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宣城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区域。‎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第I卷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笔在答题卷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时,务必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著《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了小司寇的职责之一是在国家有危难、要迁都或者是需选立嗣君的时候,召集“国人”自由民)以征询他们的意见。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国家确保民众参政权利 B.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C. 国人有一定的政治权力 D. 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在决策前参考了国民的意见,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国人拥有一定参加决策的权利,故选择C选项;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国人并没有参政权利,且“确保”过于绝对,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周王室给诸侯分封等关于分封制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选项;封建统治主要涉及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参考国民意见并不能使封建统治得到巩固,故排除D选项。‎ ‎2.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因对现状不满,或怀才不遇,或因为官清廉却屡遭排挤,而选择了退隐山林。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儒道思想之间的相互排斥 B. 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C. 儒道思想之间的融合互补 D. 儒家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读书人因仕途不顺而选择退隐,说明道家作为儒家积极入世的一种补充,体现了不同人生处境的不同信仰,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道儒思想的相互融合,并不只是体现道家单方面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故排除B选项;读书人的仕途不顺也不是当时的社会问题,故排除D选项。‎ ‎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人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A. 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 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统治阶级的政策鼓励棉花的生产,促使棉花大量投入生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择B选项,排除A选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没有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答案,故排除D选项。‎ ‎4.赵宋王朝创建的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制,路制以交通路线为主来划分行政区域,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分而治之、相互牵制。据此可知,宋朝路制的设置 A. 汲取了前代历史教训 B. 满足了商业发展的要求 C. 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D. 铲除了封建割据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汉唐在地方行政区域上设置固定区域、固定机构等,导致了地方割据,使唐末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存在,宋朝对地方行政规划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吸取前代教训,故选择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道路整改或利于商业发展,故排除B选项;宋朝这一制度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并非君主专制,故排除C选项;古代封建割据的根源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这也不是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整改就可以铲除的,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关键是掌握唐末的封建割据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并且分清是否铲除了封建割据的根源等问题。‎ ‎5.清朝人关以后,共进行科考112次,钦点状元114名,除顺治九年、十二年科考分满汉两榜出现过两名满族状元外,其余112名状元均非满人。清政府“满不点元”的做法反映了 A. 满族的教育水平远低于汉族 B. 清政府不愿接受汉族文化 C. 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 D. 清政府着力调和满汉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满清入关之后,状元大多产生于汉人之中,“满不点元”做法使汉人在科考中占据一定优势,体现清政府为调和满汉关系做出的努力,故选择D选项;材料并没有将满汉的教育水平进行比较,并不能体现满汉教育水平的高低,故排除A选项;满清入关以后仍采取传统的科考制度,表明其接受汉族文化,故排除B选项;科举制度没有失去公平性,仍然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故排除C选项。‎ ‎6.下图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职业及其人数统计表 职业 道士 僧侣 王 官 官医 医生 隐 士 民 工 商 合计 人数 ‎3‎ ‎3‎ ‎4‎ ‎130‎ ‎11‎ ‎30‎ ‎7‎ ‎21‎ ‎19‎ ‎6‎ ‎2‎ ‎236‎ 比例%‎ ‎1.3‎ ‎1.3‎ ‎1.7‎ ‎55.1‎ ‎4.7‎ ‎12.7‎ ‎3‎ ‎8.9‎ ‎8.1‎ ‎2.5‎ ‎0.8‎ ‎100‎ 据此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研究 A. 与科学家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B. 得到君主的重视和提倡 C. 十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逻辑推理 D. 是政府官员的应有职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科学家中官员和医生的占比率最高,而官员和医生都需要接受大量的知识,受教育的程度也比其他职业更高,故选择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科技研究是否受到君主的重视和提倡以及侧重于理论知识推理,故排除B、C选项;古代科技研究也有一部分是医生、士农工商阶级的成果,并不是政府官员应尽的职责,故排除D选项。‎ ‎【点睛】做题前先看清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找出官员和医生的共同特征再进行作答。‎ ‎7.下图是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的天主教堂,建于1880年。它由法籍传教士金式玉筹建,是仅次于上海市佘山天主教堂的华东第二大教堂。与上述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允许英国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材料中的教堂就是在签订《天津条约》之后建立的,故选择B选项;《南京条约》中并没有涉及到传播天主教的问题,故排除A选项;《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补充,而《天津条约》才是英国在中国宣扬天主教的最直接相关的条约,故排除C选项;《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8. “官利”,又称“正息”“股息”“股利”,作为一种利润分配方式,在近代中国长期普遍存在,与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不同,官利一旦购买,无论该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必须支付。据此判断,近代的“官利”制度 A. 缘于洋务军工企业筹资的需要 B. 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顺利发展 C. 深受传统社会商事习惯的影响 D. 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利”的产生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大为不同,不是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与传统的商事习惯有关,故选择C选项;结合所学,洋务军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清政府,与“官利”无关,故排除A选项;“官利”与企业经营状况无关,这会锉削部分公民的购买积极性,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且无法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出,故排除B、D选项。‎ ‎9.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他17岁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后应李鸿章邀请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1894年完成巨制《盛世危言》,他在书中主张废除“官督商办”,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郑观应以上经历反映了 A. 从学器物到学思想的过程 B.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晚清政府在大力推行西学 D. 中国近代化渐次展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从答应李鸿章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到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从郑观应个人认识洋务运动到看出洋务运动的弊端,表明中国近代化的渐次展开,故选择D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学习思想的过程,故排除A、C选项;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中国人民与西方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选项。‎ ‎10.下表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自耕农、佃农比例变化统计表 年份 自耕农 半自耕农、佃农 ‎1905‎ ‎26%‎ ‎74%‎ ‎1914‎ ‎11.7%‎ ‎88.3%‎ ‎1924‎ ‎8.3%‎ ‎91.7%‎ 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A. 揭示了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B. 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深入发展 C. 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D. 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自耕农的比重大幅下降,而半自耕农和佃农的比重快速上升,结合所学,“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并没有解决农民最关注的土地问题,没有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故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故选择C 选项;农村产业结构在近代中国一直是以第一产业为主,故排除A选项;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主要集中在城市,没有在农村深入发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辛亥革命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没有体现反封建的成果,故排除D选项。‎ ‎【点睛】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的历史意义,根据农民对土地的追求并结合题意进行作答。‎ ‎11.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陵园的30块纪念碑上,一共刻着3300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200个美国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1941年底开辟的飞跃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驼峰航线”上牺牲的。这反映了 A. 美国空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关键性力量 B.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性 C. 美国政府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坚定盟友 D. 战略物资的保障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驼峰航线”反映的是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表明着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美国政府的援助只是抗战胜利的外部原因,而抗战胜利的关键性力量和重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的全民族共同抗战,故排除A、D选项;美国政府也并非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盟友,它曾经发动过局部战争,故排除C选项。‎ ‎12.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 B ‎1964年1月28日,法国《世界报》刊登了中法两国建交的公报 中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 C ‎1964—1974年十年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D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的16字方针,健全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故选择D选项;1948年的“五一号召”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排除A选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故排除B选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革1966-1976年间遭到破坏,故排除C选项。‎ ‎13.20世纪80年代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的流行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B.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学好数理化”有助于中国科技发展,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中国社会掀起一股学习数理化的潮流,故选择B选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92年,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选项;为了快速恢复中国的工业实力,在一五、二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14.陈寅恪认为,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即“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这也是史学研究的原则之一。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秦始皇因实行暴政导致政治改革失败 B. 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李鸿章因签订卖国条约而遭后人诟病 D. 康有为推孔子是为“西学”传播铺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寅恪认为史学研究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时代研究历史,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去感悟历史,故选择D选项;对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评价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应该具有批判意识,故排除A、B选项;对于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应该同情其所处的环境,而不应片面评价,故排除C选项。‎ ‎15.下图所示内容为古代雅典城邦社会成员的构成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妇女可参加城邦公民大会 B. 自由人享有充分的公民权 C. 外邦人拥有充分的自治权 D.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雅典城邦社会成员中只有少数的成年男性拥有管理城邦的权利,雅典民主是属于少数人的民主,故选择D选项;结合所学,妇女没有资格参加城邦公民大会、自由人中的妇女以及外邦人没有公民权,故排除A、B、C项。‎ ‎16.马姆达尼指出,依据习俗法和地方自治政府确立起来的乡村“间接统治”既非非洲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统治模式,也非白人殖民者带来的资本主义统治模式,而就是在殖民地发明的适用于乡村统治的模式,这种统治方式造成了非洲的停滞。由此可知,马姆达尼认为 A. “间接统治”体现了血缘特征 B. 殖民统治影响着非洲社会的发展 C. “间接统治”继承了非洲传统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阻碍非洲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姆达尼认为,白人殖民者在殖民地采取的适合殖民地发展的模式造成了非洲发展的停滞,故选择B选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血缘特征”的描述,与其无关,故排除A选项;“间接统治”不是非洲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统治模式,并没有继承,故排除C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机器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排除D选项。‎ ‎17.卢梭和伏尔泰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的思想争论激烈,甚至互相谩骂为敌,但伏尔泰的伟大在于,他虽然对卢梭的作品深恶痛绝,却又愤怒地谴责要把卢梭作品烧毁的瑞士政府。这一现象主要表明伏尔泰 A. 与卢梭思想存在根本性分歧 B. 坚守言论自由的民主意识 C. 不赞同卢梭改造社会的方案 D. 谴责瑞士政府以避免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卢梭与伏尔泰的思想观点相悖,但是伏尔泰却反对瑞士政府烧毁卢梭作品的做法,体现伏尔泰主张言论自由,故选择B选项;卢梭和伏尔泰都反对暴政和压迫,只是在推行方法上产生分歧,并没有在思想上有根本分歧,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卢梭的任何思想方案,故排除C选项;结合所学,伏尔泰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路人,并不可能避免革命,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选项。‎ ‎18.凯瑟琳德林克鲍恩在《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中这样描述: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的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我们在这里也是一样。据此可知,美国187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适时妥协的理念 B. 强调了三权分立原则 C. 损害了地方各州的权利 D. 加强了联邦政府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可知,美国宪法的制定是中央和地方互相妥协的产物,故选择A选项;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制定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做法,与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政府的集权无关,故排除B、D选项;做出妥协并不会损害各州的权利,故排除C选项。‎ ‎19.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弗李斯特意在强调 A. 自由主义理论违背了历史潮流 B. 自由贸易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 落后国家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D. 工业革命促进国际分工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在强调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推行自由主义,实际上在登上高峰之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此来保护本国的工业,故选择C 选项;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符合世界潮流,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自由贸易的益处也没有体现工业革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故排除B、D选项。‎ ‎20.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漫画《美国式“合作”》,图中三人正把写有“英国一美国第49州、法国—美国第50州、意大利—美国第51州”字样的布块缝在美国人裤子上。该漫画意在揭示 A. 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巩固其经济霸权 B. 马歇尔计划借助复兴西欧以扩张美国利益 C. 美苏争霸促使欧美一些国家走向政治合作 D. 西欧各国接受马歇尔计划后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以帮助西欧经济恢复的名义来控制西欧,以达到扩张美国利益的目的,故选择B选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涉及世界经济方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欧美其他国家的政治合作,故排除C选项;虽然西欧各国接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得到发展,但是材料主旨是美国自己利益的实现,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要了解美国在二战后对西欧发展的各类措施和实际目的。‎ ‎21.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的愿望。有人评论说,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1961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不结盟运动应追溯到万隆会议。”据此可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共同反映出 A. 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 B. 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不断加剧 C. 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 二者奉行不结盟和非集团宗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组织的会议,而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要求独立发展的愿望,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共同反映出亚洲热战的不断加剧,故排除B选项;亚非国家并没有采取“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万隆会议没有涉及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宗旨,故排除D选项。‎ ‎22.1961—1975年苏联政府农业投人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预期)‎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据此分析,这一时期苏联 A. 已全面突破斯大林体制 B.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日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 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农业发展资金大量的投入,各类发展农业的机器广泛运用,体现出勃列日涅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故选择C选项;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限制,故排除A选项;勃列日涅夫发展农业也是在集体农庄之中,并不是为了农民利益,故排除B选项;勃列日涅夫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发现效益不高,转而发展工业,因此并不能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故排除D选项。‎ ‎23.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2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推动亚太地区包容性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及提高本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织 A. 倡导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 B. 推动了成员国均衡发展 C. 致力于推进国际经贸合作 D. 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亚太经合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各地人民生活水平,以推进国际经贸合作为目的,故选择C选项;各国的发展目的不同,存在分歧在所难免,“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A选项;亚太经合组织属于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力量,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故排除B选项;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领域的组织,与政治合作无关,故排除D选项。‎ ‎24.“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情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下列文学作品中符合这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可知,这是浪漫主义风格,故选择B选项;《红与黑》、《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是注重细节和典型化的现实主义作品,故排除A、C、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通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湖广地区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材料二 ‎ ‎ 由于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革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农民依然贫穷。最终解决办法,应该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费孝通《江村经济》(1936年对吴县江村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1983年底,费孝通写出《小城镇再探索》一文,正是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苏南模式”。他写到:“从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苏南的乡镇工业是不伦不类、难以理解的东西,而从中国农村的家庭经济结构上看去,乡镇工业却是顺乎自然的事情……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始终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至明代苏湖地区农业生产方面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时制约农村企业恢复发展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南地区发展该模式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答案】(1)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明朝中后期,由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变成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 ‎(2)农民贫穷;技术落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制约;社会动荡混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人侵和掠夺。‎ ‎(3)有利条件:传统的家庭经济结构;苏南地区是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工业基础较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当地农民的创新进取精神;临近大中城市,易受到城市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辐射,市场广阔;积极影响:推动了苏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农民商品与市场观念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了明朝中后期,湖广地区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并从不同的时间节点出发,从经济重心转移方向、农业生产方向等角度进行分析。‎ ‎(2)不利因素:根据材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制约农村企业恢复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该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农民根本利益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 (3)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苏南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应该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国家政策方面、地理位置、科技发展及其辐射范围等角度进行概括; ‎ ‎ 积极影响:20世纪末期,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苏南模式的发展的积极影响可以从中国经济、市场模式、国际地位、农村改革等方面进行概括。‎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 ‎——改编自2002年墨西哥《环球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美国对朝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图示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变化:由国际托管,主张统一到控制南部,分裂朝鲜,再到参与内战,扶持韩国,进行冷战。影响:造成朝鲜半岛分裂;朝鲜半岛成为冷战前沿,东北亚局势紧张;中美对抗加剧,影响了中国统一台湾。‎ ‎(2)主要特征:两极格局瓦解,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原因:“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抬头,谋求单极世界;欧盟、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力量的发展壮大,制约了美国的“单边主义”,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其它言之成理表述亦可)‎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可以根据世界各地区的不同关系的变化来进行分析美国对于朝鲜在不同时间的态度; 影响:美国对朝政策的转变在不同程度上给东亚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主要可以从朝鲜、中国的国土统一问题、东亚局势问题、局部热战角度等进行说明。‎ ‎ (2)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法等西欧各国元气大伤,唯有美国没有受到战争的打击,故世界格局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可以从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对比角度、霸权主义发展方面进行分析; 原因: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之后,由于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所发展,多极化趋势也越发明显,这一原因可从多极化趋势、美国霸权主义、欧盟及第三世界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任何一个人也无法摆脱“既定社会历史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当某一思想形态处于鼎盛巅峰期,某些人或可成为某一思想形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光大者;当某一思想形态开始走向没落走向衰退时,某些人或可成为某一思想形态的修正者、改良者乃至激烈的批判者。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民族处于兴衰存亡的关键时刻,某些人对传统思想形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显得尤为强烈。‎ ‎——摘编自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来源》‎ 依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论述: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科学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到俄国,发展为列宁主义,并成功指导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发展为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与时倶进地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扬弃 论述:春秋时期形成的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初步发展,但在秦朝受到沉重打击。西汉时因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需要,董仲舒将其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宋朝,在儒学在复兴的背景下形成了以义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理学僵化,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黄宗羲等思想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使其重新焕发了生机。在近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遭到新文化运动的全盘否定,推动了思想解放。(任答二个时期儒学变化的史实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型。根据材料“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民族处于兴衰存亡的关键时刻,某些人对传统思想形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显得尤为强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思想在一次次社会动荡和朝代更迭中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为了迎合不断加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逐渐转变为用于加强思想专制的武器,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大量对于儒学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而产生了大量有利于中国发展,挽救民族危机的新思想。‎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