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4)

第九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就其原因而言,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与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扩张性密不可分;就其阶段而言,则经历了雏形出现、进一步拓展、初步形成与最终形成的过程。‎ 线索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完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在世界市场中,欧美工业化国家是中心,而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线索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 ‎(1)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着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19讲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全球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一、世界文明交往的“纽带”——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 ‎1.原因 ‎(1)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社会根源: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白银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15世纪改行金本位制后,黄金成为商品贸易的唯一支付手段,需求量急增,一股狂热的拜金主义热潮在欧洲迅速兴起。《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 ‎(3)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士耳其帝国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他们对过往货物征收重税,进行海盗式掠夺活动,导致东方运往西方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猛涨,引起商业危机。‎ ‎(4)宗教因素: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其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这也是其精神动力。‎ ‎(5)思想根源:人文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激发了人们的开拓进取、敢于冒险、征服自然和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特别有利于探寻新航路和从事冒险事业。‎ ‎2.条件 ‎(1)主观条件: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2)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新航路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开辟了到非洲“好望角”的新航线 ‎1497~‎ ‎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的新航线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1519~‎ ‎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对欧洲:出现重大社会变革。‎ ‎(1)引起“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市场和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出现)。‎ ‎(2)引起“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使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价格革命”也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世界: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交流会合,日益连成一体。‎ ‎(2)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揭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帝国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积累了资本。‎ ‎3.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苕、马铃薯、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苕、马铃薯和玉米,使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还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交上:明朝时葡萄牙骗居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中国开始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最为典型的事件。清朝入主中原后,因为害怕汉人和西方殖民者勾结起来威胁满洲人的统治,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使清朝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 ‎(3)文化上:罗马传教士直接到中国来,基督教重新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西方文化开始直接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学者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西方著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所谓“西学东渐”,就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 ‎4.其他方面的影响 ‎(1)促进了农作物、疾病、天主教的传播。传染病到新地区,由于免疫力差,危害更大。‎ ‎(2)导致人口大迁移,人种分布大变化、种族大灭绝。‎ ‎(3)激发了虚构传奇文学的创作:如拉伯雷《巨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等。‎ ‎(4)给欧洲人日常生活带来变化。餐桌:玉米、土豆、西红柿等;饮料:咖啡(非洲)、可可(美洲)、茶叶(亚洲)等。‎ ‎(5)促进了全球性的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学西渐、兰学东渐等。‎ 探究主题——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 ‎[史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会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思考] 史料一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史料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间的隔绝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 ‎[史料二]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 430匹和15 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 450匹和3 000匹。‎ ‎[思考] 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生产的萎缩说明了什么?‎ ‎[提示] 新航路开辟以后,商路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从而引发了商业革命。‎ 多元视角审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世界市场 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联系之路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形成雏形 文明交 流之路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 思想震 撼之路 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殖民掠 夺之路 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 社会转 型之路 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观察下图,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开辟的航线主要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按照图片所示,航线①是迪亚士的航线,是葡萄牙王室支持开辟的,故①错误;图中航线②是代表葡萄牙的达·伽马开辟的,故②错误;图中航线③是哥伦布代表西班牙王室开辟的,故③正确;图中航线④是麦哲伦及其船队代表西班牙王室开辟的,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2.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达·伽马 D.迪亚士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有效信息“前往印度”、“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走向西的海路”等可得,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向西(即横渡大西洋)探寻通往印度的航线,故A项正确。‎ ‎3.“‎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得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各地联系逐步加强,故B项正确。‎ ‎4.(2017·合肥质检)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用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来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这个维度来说,使得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故A项正确。‎ ‎5.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如蜀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草麻子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畅通 B.欧洲的商业革命 C.朝贡贸易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扩张 解析:选B 新航路开辟引发西方“商业革命”,亚欧贸易联系加强,一些西方的作物也开始传入中国,即当时的明代,故B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在于成为了方便西、葡两国作为重金属货币的传输漏斗——为了国内的消费,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后(  )‎ A.西、葡封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东方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C.西葡未实现有效的资本积累 D.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西、葡两国作为重金属货币的传输漏斗——为了国内的消费,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得出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掠夺的财富主要用于皇室的消费,并未转化为资本,故C项正确。‎ 二、资本原始积累的“血与火”——殖民扩张与掠夺 ‎1.葡、西两国的衰落 ‎15~16世纪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时代,然而,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荷兰海上势力的逐渐崛起,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衰落了。葡西两国迅速崛起又很快衰落,是有深刻且相似的内在因素的。‎ 其一,两国强大的封建传统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束缚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保守的传统观念使它们没有用得到的财富去投资本国经济,而是将其用来向欧洲其他国家购买奢侈品。这样的结果是本国经济仍然迟滞不前,而掠夺来的财富却为别国做了“嫁衣裳”。‎ 其二,流入两国的大量财富不仅没有成为它们发展的动力,反而窒息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大量流入的财富使得西班牙患上“贵金属积攒过多症”,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抑制了本国市场的发展。本国市场的萎缩又使其“越来越要从属于这样一个贸易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它从欧洲的其他部分购买它所需要的东西,而以新世界的财富支付购买货价的大部分”。‎ 最终,和流入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财富一样,光荣也随着财富的流走而远去。‎ ‎2.“海上马车夫”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 ‎②工商业迅速发展。‎ ‎③航海业和造船业尤为发达,拥有强大的海军。‎ ‎(2)表现 ‎①成立殖民公司:政府特许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②参与殖民掠夺: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夺取大量的殖民地。‎ ‎(3)影响 ‎①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17世纪国际贸易和金融信贷业务的中心。‎ ‎3.“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掠夺 ‎(1)时间:从16世纪中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2)前提 ‎①得到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②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3)概况 ‎①亚洲: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②美洲:从17世纪开始,在北美东岸先后建立13个殖民地,在南部建立种植园。‎ ‎③非洲:在西非海岸建立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 ‎(4)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建立起一个势力范围遍布全球的殖民大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4.世界市场的拓展 ‎(1)途径 海外贸易 与殖民地贸易,抢掠和欺诈是惯用手段 殖民掠夺 奴役殖民地的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 种族灭绝 屠杀印第安人 贩卖黑奴 将大批非洲黑人掳掠到美洲卖为奴隶 ‎(2)影响 对殖民地 带来了极大灾难 对欧洲 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对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探究主题——早期殖民扩张的多重性 ‎[史料一] 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教你读史] 史料第一段话说明了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第二段话说明了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客观影响。‎ ‎[思考] 史料反映出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提示] ‎ 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有掠夺金银、种族屠杀、贩卖黑奴、殖民战争、殖民地的商业活动等。其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欧洲的殖民扩张造成被侵略地区的落后;二是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传到殖民地,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的近代化。‎ ‎[史料二]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体现了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体现了对阶级关系的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二,你如何理解“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 大量金银的流入直接导致西欧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对世界市场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民地 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对国际关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1.(2016·揭阳模拟)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抨击了葡萄牙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B.抨击“海上马车夫”荷兰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C.抨击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破坏海上自由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解析:选A 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垄断了早期殖民贸易,17世纪初,荷兰崛起,积极进行殖民扩张,《论海上自由》是为自己殖民扩张进行辩护,故A项正确。‎ ‎2.“荷兰的贸易量在 1698~1715年期间达到顶峰,而且,在那些年月里,荷兰商船队的规模仍为英国的两倍,可能等于法国的九倍。但当时,荷兰在全部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正在下降。因此,所出现的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衰落。”荷兰相对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英法政治制度较为先进 B.英法海军力量强大 C.荷兰商业经营方式落后 D.荷兰殖民地较狭小 解析:选D 荷兰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荷兰海军力量强大,故B项错误;荷兰商业经营方式先进,故C项错误;相对英法而言,荷兰的殖民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荷兰的发展,故D项正确。‎ ‎3.(2016·晋冀豫三省联考)下表记录了英国人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 时间 事件 ‎1566年 跟随其表兄霍金斯从非洲贩卖黑人到南美,偶尔袭击葡萄牙商船 ‎1572年 怀揣女王发的“私掠许可证”,在南美和大西洋抢劫西班牙运输队 ‎1588年 协助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舰队,成为当时英国出身寒微青年的偶像 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B.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C.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解析:选A 英国人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活动时间是16世纪,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受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 ‎4.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1541~‎ ‎1550‎ ‎1551~‎ ‎1560‎ ‎1561~‎ ‎1570‎ ‎1571~‎ ‎1580‎ ‎1581~‎ ‎1590‎ ‎1591~‎ ‎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解析:选C 16世纪随着法国的不断向外殖民扩张,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是对被殖民国家的更为残酷的掠夺,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5.(2017·九江模拟)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B.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 D.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未经同意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美洲殖民地贸易往来,说明英国政府采取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故D项正确。‎ ‎6.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选A 材料强调“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三角贸易使得欧洲、非洲、美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三大洲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故A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 考纲 ‎ 卷别  ‎ 新航路的开辟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全国卷Ⅰ ‎—‎ ‎—‎ 全国卷Ⅱ ‎2014·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2016·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2015·英国的殖民扩张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 ‎—‎ ‎2011·评价西方崛起观点 ‎ ‎[考情分析]‎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考查基本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殖民扩张的考查相对较少。试题一般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为线索,从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角度考查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主干知识迁移考 ‎(2015·全国卷Ⅱ)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解析:选D 抓住18世纪这一时间信息,迁移相应的内容是解题关键。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D项正确。‎ 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命题中,创新命题角度,从社会现象与经济的关系角度来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是其特色之一,如上题,就间接考查了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热点演练]‎ ‎1.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 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 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 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解析:选A 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者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导致欧洲白银数量暴涨,货币贬值,故A项正确。‎ ‎2.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 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解析:选D 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材料也未涉及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解析:选A 据材料“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东西方商路的阻断引发了新航路开辟,故A项正确。‎ ‎4.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等,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掀起一场“商业革命”,大大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A项正确。‎ ‎5.1999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  )‎ A.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 B.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 C.在美洲掠夺金银 D.在非洲进行的奴隶贸易 解析:选D 利物浦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是英国第二大港,因为奴隶贸易而发展繁荣,利物浦在黑奴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因此利物浦市政厅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故D项正确。‎ 非选择题增分研究 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 第40题典例精选(2016·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 700万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高分建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基本 趋势 ‎8分,‎ ‎4-5个点 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问题 信息提取 主旨提炼 概括归纳 基 本 趋 势 材 料 一 ‎1500~1945年的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 方向:由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 数量:不断增加 范围:由少到多 ‎(1)数量:由少到多,数量不断增加;(2)方向: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3)范围:范围不断扩大;(4)贩卖黑奴消失,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1945~2000年的主要移出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方向: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数量:不断增加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 强制性移民 ‎[答案] ‎ 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 特点及原因 ‎10分,‎ ‎5~6个点 说明 华人华侨在中国近代史上 贡献 ‎7分,‎ ‎3个点 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问题 分层信息 把握层意 概括归类 特 点 材 料 二 大致从1567~1840年……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移民东南亚,开发南洋;新中国成立后移民减少;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流向发达国家;对外开放后移民增加 ‎90%移民东南亚 移民东南亚,开发南洋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新中国成立后移民减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流向发达国家 原 因 所学 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增多 对外开放后移民增加 材 料 二 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卷入世界市场晚于西方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冷战期间西方对中国实施包围、孤立和封锁政策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 贡 材 献 料 二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90%移往东南亚……密切联系……投资国内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所 学 兴中会建立于檀香山 支持民主革命 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支持、参与抗战 ‎[答案] 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这一评价(  )‎ A.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 B.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C.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较为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解析:选D 材料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对美洲、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作用,故D项正确。‎ ‎2.15世纪,在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亨利王子创办了专门的水手航海学校,从1418年开始步步推进沿西非海岸的探险活动。1487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10年后达·伽马继续向东航行抵达印度。葡萄牙的航海活动(  )‎ ‎①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殖民活动 ②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③推动了葡萄牙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材料中“国王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表明国家支持,故①正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故②‎ 正确;葡萄牙在殖民活动中的收益几乎无一例外地来自对殖民地的掠夺,而本土并未建立强大的生产能力,不存在“工业的迅速发展”,故③错误;“步步推进沿西非海岸的探险活动”表明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3.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解析:选D 从原产美洲的金鸡纳被欧洲传教士进献给中国皇帝,可知反映了各洲物种交流,故D项正确。‎ ‎4.十六世纪时,欧洲物价长期、普遍的上涨,史学家称之为“物价革命”。时人分析其原因,多认为是商人独占物资、政府大量发行劣质钱币所造成。但法国学者波丁主张欧洲物价上涨有更重要的因素,而他的见解也获得后世很多史学家认同。波丁主张的更重要因素是指(  )‎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解析:选A 15世纪末到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攫取了大量财富,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与材料中“十六世纪时”“物价革命”相符,故A项正确。‎ ‎5.(2016·商洛模拟)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解析:‎ 选C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英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升高,商品价格不断升高,这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使得大量的贵重金属流入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故C项正确。‎ ‎6.(2017·佛山质检)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解析:选A 中西航海的不同结果,主要原因是制度和文化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西方已经向资产阶级代议制转型,这个原因是能涵盖其他选项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7.在1636年到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  )‎ 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 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C.经济的泡沫化引发世界市场的波动 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 解析:选A “荷兰出现郁金香购买热潮,最后导致郁金香泡沫破裂并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表明投资理念因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而急剧变化,故A项正确。‎ ‎8.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B.英国订单使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解析:选D 收复台湾并不能导致荷兰对华贸易比例大幅度下降,故A项错误;清政府对于中英贸易持否定态度,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并不必然导致中荷两国之间贸易的大幅度下降,故C项错误;英国、荷兰的海上殖民争霸,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英国独占中英对外贸易的主导权,故D项正确。‎ ‎9.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解析:选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故D项正确。‎ ‎10.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解析:选D 材料中1500年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时代,“两颗门牙”主要是指西班牙和葡萄牙,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促进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萧条,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在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发现,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故D项正确。‎ ‎11.《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C.英国进行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选C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制度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18世纪中期,击败法国之后,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航线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加入到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浪潮中,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D项错误。‎ ‎12.“西班牙海外事业的最后结果是进一步刺激西北欧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在伊比利亚半岛,它仅仅提供了足够的财富,以阻挡早该实行的基本制度改革的压力。这就是帝国繁荣数十年后突然地、无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海外殖民活动使西班牙积累了大量财富 B.海外殖民活动是西班牙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C.海外殖民活动延缓了西班牙的社会变革进程 D.海外殖民活动推动了英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选B 由材料中“……‎ 以阻挡早该实行的基本制度改革的压力。这就是帝国繁荣数十年后突然地、无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可知,西班牙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不是海外殖民活动,而是没有进行制度改革,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政治精英们似乎还在18世纪以前就已经找到了促进国家财富和实力不断增长的窍门。繁荣的海外贸易促进了英国经济,刺激了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资金,同时它还是通向殖民地的生命线。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制成品提供了出路,还为英国提供了许多原料来源,从宝贵的糖、烟草、白棉布到越来越重要的北美航海用品。而且皇家海军为了英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在和平时期确保对本国商人的尊重,在战争时期保护他们的贸易并攫取更多的殖民地领土。这样,贸易、殖民地和海军就组成了一个“良性三角”,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保证了英国的长期优势。‎ ‎——《“日不落帝国”与英国海上力量》‎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提出并建立了西方的“海军制胜论”,这一理论总结了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提出“海军在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夺取制海权则被宣称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唯一目的,达到了这一目的就能最终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 ‎——《海洋霸权: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 ‎(1)根据材料一,阐明“良性三角”之间的关系。(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汉提出“海权制胜论”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扼要总结历史上海洋战略的经验。(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繁荣的海外贸易……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资金……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制成品提供了出路,还为英国提供了许多原料来源……而且皇家海军为了英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总结“良性三角”之间的关系。第(2)问,材料二中“19世纪末”说明这一时期的美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力增强;“这一理论总结了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说明其对西方列强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夺取制海权则被宣称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唯一目的”说明其是为了满足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对外扩张的需求。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中都提到海军的重要性,可知历史上海洋战略的经验是海军的强大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答案:(1)关系: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实力增长,壮大海军;强大的海军为对外贸易提供保护以及通过武力攫取更多殖民地、海上霸权起决定性作用;殖民地为英国提供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 ‎(2)背景:总结西方列强的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实力增强;满足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对外扩张的需求;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 ‎(3)经验:控制海洋,可以控制世界,或海军的强大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等。(酌情给分)‎ ‎14.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回答范围的扩展、说明各自集中在哪些区域。或者从大国主导回答,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或者从航路的性质回答,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也可以回答贸易的性质。‎ 答案:示例一:‎ 信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示例二:‎ 信息: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 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示例三:‎ 信息: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 示例四:‎ 信息: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 示例五:‎ 信息:由贡赐贸易转化为商品贸易。‎ 说明:古代中国海上商贸之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说明:只要答出两项信息,并加以说明)‎ 第20讲欧美的工业革命 (1)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显著特征。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新发明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迅速广泛应用,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了满足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内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 一、改变世界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政治前提:18世纪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经济条件 资本 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市场 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动力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3)直接动力: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推动生产技术革命。‎ ‎2.过程 开始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新阶段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3.影响 ‎(1)经济 生产力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生产组织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经济结构 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 城乡结构 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社会变革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文化: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业革命后产生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潮流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4)经济思想: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义”。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声明,宣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5)消极方面: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工人遭受剥削日益严重。‎ ‎(6)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条件 市场 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 交通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表现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影响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面貌 探究主题——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史料一] ‎ 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 ‎——《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教你读史] 史料中“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思考]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是多方面的。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革性影响。‎ ‎[提示] 经济: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政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代议制不断完善。‎ 思想: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史料二] 工业革命后,其(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英国依靠其商品和重炮轰击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占领大量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的庞大殖民帝国。……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教你读史] 解读本史料注意以省略号分层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的影响。‎ ‎[提示] 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亚非拉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史料三]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 ‎——1835年托克维尔评论曼彻斯特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污秽”“肮脏”“野蛮”等说明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思考] 如何理解史料三中“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应该怎样正确应对文明转型?‎ ‎[提示] 理解:工业文明在取代农业文明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加紧剥削工人阶级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应对: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1.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 解析:选B 18世纪下半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且广阔的殖民地,刺激了英国市场不断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动力,故B项正确。‎ ‎2.(2017·晋中质检)1789年,英国大约生产1 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煤。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修正你们的地图吧!新的城堡是秘鲁。这反映出(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实力的增强 B.英国掠夺海外资源满足工业革命需求 C.该诗人对英国煤炭产能的自豪 D.法国大革命减缓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789年”,英国当时已经处于工业革命期间,且“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表明,英国实力在持续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 ‎3.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解析:选A 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习惯、消费结构和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这一观点(  )‎ A.肯定了习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认为生产力发展改变社会习俗 C.认为生产关系发展改变社会习俗 D.适切评价了习俗的社会作用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更改变了……改变了”可知该学者肯定了习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 ‎5.(2016·潮州模拟)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给人类所带来的危害,由此可知有助于加快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故D项正确。‎ ‎6.“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家庭为生存而组成,说明维系家庭的是经济,工业革命后,维系家庭的纽带是情感,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为劳动妇女提供走出家庭机会,她们拥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工业革命前后维系家庭纽带的变化反映了平等观念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 二、技术革新与产业重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发展,令人瞩目。‎ ‎(4)科学技术推动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影响 ‎(1)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工业部门:诞生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 ‎(3)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4)生产组织: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5)世界体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二、全面认识垄断组织 ‎1.概念: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出现原因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2)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提高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3)大企业为了避免因竞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保证相互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跻身其中。‎ ‎(4)当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的时候,垄断就形成了。‎ ‎3.评价 ‎(1)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2)垄断资本家参与政治生活,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1.原因 ‎(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2)交通通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 ‎2.表现 ‎(1)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 ‎(1)建立起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探究主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史料一] 在欧美近(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教你读史] 史料中“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思考] 史料一阐述了欧美近(现)代化历程的哪一主要特点?‎ ‎[提示] 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史料二]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1914年”“《美国创新史》”说明美国之所以出现福特“创新”,这与当时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述其影响。‎ ‎[提示] 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史料三]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向郊区扩散”说明汽车普及前后人口转移的变化。‎ ‎[思考]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提示] ‎ 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研成果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 ‎(2)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D.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解析:选A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呈现的特点是技术工人凭借经验发明创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强调的科学技术引导发明创造,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更强调科技对发明(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与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 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解析:选A 1876年(19世纪70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所呈现的仍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美国和德国则是引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A项正确。‎ ‎3.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及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这些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制 B.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经济干预 解析:选A 首先通过时间1890年判定此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然后结合“禁止”“限制”推理出对自由经济的维护,故A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托拉斯中,有316家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其中有78家大公司控制着各部门产量的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材料表明托拉斯(  )‎ A.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使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解析:选A 根据“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托拉斯中,有316家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其中有78家大公司控制着各部门产量的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托拉斯控制着美国大量的资本和生产,是垄断的一种,故A项正确。‎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解析:选D 从“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 “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可知世界联系的加强,反映出世界市场形成把工业文明的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 ‎6.1846年废除《谷物法》之后,英国坚定不移地奉行自由贸易。蒸汽动力引起了海运和陆运的革命,1869年苏伊士运河和1914年巴拿马运河相继开通,极大地推动了洲际贸易。据经济利益关系推论,1914年以前的世界贸易和国外投资主要是在(  )‎ 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B.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 C.世界各国之间 D.亚非拉国家之间 解析:选A 据经济利益关系推论,世界市场形成前后,商品和资本最主要的流通地应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因其经济发展规模和需求最大,故A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 考纲 ‎ 卷别  ‎ 工业革命 全国卷Ⅰ ‎2015·三次科技革命与生产力 全国卷Ⅱ ‎2016·工业革命与环境污染;2015·第二次工业革命;2014·第一次工业革命 全国卷Ⅲ ‎2016·工业革命与铁路建设 全国卷 ‎2012·工业革命与信号灯 ‎[考情分析]‎ 工业革命在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属于高频考点,但主要集中于Ⅱ卷。选择题多以社会生活变化入手,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或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我国推行“科技创新”的今天,本讲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所以是高考备考的重点。‎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4·全国卷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选A 本题迁移考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领域的影响。从题干中“纺车”与“‎ 手织机”多半闲置和19世纪初可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 工业革命是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高频考点,高考对这一主干知识,不断变换角度、反复考查。如工业革命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对生产关系的影响等。‎ ‎(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2.(2016·全国卷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历史理解”。根据“铁路有多种轨距”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存在不便,这必然会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成熟,故A项正确。‎ ‎3.(2015·全国卷Ⅱ)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从表中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这种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所占比例在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学科的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灵活度大大提高。如从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铁路多种轨距的问题角度来解释制约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从整体上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社会热点隐性考 ‎4.(2016·全国卷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选A 19世纪上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城市工厂产生大量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口寿命,导致其死亡率上升,故A项正确。‎ 近代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以史为鉴,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对诸多现象的历史反思是高考的重要切入点所在。‎ ‎[热点演练]‎ ‎1.下表为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口与财富统计,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贵族 中间阶层 下层 ‎ 人口 财富 人口 财富 人口 财富 ‎1688年 ‎1.2%‎ ‎14.1%‎ ‎31.7%‎ ‎59%‎ ‎67.1%‎ ‎26.9%‎ ‎1803年 ‎1.4%‎ ‎15.7%‎ ‎31.6%‎ ‎59.4%‎ ‎67%‎ ‎24.9%‎ A.英国完全废除进出口的禁令 B.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C.自由主义发展成为垄断主义 D.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解析:选B 英国完全废除进出口的禁令反映出贸易保护向自由贸易发展,应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从图表可知贵族与中间阶层的财富总量上升,只有下层民众财富下降,反映出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故B项正确;自由主义发展为垄断主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贫富差距拉大是图表的直接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2.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解散。东印度公司的解散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英国开始丧失竞争优势 C.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 D.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盛行 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英国丧失竞争优势与东印度公司解散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说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为时尚早,故C项错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争取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政府的束缚,故D项正确。‎ ‎3.据某史料记载:1911年8月,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通过远洋货轮运到巴黎销售。然后,他又把赚到的钱投资到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地,结果获利丰厚。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 A.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B.交通工具取得巨大进步 C.科技和市场的拓展 D.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推动 解析:选C 材料“通过远洋货轮运到巴黎销售”反映的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材料“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反映的是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和无线电技术均体现了科技的作用,而把英国产品运到巴黎销售,并到中国和日本投资,则体现了市场拓展,故C项正确。‎ ‎4.(2016·洛阳三模)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广大英国普通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切实的权利,但革命为之确立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则为每一个社会下层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了。据此可知,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 B.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 C.法律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确立,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使每个公民间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在此基础上工业革命爆发,故A项正确。‎ ‎5.下表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注: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 倍左右)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 年份 ‎ ‎1870年 ‎ ‎1890年 ‎ ‎1910年 ‎ 商品输出(单位:万金镑) ‎ ‎199.6 ‎ ‎263.5 ‎ ‎430.4 ‎ 资本输出(单位:万金镑) ‎ ‎51.2 ‎ ‎101.3 ‎ ‎207.1‎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解析:选C 题干中提到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两种方式,故C项正确。‎ 非选择题增分研究 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 第41题典例精选(2015·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卷评析]‎ ‎[样卷一]‎ 阅卷 评点 ‎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要么罗列堆砌史实,要么空谈理论,逻辑性差,缺乏史实与观点的紧密结合。‎ 增分 指导 ‎  题目设定为讨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即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对应到新课标历史大纲之中,与之最为接近的为工业革命板块。既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工业革命板块相关的史实,还对考生提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清楚生产力的几种要素,生产力要素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劳动者、劳动对象等概念。‎ ‎[满分示例]‎ 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现代工业崛起。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各要素,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样卷二]‎ 阅卷评点 ‎  考生能够从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生产管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说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科技与生产工具进步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史实和观点的紧密结合。‎ 增 分 指 导 ‎  解答该题要紧扣题目,从“乘法效应”的阐述来看,论证的重点应该放在科技如何进步,科技进步如何推动生产工具和生产管理的改进上。将史实与理论结合,体现史论结合意识。‎ ‎[满分示例]‎ 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够放大生产管理、劳动工具等要素。‎ 论证: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和蒸汽机的诞生对生产力的进步产生了巨大作用,但如果没有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作为支撑,没有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的积累,这一切都无法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又引发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交通领域的革命,化学工业兴起,迅速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因技术改造而大发展,这一切变化都是在电磁学理论、化学理论重大突破基础上产生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营者革命……根本上还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科学技术突破的结果。综上所述,科学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它放大了劳动工具等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极大的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命题探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命题,即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 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 欧美的工业革命  ‎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清远调研)18世纪,英国等欧洲列强已经在海外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商业利益。英国城市中的市民都分沾了国家发展的利益,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于是……第一波工业化生产出现。据材料,这一生产方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广阔的海外市场     B.市民生活需求 C.原手工作坊的技术积累 D.优越的政治制度 解析:选B 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这些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开始出现机器化生产。根据“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于是……第一波工业化生产出现”可知,市民生活需求是其直接原因。‎ ‎2.(2017·合肥质检)《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 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解析:选B 材料说明,工人们从“家里”集中到工厂中,劳动状态从“自由自在”变成“没有生命不知疲倦”,事实上反映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故B项正确。‎ ‎3.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的运输量出现史无前例的盛况,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缓解货物拥塞的情况。这种情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大力保护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 B.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C.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 D.工业革命迅速扩展使各地产量大增 解析:选D 工业革命之后对于原材料、商品的运输需求迅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交通建设落后于运输增长需求,从而导致货物运输受阻的情况出现,故D项正确。‎ ‎4.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最后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也一度出现了节育。这反映了(  )‎ A.大机器时代工人的生育观念得以修正 B.工人主观上更愿意少生孩子尽快脱贫 C.智能型职员群体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军 D.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解析:选D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内竞争加剧,英国社会自上而下都害怕因为生育而失去已有的职位或工作岗位,故D项正确。‎ ‎5.(2017·东北三省四市联考)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1851年,英国在业女性283万余人,30年后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解析:选A 从“1839年”‎ ‎,可知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劳动强度降低,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从事工业劳动,社会角色转变,这是材料中女工比例不断上升的根源,故A项正确。‎ ‎6.(2016·湖北八校联考)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材料表明(  )‎ A.预测到帝国主义阶段东西方的差距 B.所有落后国家早晚要走发达国家道路 C.不发达工业国家以及非工业国家也将被迫卷入到普遍的竞争的斗争之中 D.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也会内部产生类似于工业发达国家那种内在的矛盾 解析:选B 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即所有落后国家早晚要走发达国家道路,故B项正确。‎ ‎7.“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解析:选D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社会结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材料中涉及“穷困潦倒没有贵族身份的人,成为了权势顶峰”体现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故D项正确。‎ ‎8.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 B.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解析:选D 注意示意图的出发点是英国,反映了英国在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即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成为世界工厂,产品运销世界各地,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D项正确。‎ ‎9.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工业生产发展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a时期美德工业优势越来越大 B.b时期的发展得益于国际局势的稳定 C.a、b两时段的发展都得益于科技进步 D.该图体现了全球各地联系越来越强 解析:选C a时期英国工业优势明显,故A项错误;b时期的发展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B 项错误;a时段的发展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b时期的发展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项正确;全球联系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10.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所指的“它”最相关的是(  )‎ A.早期殖民扩张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选D “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反映的是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11.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解析:选D 这一时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政府颁布法律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 ‎12.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工业革命与科技的进步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解析:选D 注意题干的时间是1901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与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和蒸汽时代无关,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鄂尔多斯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5年秋天,马铃薯晚疫病首次渡过大西洋,袭击了爱尔兰,致使当年农民一无所获。马铃薯在1846年再度绝收,而饥荒持续着。对抗饥饿的办法显然是从国外进口谷物,以缓解爱尔兰的困境。问题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这些进口物品必须被课以沉重的进口税。当时所谓的《谷物法》,便是一场长期论辩的核心。贵族阶层的地主希望保留这些限制谷物进口的法案,而由工业家所领导的反对联盟,则要求废除它们。随着爱尔兰的饥荒造成重大危机,最终马铃薯决定了这场论辩的胜负。经过1846年5月的一场表决,《谷物法》被废除了。‎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维多利亚王朝早期,当时人们广泛认为中产阶级正在取得胜利。人们说1846年废除《谷物法》削弱了土地贵族政治经济的支柱。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在1850年说:“唯一残留下来的贵族属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英国贵族的丧钟真得敲响了么?从长远来看,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在贵族得以延长其统治和以自己的世界观教育其继承者以前,丧钟尚未敲响。权力是和平过渡的,其回报是上流集团的新成员们在时间上给以宽限,并接受贵族的许多价值观念。双方的敌对情绪开始淡化。1846年以后,地主们的利益不再那么明显地与工业或者资本相对立。大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多地来自铁路、运河、矿山和在城市的财产。英国历史上乐于将新财富并入原有财富的模式,在18世纪晚期被地域上和宗教上孤立的工业财富的爆炸性增长破坏了,这时又完全恢复起来。实业家的孩子允许成为上层阶级一份子的代价是放弃相对孤立的一个世纪里形成的、面向生产的文化。‎ ‎——摘编自马丁·维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废除《谷物法》的社会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除《谷物法》的历史作用及废除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智慧。(13分)‎ 解析:第(1)问,爱尔兰发生严重马铃薯晚疫病,并造成灾荒,废除《谷物法》是为了缓解爱尔兰的困境,再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来分析。第(2)问,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其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需要妥协,反映了其智慧。‎ 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爱尔兰发生严重马铃薯晚疫病,并造成灾荒;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更多民主权利;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与传播。‎ ‎(2)作用:经济上,有利于缓解饥荒,推动英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土地贵族转变经营方式,投资于近代产业。‎ 政治上,缓解了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利于代议制民主的完善和发展;壮大了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力量。‎ 思想上,冲击了重商(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推动工业资产阶级接受贵族的价值观念(或者贵族的价值观念资产阶级化)。‎ 智慧: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需要妥协。‎ ‎14.(2017·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对比表(1890~1910)‎ 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 年份 国别 ‎ ‎1890年 ‎1910年 英国 ‎145‎ ‎171‎ 德国 ‎71‎ ‎112‎ 法国 ‎36‎ ‎47.9‎ 奥匈帝国 ‎19.7‎ ‎29‎ 俄国 ‎10.9‎ ‎30‎ 意大利 ‎4.5‎ ‎5‎ 上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其中两个有关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论证。(12分)‎ 解析:首先,根据表格提取两则有效信息。1910年与1890年相比,表中所有国家数值都有增长,故可以得出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德国增幅最大,而意大利增幅最小,其他国家的增幅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又可以得出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发展存在不平衡。其次,要对两则信息分别加以说明。如:能源消耗多少意味着工业水平的发展程度高低不同,而表中欧洲主要国家能耗都有增长,说明各国工业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答案:信息一: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都得到了发展。‎ 说明:近代工业发展以煤为主要能源,能源消耗量的增长意味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表格中所列欧洲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量都得到了增长,也就说明各国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信息二: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 说明:近代工业发展以煤为主要能源,能源消耗量的多少意味着工业化程度的不同;表格中所列欧洲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量极不平衡,也就说明工业化的发展程度不平衡。‎ ‎(注:此材料信息丰富,若答德国工业化发展最迅速、意大利工业化程度最低等,或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一条主线: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大阶段: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与工业革命时期;三大重点: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四个标志: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1)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2)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区别 类别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垄断组织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针对训练]‎ ‎1.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制度。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解析:选D 福利制度属于社会生活领域的改革,与政治、法制等关系不大,尤其是题目设问为“决定性因素”,故A、B、C三项错误;实行福利改革是由当时经济结构即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结构决定的,故D项正确。‎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途径、特点及影响 ‎1.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特点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针对训练]‎ ‎2.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化”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解析:选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与掠夺”反映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全球化”体现出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故D项正确。‎ 一、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 [针对训练]‎ ‎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推动这一“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金融中心的转移 D.中国市场的扩大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手段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与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此时英国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未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中国市场的扩大,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手段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项目 中国 西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国内环境 政府 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封建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征收重税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自由主义 市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 技术 ‎(落后)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 教育发达,技术先进 资金 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资金匮乏 拥有雄厚的资金保障,金融业发达 ‎ [针对训练]‎ ‎2.清末,国史馆对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对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总理衙门政治地位低下 B.清政府拒绝外来文明 C.近代中国变革阻力重重 D.国史馆官员观念保守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清末总理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政治地位低下是不符合史实的,故A项错误;清政府拒绝外来文明与总理衙门的设置是矛盾的,故B项错误;由“而对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政治机构的改革阻力重重,故C项正确;国史馆官员观念保守不符合“本质”这一说法,故D项错误。‎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在欧洲胡椒价格非常高,并没有体现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A项错误;由于胡椒在欧洲获利丰厚,导致欧亚之间的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被阻断指的是商业危机,所以C项从属于B项;经济全球化当时还没有出现,故D项错误。‎ ‎2.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 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 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 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 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 解析:选B 从材料“运往美洲”可知,与“欧洲劳动力短缺”无关,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了殖民掠夺,也正是“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先天优势”,故C项错误;美洲缺乏劳动力,因此“从非洲运往美洲”,是促进了洲际平衡,故D项错误。‎ ‎3.(2016·衡阳联考)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解析:选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4.(2016·江南十校联考)1637年,菲律宾检察总长孟法尔坤向西班牙国王报告说:“美洲白银运往菲律宾后,由那里转入我们宗教及王室的敌人(回教徒及其他异教徒)之手,而最后则流到中国去。”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对中国抱有敌视态度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经济发展使拜金主义盛行 D.中国与早期全球化存在联系 解析:选D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各地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欧洲人购买中国奢侈品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正体现了早期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 ‎5.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英格兰领主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主动采纳货币地租。15世纪以后的领主采纳货币地租则主要是为了规避价格风波的风险。”这表明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破坏了农村经济 B.手工工场需要大量货币 C.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渗透 解析:选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领主采纳劳役地租不利于保护固有经济利益,从而寻求采纳货币地租,故D项正确。‎ ‎6.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 B.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 C.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 D.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这种“混合”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这些国家遭到早期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这些殖民掠夺出现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是西欧为了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下列史实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的是(  )‎ ‎①开拓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 ②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 ③黑奴贸易聚敛大量财富 ④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所谓原始积累,是指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资本积累,显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做法,因此排除有④的选择项,A项符合题意。‎ ‎8.1834年英国一反过去“家内救济”方式颁布《济贫法修正案》,下面是该法案颁布后英国济贫院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父母来探望,这里的父母也好似不晓得亲情一样……”该修正案主要表明(  )‎ A.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 B.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 C.是工人不断抗争的结果 D.救济思想转变为救济、就业与经济发展兼顾 解析:选D 根据材料“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说明并没有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济贫法修正案》是适应工业革命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需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说明救济与就业结合,故D项正确。‎ ‎9.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影响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人口流动频繁 D.工厂机械化冲击 解析:选D 圈地运动发生在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匠人员下降与城市化无关,故B项错误;人口流动频繁与工匠人员下降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机械化对工人技能要求下降,故D项正确。‎ ‎10.下列有关《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B.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展更迅速 C.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为保守经济政策而衰落 D.b代表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解析:选A c代表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是主角,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故A项正确;d代表德国,但19世纪60年代德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a代表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故C项错误;b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为保守经济政策而衰落,故D项错误。‎ ‎11.(2017·资阳模拟)‎ 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 A.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 B.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 C.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 解析:选B “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科技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提及。‎ ‎12.(2016·岳阳质检)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表: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 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 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是美国,故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交通方式的进步为欧洲向外移民提供了条件,故②③正确;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的,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6年,亨利·福特将他的第一部汽车开上底特律大街。‎ ‎1908年,推出T型车,在1908到1927年间生产了1 500多万辆T型车。‎ ‎1913年,创立汽车装配流水线。在海兰园设立第一条总装线,几乎使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最终使每工作日每隔10秒钟就有一台T型车驶下生产线。‎ ‎1914年,宣布公司八小时工作制的最低日工资为5美元,是当时工资水平的两倍以上。‎ ‎1922年,收购林肯品牌。‎ ‎1925年,日本公司成立。‎ ‎1932年,成为历史上第一家成功铸造出整体V8发动机缸体的公司。‎ ‎1948年,生产第一部F系列皮卡,这在汽车史上是最成功的汽车系列。‎ ‎1954年,推出Thunderbird车型。这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小型运动车。‎ ‎1956年,福特第一批普通股票出售。‎ ‎1959年,汽车信贷公司成立。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汽车金融公司。‎ ‎1967年,欧洲公司建立。‎ ‎1989年,收购捷豹汽车。投入重金振兴这一英国名贵轿车品牌。‎ ‎1994年,中国业务部成立。‎ ‎1996年,成为首家全部生产厂取得ISO 14001世界环境标准认证的汽车公司。‎ ‎2000年,从宝马汽车集团正式购得路虎公司的所有权。‎ ‎——摘自巴克《福特帝国》‎ ‎(1)根据材料,概括福特公司发展的特点。(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特公司发展的历史机遇。(8分)‎ ‎(3)简要谈谈你对福特公司发展历程的认识。(7分)‎ 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从技术创新、全球扩张、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开辟融资渠道等多个方面分析特点。第(2)问,抓住材料中“1896年”“1908年”“1948年”“2000年”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分析其历史发展轨道。第(3)问,结合第(1)问中福特公司发展特点,再结合企业的创新等方面去进行总结。‎ 答案:(1)特点:最早发明和制造汽车,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向全球扩张汽车业务,实现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不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相关业务,收购或参股同类企业;发行股票并建立金融机构,开辟融资投资渠道。‎ ‎(2)机遇: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福特汽车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福特汽车积极向全球扩张业务。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改进技术,进行收购兼并,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 ‎(3)认识:适时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满足社会需求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重视革新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管理、提高效益;重视建设融资投资渠道,确保资金安全。(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认为国际政治演变模式是循环的,周期约为100~200年。如下图:‎ 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进行探讨。(12分)(要求:可对整个周期,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周期进行探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选择其中一个周期进行探讨。如选择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一定合理性,可以以英国崛起到衰落为例加以说明;或反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可以从四个国家中除美国以外均非脱颖于全球性战争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示例一: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一定合理性。‎ 探讨:近代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五个周期。以英国为例,16到18世纪,英国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取得了大量海外殖民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独立,以及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英国在世界的权威逐步受到挑战,但是并未完全出现权力的分散,随着工业革命开始,英国又再次开启辉煌时代,直至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才逐步丧失。所以,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示例二:反对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 探讨:近代以来,四个国家中除美国以外均非脱颖于全球性战争,葡萄牙与荷兰几乎没有经过大的战争就成为了当时的世界大国;英国只是在欧洲对西班牙、荷兰与法国进行了几场区域性的战争就轻而易举地夺得了世界大国地位;而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强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最大受益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因此,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存在不合理性。‎ ‎(评分说明:“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须给出自己的观点,探究与分析该观点时应该结合周期理论中几个阶段之间的联系;要有史有论,逻辑关系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