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作业

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98.[鸦片战争的爆发]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这一评述意在(  )‎ A.说明鸦片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线 B.指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理 C.强调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是战争爆发的根源 D.揭示战争爆发源自中西方的体制概念的冲突 答案 D 解析 材料“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映了中西方的体制观念的差异和矛盾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鸦片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线,而是强调中外体制观念的矛盾,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落后的信息,只是强调中西方的体制观念的差异,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问题,故C错误。‎ ‎99.[鸦片战争时的民众态度]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这说明(  )‎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 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 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 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之上 答案 C 解析 民众卖东西给英军,是出于获利,并非援助,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的态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因此得出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排除B项;英军是外敌、外族,清政府是国家政府,清军是中国军队,从材料可知,民众在清军与英军作战时,不把自己当作清朝一方,而是置身事外,这说明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不关心态度,但没有体现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排除D项。‎ ‎100.[《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 A.与清朝关系友好 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侵犯了中国领土 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答案 B 解析 《南京条约》是中英鸦片战争中方屈膝投降而非双方友好的产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可知,这是英国殖民者在赤裸裸地培植代理人和粗暴的干涉中国内政,故B项正确;材料条款中并没有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条约规定可知,英国殖民者干涉的不仅仅是司法主权,更多的还是中国内政,故D项错误。‎ ‎10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外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这反映了当时(  )‎ 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 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 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诸国”,可以得出传统华夷观念影响清政府外交行为,故答案选C项。A项不符合本题主旨,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冲突,排除。‎ ‎102.[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日本对清朝采取军事行动是不理智的行为,不能调动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清朝国力远胜于日本,未提及是洋务运动之功,故C项错误;《申报》轻视日本国力,体现了社会舆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D项正确。‎ ‎103.[《马关条约》]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该条约的签订(  )‎ A.客观上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商品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沙市……重庆府……苏州府……杭州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指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故D项正确。‎ ‎104.[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  )‎ 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A项;B项错误,虽然这些省份宣布独立,但是并不主张民主共和;C项不选,此后的帝制复辟主要是受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革命党人没有丧失革命的主导权。‎ ‎105.[辛亥革命的意义]1912年孙中山曾说:“满洲专制政府倒矣,以中国史例征之,大可以本族专制政府代之;而乃不一然,帝王思想不谋而绝迹于天下,意见虽偶有参差,而无不同向于共和。”这说明(  )‎ A.民族主义是清朝灭亡的根源 B.狭隘的民族情绪影响巨大 C.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纲领 D.民主共和成为了社会潮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而乃不一然,帝王思想不谋而绝迹于天下,意见虽偶有参差,而无不同向于共和”等信息可知,民主共和成为了社会潮流,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朝灭亡的根源,‎ A错误;据材料“满洲专制政府倒矣,以中国史例征之,大可以本族专制政府代之;而乃不一然……而无不同向于共和”等信息可知,狭隘的民族情绪说法错误,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民主义,C错误。‎ ‎10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该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封建制度的终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D项错误。‎ ‎107.[五四运动]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答案 C 解析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五四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区别,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特点,排除B;结合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政治革命运动,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相结合,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所以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轨迹,C正确;结合材料看出,五四运动改变了胡适的思想初衷,D错误。‎ ‎108.[中共一大的召开]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 D 解析 由“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嘉兴南湖”可知应为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D项。‎ ‎109.[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答案 A 解析 中共一大提出了最高革命纲领,但与中国革命实际并不相符,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中共二大提出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符的纲领,故A项正确;这种飞跃主要是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并非单纯的理论认识,故B项错误;此时共产党尚未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成熟,故D项错误。‎ ‎110.[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对策的变化是依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单独依靠哪一个政党都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共产党决定联合国民党组建革命统一战线来共同应对,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一方面,不属于主要原因,可以排除。‎ ‎111.[国民革命]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  )‎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答案 B 解析 工农运动是大革命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不了重大成果,故C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失败的,故D项错误。‎ ‎112.[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1930年10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时(  )‎ A.中共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 B.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C.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D.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 答案 B ‎113.[建设苏区的意义]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运到广东交易。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这一举措(  )‎ A.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 C.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32年”“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极大缓解了苏区经济困难,故答案选C项。A、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4.[红军长征的原因]热播电视剧《东方》中,面对新中国的成立,阎锡山劝慰蒋介石说:“我们不急,急的是他毛泽东。不就是建个什么国嘛,不要太在意了。1931年他们也成立了苏维埃,几年后,都在湘江里淹死了。”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  )‎ A.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严重损失 B.秋收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地区进军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地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 答案 D 解析 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 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西渡湘江,中央红军兵力损失过半。A、B两项发生在1931年前;C项发生在东北地区,且与毛泽东无关。故选D。‎ ‎115.[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历史背景是(  )‎ A.抗日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B.日军策划攻击重庆 C.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 D.正面战场策划战略反攻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接受改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故A正确。‎ ‎116.[中共抗战主张]陈云在1938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描述道:“抗大在武汉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 B.中共抗战主张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C.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 D.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取得成效 答案 B 解析 到1949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排除A;由材料“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说明中共抗战主张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故选B;材料无法反映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排除C;为团结地主阶级抗日,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排除D。‎ ‎117.[全民族抗战的形成]《大刀进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党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可以得出,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C符合题意;A是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内外政策,早于卢沟桥事变;B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D说法与史实不符。‎ ‎118.[国共不同的抗战路线]下表是对1944年抗日战争中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正面战场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国民党损失兵力约五六十万人,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使6 000万人民沦于日寇铁蹄之下 敌后战场 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共作战两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获日伪军3万余人 A.不同的立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 B.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 C.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了战争策略 D.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抗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正面战场”是战败,而敌后战场反攻并取得胜利,究其原因是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B正确;据材料看不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A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到日本调整了战争策略,且与材料无关,C错误;国民党没有放弃正面战场抗战,D错误。‎ ‎119.[解放战争的爆发]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去上海见周恩来。次日坐夜车回南京,下车翻开报纸,发现“国军已拿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坚持独裁专政 B.国民党拒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C.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发动内战 D.国民党不承认解放区政权 答案 C ‎120.[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1948年7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封电文的部分内容“徐向前、周士第诸同志及华北和晋绥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们:……晋中战役,在向前、士第两同志直接指挥之下,由于全军奋战……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是指(  )‎ A.有利于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B.为战略决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D.为准备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 答案 B 解析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48‎ 年是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反攻阶段,从“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可知材料所述战役为战略反攻后的战略决战提供了有力支持,故B项正确;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三大主力决战胜利之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