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题型1加试第26题——史学方法类选择题课件(21张)
题型 1 加试第 26 题 —— 史学方法类选择题 板块四 突破 主要失分题型 [ 四年考情统计 ] 年份 第 26 题 2018·4 借助多种研究路径研究曹操形象 2017·4 史研方法与百家争鸣 2017·11 光绪被囚瀛台的诸种说法 2016·4 海昏侯墓 2016·10 心学 2015·10 烽火戏诸侯 [ 规律总结 ] 从 2015 年 10 月至 2018 年 4 月六次选考试题来看,加试部分的第 26 题每年的题型特点是较为固定的,那就是以考查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和史学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这种题型在全国卷和其他地方自主命题中也时常出现。综合分析第 26 题的命题思路,大体有如下特点: (1) 从考查的能力方向上看,主要考查: ① 对 “ 史料 ” 相关的史学常识的考查,如史料的分类;对 “ 史料 ” 价值的判断;对 “ 史料 ” 的运用与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的考查。 ② 对 “ 唯物史观 ” 的基本原理的考查,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等。 (2) 从命题的内容上看,往往涉及历史文化常识、重大考古发现、史学前沿理论成果、学术争鸣的流行观点等。考查点最终落脚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力。 (3) 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干多采用文字史料、图片史料以及多学科的情境知识叙述等形式。选项多是理解性、方法性、观点性的历史结论与方法规律。 (4) 从难度上看,这类题目难度相对较大,思维层次较高,是比较容易失分的题目。 真题示例 例 1 ( 加试题 ) (2018·4 月浙江选考, 26)2009 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 “ 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 “ 变脸 ” 。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 “ 封邑 ” 。这 说明 A.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解析 本题为史料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综合认知。从材料中的意思可知,曹操历史形象在戏台上属于白脸,但经过研究发现,许多事情都和戏曲传说是不一样的,可知 C 选项比较契合题意 。 A 选项中的考古进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B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并且材料中所给出的结论都是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所得 。 D 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答案 解析 例 2 ( 加试题 ) (2017·11 月浙江选考, 26)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 说明 A. 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 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以各种方式存在 C. 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 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 佐 √ 答案 解析 解析 历史事实的叙述要符合客观事实,并不能依靠想象,排除 A 项 。 历史学 的追求不单是历史的观点与总结,要得出结论必须结合相关的所有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信息,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独立的,所以要结合各种细节详细考证,故排除 C 项 。 历史 研究包括文献资料、档案记录和口述历史,但是口述历史较少,并非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有口述历史佐证,故排除 D 项。 例 3 ( 加试题 ) (2017·4 月浙江选考, 26)20 世纪 60 年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 说明 A.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 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 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 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 答案 解析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学者围绕《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作进行激烈的争论,而这一争论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这说明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故选 C 项。 方法指导 1. 注意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储备 (1) 注意储备基本的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二是确定研究类型,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 储备研究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历史学科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3)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② 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 。 ③ 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 a.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 英雄史观; b. 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 c. 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2. 解题注意如下几点原则 (1) 注意题干与选项的关联。不相关的选项无疑是错误选项。 (2) 注意选项表述的观点正误。观点表述不正确、不准确、不严谨的选项多是错误选项。 (3) 采取排除法。在正确选项不好确定的时候,往往采取排除法非常有效。 1. 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 是 A. 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 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 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 对点训练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 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 “ 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 ” ,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 C 项正确。 1 2 3 4 5 2. 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 “ 暴政 ” 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 “ 文明 ” 的象征。这反映 出 A.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 C. 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 D.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 √ 解析 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 A 项错误 ; 当时 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 B 项正确 ; 两种 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 C 项错误 ; 两种 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3. 关于 “ 1840 年中英战争 ” 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 “ 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 而英国人则认为 “ 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 ” 由材料 可知 A.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 鸦片战争的性质已有定论,故 A 项错误 ; 中国人 和英国人从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进行解释,故 B 项正确 ; 历史 结论具有客观性,故 C 项错误 ; 历史 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故 D 项错误。 1 2 3 4 5 解析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 ( 或作用 ) 定位,即 “ 是什么 ” 的问题,前半句就是历史叙述,后半句属于历史解释,故 C 项正确。 4.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构成这段文字的 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B.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5. 下表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 是 摘编自 2001 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 (2007 年第三版 ) 1937 年 7 月 7 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 …… 同年 8 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两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时期。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 12 月占领南京 ( 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 ) 。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 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 2 3 4 5 A.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 C. 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 D. 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 解析 2001 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必修一 (2007 年第三版 ) 都是属于国家层面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但中日两国对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论完全不同,说明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 ; 合 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