷学到到西学再到新学。‎ 评价: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流行术语的演变折射的是社会心理的演变,由夷学到到西学再到新学表明中国人逐步从原来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心态转变为正视现实的态度,同时这也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开始融入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当中。‎ ‎(2)原因:由材料“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可归纳为儒学与西学的双重影响及现实社会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此康有为想要通过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进而减少社会变革的阻力。‎ ‎(3)三个阶段及其实践:由材料“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可知,陈独秀认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而实践则结合所学可知,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史实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