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一分,共84分)‎ ‎1.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牛骨刻辞,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由此可见,商代 A. 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B. 农产品大多进入流通领域 C.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D. “众人”大多应属自耕农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可以看出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单凭个人力量不利于农业生产,正确答案为C。材料看不出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A错误。商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更不可能进入流通领域,B错误。商代是奴隶社会,“众人”多为奴隶而不是自耕农,D错误。‎ ‎2.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等信息可知,水旱之灾,急政暴赋等导致农民破产,据所学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特点,D正确;据材料没有涉及“男耕女织”的信息,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水旱之灾,急政暴赋等导致农民破产,没有涉及到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自给自足”特点,B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具有连续性,C错误。‎ ‎3.《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需要大量劳力 B. 适时增加肥力 C. 善于积累经验 D. 提倡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漕渠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依据材料“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秦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漕渠是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汉长安城及唐长安城都分别开有漕渠,与题意不符;B 选项错误,郑国渠是秦国时期水工郑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白渠是汉武帝时期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 C. 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D. 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和牛耕的使用,A选项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不属于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铁犁牛耕的出现是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6.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如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即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些改革 A. 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B. 抑制了土地兼并 C. 使齐鲁先后成为霸主 D. 打击了豪强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来看,这些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答案为A项。当时土地制度刚刚开始向私有转变,还不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鲁国不是春秋五霸之一,排除C项;这些措施并非针对豪强,排除D项。‎ ‎【点睛】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亩收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7.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卦”指的是用尺子测量竖在地上的杆子所产生的影子的长度,人们根据测量得出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错在“唯一”,我国古代计算时间方法还有水漏、沙漏等,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对“卦”的理解,反映的本质是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的智慧。‎ ‎8.《金瓶梅》中孟玉楼的丈夫开染坊,染坊中“见一日常招有二三十染工的吃饭,都是这位娘子主张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A. 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见一日常招有二三十染工的吃饭”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的染坊中招有二三十的染工,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B项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当时生产方式仍是手工劳动,故D项排除。‎ ‎9.中国瓷器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下列关于中国制瓷业叙述正确的是(  )‎ A. 唐宋以来瓷器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B. “唐三彩”是风格独特的美术瓷器 C. 江西景德镇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 D. 制瓷业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答案】A ‎【解析】‎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开辟,唐宋以来瓷器制造业发达,瓷器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故A正确;“唐三彩”属于陶器,不是瓷器,故B错误;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故C错误;纺织业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故D错误。故选A。‎ ‎10.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B.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 ‎“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好,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故A正确;1500年到1800年是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C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排除D。‎ ‎11.下表是我国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自然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②经济生活中存在雇佣关系 ‎③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 ‎④工场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点是根据图表分析明代的相关情况.表格中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属于自然经济,占24%、36%,仍然占主导地位,故①错误;材料中明代工场主属于私营经济,存在雇佣关系,故②正确;农村中佃农占36%,比重较大,可知土地兼并较严重,故③正确;材料中工场主30%,再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④正确.故B项正确,排除ACD.‎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采取排除法.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12.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 A. 史籍《旧唐书》‎ B. 唐朝传奇作品 C. 电视剧《唐明皇》‎ D. 唐朝“开元通宝”等实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旧唐书》编写时虽然记录历史,但是编写者要受到统治者的授意与制约,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唐朝传奇作品反映一定的现实,但是有许多人为虚构的内容;《唐明皇》是文艺工作者依据一定的历史史实进行再创作的,掺杂许多虚构的故事。这些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志。相比“开元通宝”等实物是实在的历史遗存,在历史研究中实物是最有利的证据,其他证据都带有作者一定的主观意志,故正确答案为D,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可以反映出 A. 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的程度 B.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操劳 C.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D.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等信息反映的是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水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男尊女卑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吏治腐败,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1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是 A. 商品经济发达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政府的大力推广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从宋代到明代,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回忆教材知识可知,元代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答案为B项。AD项,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代到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所以这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前提条件,排除;C 项,政府政策是各个王朝的共性,不能作为宋元明时期个性发展的原因,排除。‎ ‎15.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故C项正确;宋代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加强,故A项排除;宋代城市人口没有缩减,故B项排除;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无关,故D排除。‎ ‎【点睛】“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是关键信息。‎ ‎16.南宋前朝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城市建筑规模不大。后因商业发展,城外发展起了南市,“列肆如栉”,鄂州遂成商业重镇。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该现象表明南宋 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督 B. 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 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鄂州从原来的江防重地,到发展起了南市,成为商业重镇,可以看出城市的经济功能在不断增加。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 ‎17.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B. 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 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D. 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可知在东汉交易必须在制定的地点上进行,这说明政府对集市交易的监管比较严格,B选项符合题意。交易时间不受到限制是在宋朝以后,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市”的设置在特定区域,C选项排除。“草市”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市的发展的准确把握。汉朝时期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市坊分开,指定地点进行交易。‎ ‎18.曾经在央视热播的连续剧《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③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④商品经济繁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繁荣均属于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但政府一直未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在封建社会歧视商人的政策是一直存在的。‎ ‎19.明清时期《商贾指南》《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士商类要》等一系列商业书籍出现,“弃农从贾”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表明 ‎①商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 ‎②商人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③社会对商业的认可与重视 ‎④政府奖励工商政策的成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不,明清时期从商的人越来越多,反映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对商人商业的认可度也在提升,明清商帮的出现使商人的势力及影响力增强。故①②③正确。明清政府仍旧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④错误。故答案选择A。‎ ‎20.《全球通史》记载:“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 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B. 工商业市镇兴起 C. 出现最早的商人 D. 白银的广泛外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时的四川,叫“交子”,纸币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也促进了商业发展,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重要表现,故选A。宋代商业都会繁荣,但是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发生在明清时期,故B错误。最早的商人出现在商朝,C错误。白银广泛外流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白银外流,D错误。‎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需要重视。由于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大乱,导致学生初中基础不牢靠,直接影响高中学习,所以要特别记住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 ‎2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束缚在后来先后被冲破。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A. 汉朝、唐朝 B. 春秋战国时期、明朝 C. 明朝、清朝 D. 唐朝、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符合相关所学史实,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宋代汴京城内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当铺,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复开张”这一现象说明 A.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D.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处处都有”‎ ‎“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复开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政府对市的管理问题。也没有体现商品交易的内容是什么。货币的信息在材料中也无法找到。故排除ACD三项。‎ ‎23.唐、宋两代,南方县级的政区设置越来越多。北方县反而不断合并。反映了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商品经济发达 C. 海外贸易兴盛 D. 政治重心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方县级的政区设置越来越多。北方县反而不断合并”可得出在南宋时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而影响到政治格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唐朝政治重心没有南移,排除D项。‎ ‎24.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种理财思想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 “海禁”‎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一条鞭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提到禁止出海贸易,故A错误;材料看不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错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往往采用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原因是小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为确保赋役和地租征收,重视小农经济,而材料“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正确;材料提到耕种织布,并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故D错误;‎ ‎25.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C. 反清复明活动日益尖锐 D. 民间走私危及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故A正确;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属于外部原因,故B错误;反清复明活动并不是根本原因,故C错误;民间走私也不属于根本原因,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词“根本原因”,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26.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是(  )‎ A.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 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 避免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中国原有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正确,D不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明清时期,B排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殖民者的侵略,但不能说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后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也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识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27.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A.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B. 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加重农民的赋役负担 D. 消除了土地买卖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北魏至唐朝中叶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下“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夸张,排除;均田制的实行与赋役负担轻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仍然存在,土地买卖现象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 ‎【点睛】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28.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渴望得到贵重金属和货币的贪欲 C. 欧洲“商业危机”的影响 D. 新兴资产阶级扩大市场,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最根本的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多。故选A。B项并未说出狂热追求黄金的原因;C项开辟新航路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主要的原因;D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9.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 A. 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 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 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物价上涨现象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 ‎【点睛】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另一部分是城乡的雇佣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 ‎30.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A. 丝绸之路的畅通 B. 欧洲的商业革命 C. 朝贡贸易的形成 D. 工业革命的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西番葵”即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明朝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由此可以知道这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与传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丝绸之路汉代就已兴起,而“西番葵”在明代才传入并广泛种植;C选项错误;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王朝对外的一种政治贸易方式,与西方国家无关;D选项错误,工业革命爆发于18世纪中后期,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道:“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第一次实现全球联系的是 A. 迪亚士船队 B. 哥伦布船队 C. 达·伽马船队 D. 麦哲伦船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全球的联系”可知指的是新航路开辟中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故D正确;迪亚士船队仅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故A错误;哥伦布船队到达的美洲,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达·伽马船队到达了印度,未实现“全球的联系”,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材料“全球的联系”指的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32.有人说:“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天主教开始冲出欧洲,走向世界。”这句话说明葡萄牙、西班牙支持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是 A. 掠夺黄金 B. 掠夺原料 C. 传播天主教 D. 开辟海外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天主教开始冲出欧洲,走向世界”说明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故C项正确;掠夺黄金不是材料所述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掠夺原料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目标,故B项错误;开辟海外市场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3.新西兰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麦、缅甸的稻米、马来西亚的橡胶、孟加拉的黄麻以及西欧和美国东部的热气腾腾的工厂一一所有这些资源都陷人了生气勃勃的、不断扩大的全球性经济网中:全球性经济网的编织始于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新航路开辟 D. 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使分散的世界开始走向密切联系,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选C;AB与全球化经济网无直接联系,排除;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 ‎34.“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 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 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 C. 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故答案为A项。B项,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虽然是远航的影响,但不是材料突出反映的内容,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在远航之前就已经产生,排除。D项,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新航路开辟不符,排除。‎ ‎【点睛】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影响,解题关键是对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的解读与分析,抓住材料的侧重点。‎ ‎35.某历史著作中有“人类诸种族的混合”“物种从分离到混合”“资本的世界性流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全球化中的世界 B.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C. 资本主义的侵略 D.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文字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人种,物种,资本和不同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融合,因此应该用全球化加以概括。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世界的联系,而不是人类的起源问题,排除B项;“人类诸种族的混合”“物种从分离到混合”并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的侵略,故排除C项;“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体现的是交流而没有体现冲突,“人类诸种族的混合”“物种从分离到混合”也不是特指东西方,而是全世界的交流,故D项错误。‎ ‎36.在商业资本压倒一切的阶段,它迎来了令人羡幕的“黄金时代”。从世界贸易中汇集了庞大的商业资本,其造船业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世界之首,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文中的“它”是指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荷兰 ‎【答案】D ‎【解析】‎ ‎【详解】17世纪荷兰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造船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D正确。A是18世纪殖民强国。B是18世纪参与殖民掠夺国家。C是20世纪以后世界强国。‎ ‎37.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的拓展 B. 分工的发展使劳动工具进一步专门化 C.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D. 英国工人和技师的努力探索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是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故C项正确;ABD选项都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重要原因。‎ ‎38.“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这一发现”是指 A. 蒸汽轮船的发明 B. 电的发明 C. 蒸汽机的发明 D. 内燃机的发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根据材料“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可知是蒸汽机的发明,故答案为C项;ABD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39.“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 A. 轮船 B. 飞机 C. 汽车 D. 蒸汽机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以及“银燕”可知这种交通工具是指飞机,故B项正确。轮船速度比较慢,故A错误;汽车和蒸汽机车不符合材料中“银燕”的比喻,C和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银燕”的信息,可知答案。‎ ‎40.下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影响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 航空业产生和发展 C. 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 D.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石油是内燃机的重要燃料,石油产量的大幅度上升与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的是电力的广泛应用,故排除A项;航空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在1900年以后,故排除B项;蒸汽机的主要燃料是煤炭,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4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 始于纺织业 B. 从英国开始扩展到各国 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D. 以电力作为能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答案为C项。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并拓展到其他行业部门,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行业部门同时出现,排除;B项,从英国扩展到各国只适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以电力作为能源只适合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42.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 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 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资本的自由流通,排除A项;材料涉及到的是国际间的贸易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而没有涉及到国际经济交流的准则问题,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材料论述的是两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因而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材料二 17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1765年珍妮纺纱机、1779年的骡机,1785年水力纺纱机相继出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 ‎——摘编自扬松《17-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人口增加使棉纺织品的需求增大;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客商、牙行的桥梁作用;棉纺织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采用机器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强。‎ 影响: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提高了英国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国际市场;加快了英国殖民扩张的步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英国殖民扩张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