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 1.《通典·职官》中记载:“(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 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这表明,刺史的职责是( C ) A.考察荐举优秀人才 B.维护地方治安 C.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D.监督皇帝言行 解析:“巡行所部”等字眼意在强调刺史行使的是监察的权力, 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即选项 C符合题意,正确;刺史是监察官员 而非考察荐举优秀人才,也没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所以选项 A、 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监察的是官员但不能监察皇帝,所以选 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 2.“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 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 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D ) A.重用亲信 B.频换承相 C.废除宰相 D.分化事权 解析:“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 刑房置审刑院”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D项 正确;A项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任用亲信,故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项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故排除。 3.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 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 制度有助于( C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解析:根据材料“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 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 割据,故 C项正确。 4.元朝的行省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 为了避免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 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 B ) A.主要着力于政治与军事控制 B.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 C.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 解析:元朝的行省既避免了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 下,也是避免了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协调 好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故 B项正确; 元代行省制对地方的控制不仅涉及政治和军事,还涉及经济等各方 面,故 A项错误;C项错在“彻底”;元代的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 区划机构,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D项错误。 5.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提出:大体说来,汉初的几位皇帝, 因受无为政治原则的影响,对政治都不十分积极,因此丞相权重。至 武帝时,因为他本人想大有作为,亲自过问的事较前倍增,相权也就 随之低落。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B ) A.治国理念影响 B.君主专制制度 C.皇权相权制衡 D.国家实力强弱 解析:结合材料“他本人想大有作为,亲自过问的事较前倍增, 相权也就随之低落”可知君主专制是其根源,故 B正确;治国理念 有影响,但不是根源,排除 A;“皇权相权制衡”材料无法体现,排 除 C;国家实力强弱不是根源,排除 D。 6.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 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 乃宰相也。”这反映了( C ) 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 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 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 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解析: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 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故 A项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 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 B 项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法像宰相一样制约皇帝,皇权得 到加强,故 C项正确;侍中是中央的官职,与地方无关,故 D项错 误。 7.“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 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政事堂( D ) A.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B.剥夺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导致了中央机构的臃肿 D.有利于提高行政的决策效 率 解析:“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决策和审议环节合 二为一,议事流程缩短,有利于提高行政的决策效率。故答案为 D 项。政事堂的设立没有改变宰相权力,排除 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 排除 B项;政事堂只是临时议事机构,没有增加官员人数,排除 C 项。 8.宋朝“掌天下山泽之货”“掌天下财赋之数”“掌天下户口、 赋税之籍……以供邦国之用”的机构是( C ) A.中书门下 B.政事堂 C.三司 D.枢密院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即中书门下、枢密 院、三司使。三司负责国家财政,掌管盐铁、度支、户部,与题干中 “掌天下山泽之货”“掌天下财赋之数”“掌天下户口、赋税之 籍……以供邦国之用”相对应,故 C项正确。A项负责行政事务, 故排除。B项为唐朝三省长官行政所在地,故排除。D项负责军事, 故排除。 9.诗人左思(西晋)指出:“世胄(世家大族)蹑高位,英俊(才能 之士)沉下僚。”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B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解析:由材料“世胄(世家大族)蹑高位,英俊(才能之士)沉下僚” 可知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故 B正确;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与材 料不符,故 A错误;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不会出现材料中现象, 故 C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不是西晋,故 D错误。 10.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据此可知,科举制( B ) A.解决了考试弊端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实现了公平公正 D.促进了诗歌繁荣 解析:科举制的弊端在隋唐时期没有解除,排除 A;材料是对科 举制不停的进行规范,科举制不断完善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选 B; 科举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排除 C;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科 举制促进了诗歌繁荣,排除 D。 11.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 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 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希望,严 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因此这指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了人们的 价值取向,因此 A项正确。 12.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中,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B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解析: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 100多 人,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故 A项错误;而三代不仕者有 300人 左右,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官制 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 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13题 26分,第 14题 26分, 共 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 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腰,一指之 大几如股。 ——《汉书·贾谊传》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 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明]宋濂《元史》 (1)指出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针对其“弊”秦朝在地方制 度上又是如何求“变”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 一问题的?(8分) (3)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6分) (4)综上所述,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6分) 答案:(1)制度:分封制。变:郡县制。 (2)弊端:诸侯(封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解决:颁布“推 恩令”。 (3)疆域空前辽阔。 (4)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中国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是从王权社会转变为皇 权社会,此乃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而完成的,由此成就了 直至清代的中华帝国时代。 ——黄玉顺《大汉帝国的正义观念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它原则上不问门第出身,只看成绩,即使农民子弟,成 绩优秀就可入选……它考试的科目注重政治、文化素质,如唐代的进 士科考帖经、诗赋、策论三场……这样的考核还是十分全面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 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社会大转型”中政 治制度的变化,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 响。(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科举制的特点,说明科举制的作用。(8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中央官制改革的特点,这反映了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哪一发展趋势?(10分) 答案:(1)变化:宗法制、分封制演变为中央集权制。 历史影响: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 的基础。 (2)特点:公平竞争;分科考试;注重素质。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3)特点:行政、军事、财政的分权。 趋势: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从王权社会转变为皇 权社会”“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而完成”加深对“第一次 社会大转型”的理解,由此推断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从宗法制、分封制 到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第二小问根据题目要求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 主要强调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格局。第(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不问门第出身,只看成绩”“注重政治、 文化素质”“进士科”等信息概括归纳;第二小问主要从扩大统治基 础、有利于选拔人才等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 “中书”“枢密”“三司”等的职权可以看出分权的特点;第二小问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君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 不断加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