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芮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芮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西省芮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李雅娟)‎ ‎2017.9‎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 A. 儒、法、道、墨 B. 墨、儒、道、法 C. 法、儒、墨、道 D. 法、墨、儒、道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主张变法强国,属于法家思想;“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出自《孟子》,属于儒家思想;“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属于墨子思想;“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出自《道德经》,反映了道家老子的思想,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紧扣材料文言文信息,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法、儒、墨、道等各家的思想主张,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同时,他主张制约君权,故A 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不是儒法合流,是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经走向结合,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学生可以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正确理解,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 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 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 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 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东汉光武帝更换太子称引儒经之说为据,用儒经权威证明诏书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分析出此时儒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应该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B项是宋元时期;C项中的选官与材料无关。‎ ‎4. 学者阎步克说:“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 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儒家这一思想 A. 与宗法观念相通 B. 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 C. 受佛道思想影响 D. 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 ‎【答案】A ‎【解析】“尊尊”“亲亲”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关系,目的维护等级森严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是等级森严,二者有相通之意,故A正确;忠义仁孝都属于儒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家思想和佛道思想,排除B、C;价值观的多元化应该有各种思想,各种价值观,材料中只说了儒家思想,并不能体现价值的多元化,故D错误。‎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明白尊尊、亲亲、忠义仁孝都属于儒家思想即可。‎ ‎5. 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梁启超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 A. 道家学派 B. 道教 C. 理学 D. 佛教禅宗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形成 ‎6. 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A. 重在经世致用 B. 蔑视君主权威 C. 追求普遍真理 D. 实质虚伪教条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象,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说明程朱理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反映程朱理学是虚伪教条,排除D项。‎ ‎7.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两则名句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强调的是国家至上,和选项C的意思是吻合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涉及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强调格物才能致知,不涉及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强调“义”的重要,和材料中的两则名句名句的精神内涵无关,和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等人的思想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8. 下图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演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传统科技的兴衰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不断强化,不应走低,排除B;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逐渐增高的,排除C;我国传统科技的最高峰是宋元时期,之后是逐渐走低,排除D;儒学创始于春秋,图片中秦汉和宋明时期曾出现两次高峰,对应的是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故选A。‎ 点睛:本题以曲线的形式反映某一领域的发展走向。判断时,既要熟悉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趋势,又要参照的各自发展的重要节点。‎ ‎9.‎ ‎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乃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 A. 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 C. 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 D.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甄认为“帝王皆贼”,批判君主专制;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两人批判君主专制思想的产生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B项正确。题干强调两人主张反对君主专制,而题干没有体现社会治安恶化,排除A。题干强调两人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与民本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当时占据思想主流的依然是理学,而不是明清进步思潮,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首先正确理解“唐甄和王夫之的观点”,然后抓住题干要求“根本上”,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故选D。‎ ‎11.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李贽代表的是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文艺复兴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C符合题意。李贽思想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表达准确。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文艺复兴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说法正确。李贽主张个性自由,男女平等,人文主义批判当时宗教宣传的“禁欲”主张注重人性,D说法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12. 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当时,这些口号反映出 A. 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B. 希腊民主政治有一定局限性 C. 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 D. 希腊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无物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特点,即突出人的主观地位,故D项正确;古希腊各派哲人都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不限于智者学派,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问题,故B项错误;“美德即知识”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故C项错误。故选D。‎ ‎13. “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上的幸福。”“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A. 古希腊先哲 B. 人文主义者 C. 宗教改革家 D. 启蒙思想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信息说明提倡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A时间错误;C是宗教改革;D是主张理性主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 人文精神的含义:充分肯定人的意义、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其包含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即尊重人,强调人的尊严;二是理性,即对科学的思考和追求;三是超越性,即对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实质上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14.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 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B. 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 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 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从题干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没有在热那亚兴起的原因是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而不是经济实力弱,故A项错误;文艺复习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是对中世纪封建文明的延续,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能否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是谁掌握了城市的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是13—14世纪,此时工业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 ‎15.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为自由的斗争是从宗教问题上开始的。”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A. “因信称义”‎ B. “天赋人权”‎ C. “人非工具”‎ D. “政教合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为自由的斗争是从宗教问题上开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宗教改革运动,分析四个选项,A正确;B是启蒙运动;C是理性主义;D是中世纪的国家观和宗教观。故本题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6.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自由地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地追求真理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精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反对教会的神学思想控制和束缚。而宗教改革则在坚持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对教会进行抨击,因此二者反封建的方式不尽相同。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7. 16世纪晚期,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上述历史现象说明 A. 爱情故事是中西方表达思想自由的共同题材 B. 这一时期中英两国商品经济发达 C. 戏曲表演是中西方传播人文思想的首要方式 D. 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都出现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牡丹亭》……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哈姆雷特》……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文学作品反映人性的重要性,说明中西文明都出现对人性解放的追求,故D项正确;“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不能反映爱情故事,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英两国商品经济发达,故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戏曲表演是中西方传播人文思想的首要方式,故C项错误。故选D。‎ ‎18. 下列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中能够体现出其“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认识你自己”‎ C. “人生而自由,主权在民”‎ D.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答案】C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设问词“政治革命性质”,学生应该联系启蒙思想的相关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据此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 ‎19. 下列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B.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C.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D. 都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文艺复兴未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D项。‎ ‎20.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C ‎【解析】“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指的是人性的解放,即追求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反对外在束缚,由此可知,A、B、D三项依旧是外在的对“笼子”的撕裂,而真正要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指的是要约束统治者的权力,也就是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如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共和、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学说的提出,其目的均在于此,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发展之处,故选C。‎ ‎21. 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B. 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C. 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 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答案】A ‎【解析】B 项“彻底摧毁”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促进科学思想的形成,故 C 项错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没有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故 D 项错 误;四场运动都具有反封建性,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故 A 项正确。‎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注意题目要求: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因此选项应都符合题目中的四场运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每个选项是否是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即可。‎ ‎22. 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大汉文明的传承——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造纸术发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①正确;指南针传播到欧洲,有利于新航路开辟和海外殖民扩张,故②正确;火药传播到欧洲,帮助资产阶级摧毁了欧洲封建城堡,故③正确;印刷术不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必要前提,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故选A。‎ ‎23. 徐光启说“高远无穷之事,必积时累世,乃稍见其端倪……时差等术盖非一人一世之聪明所能揣测,必因千百年之积候,而后智者会通立法。若前无绪业,即守敬不能骤得之。”这里,他主要强调的是 A. 杰出科学家的贡献 B. 科学发展的继承性 C. 科技人才的创新性 D. 科研活动的艰苦卓绝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盖非一人一世之聪明所能揣测,必因千百年之积候,而后智者会通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学发展是建立在前代科技成果积累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杰出科学家的贡献,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科技人才的创新性,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科研活动的艰苦卓绝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24.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自由自在、打个粉碎”分析可知,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项正确。CD项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应排除。B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西游记》‎ ‎25.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 景,这位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杜甫的这句诗可看出是描述唐朝的一位草书书法家,A不对,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时间不符;CD不对,颜真卿与柳公权虽然是唐朝书法家,但擅长楷书。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唐朝书法艺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主要背景。‎ ‎【答案】(1)原因: 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 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③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二者没有本质差别。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3)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具体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主要背景: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衰落; ③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文化高压政策引起知识分子的不满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儒家思想的二重性、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等方面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本题依据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心即理……知行合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等方面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再据所学知识即可从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等方面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并说明理由。‎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回答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再结合材料三“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振兴工商业……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学以致用等方面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衰落、文化高压政策等方面分析该主张产生的主要背景。‎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约略地说,对于“帝王”事实上乃是附着在天下苍生身上的一大毒瘤这一道理,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后世的黄宗羲可谓“心有戚戚然”,有着基本相似的认识。但他们也都很无奈,因为这里明显存在着一个思想困局: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要真正地解决“君王之害”,还是西方思想界替孟子和黄宗羲们想出了好办法。把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关进一个精致的“笼子”。而一旦被关进这个“笼子”,即使他是一只“猛虎”,要危害天下也是难上加难。‎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材料二:18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崩溃和资本主义成分产生的时期,为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哲学里面逐渐形成那正在上升到统治地位的反宗教反封建的理性万能学说,而这理性万能的学说实以中国之哲学文化输入为其外在的必要条件。正如赖赫淮恩所说,中国思想在18世纪之影响,至可称“孔子为此世纪之守护尊者”。因耶稣会士介绍孔子的学说,引起欧洲一般知识界对于中国思想研究的兴趣。历史学家们以伏尔泰为首,也极力炫耀中国以为是一个理想至治之世,道德、宗教与行政全超然不群。中国为哲人政治,授予官职时,常召集多数学者在公堂上公开讨论而选拔最有贤明的答案的委以要职。中国人为世界上最严守政治规则的国民。国王为最有力的主脑,由此主脑使国家的手足活动。中国谓为武断政治,不如以文治主义的理想称它。青年竞入大学而从事探讨他日出仕时所应熟悉的国法民情,所以中国大学乃有举世无双的荣誉。‎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对于帝王是“毒瘤”,孟子与黄宗羲有着基本相似的认识。并指出为什么说黄宗羲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2)真正解决“君王之害”的根本应是什么?在这方面西方思想界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好办法?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能想出这些好办法的原因。‎ ‎(3)材料二中西方思想家如此推崇被黄宗羲斥为“大害”的中国政治,其原因何在?‎ ‎【答案】(1)认识: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以“仁政”学说来约束君主对人民的残害; 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指出君主是天下大害,提出限制君权的种种理论和设想“看对病”:黄宗羲发展了古代民本思想,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上升到制度层面,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 ‎“开错药”:依靠道德限制皇权,而非从体制上根本解决。‎ ‎(2)根本:体制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由人民决定国家大事和领导人去留 好办法:改良,确立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制约平衡;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等。‎ 原因: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的政治实践;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解放思想,自然科学发展;东方儒家开明民本政治的启发;启蒙思想家的努力。‎ ‎(3)原因:受信息来源限制,对中国不够了解; 借中国开明政治理念抨击本国专制体制,倡导民主政治。‎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后世的黄宗羲可谓‘心有戚戚然’,有着基本相似的认识”并结合史实即可从“民贵君轻”、“仁政”、反对专制暴君、限制君权等方面说明对于帝王是“毒瘤”,孟子与黄宗羲有着基本相似的认识。据材料一“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早期民主启蒙色彩、依靠道德限制皇权等方面指出为什么说黄宗羲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2)本题据材料一“把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关进一个精致的‘笼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角度回答真正解决“君王之害”的根本应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等方面回答西方思想界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好办法。再结合材料二“为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哲学里面逐渐形成那正在上升到统治地位的反宗教反封建的理性万能学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经济、英国的政治实践、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自然科学发展、儒家的启发、启蒙思想家努力等方面说明西方能想出这些好办法的原因。‎ ‎(3)本题据材料二“以伏尔泰为首,也极力炫耀中国以为是一个理想至治之世,道德、宗教与行政全超然不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信息来源限制、抨击本国专制体制等方面说明西方思想家如此推崇被黄宗羲斥为“大害”的中国政治的原因何在。‎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二: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朱子语类》卷四 材料四: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钦佩……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观察者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国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1)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答案】(1)观点: ①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 ②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 ③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2)思想:知识即美德(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人的道德的重要性)‎ 因素: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阶层(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 ‎(3)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追求,到否定人性,否定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 影响:积极: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 ‎(4)现象: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了对知识和美德的崇拜(或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败坏 认识: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追求财富、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等方面概括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2)本题据材料二“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知识即美德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生产力、新兴阶层财富增长、文化教育的发展、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的共同的社会因素。‎ ‎(3)本题据材料三“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肯定人性到否定人性、否定财富、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等方面回答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气节品德、社会责任、中华民族性格、扼杀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等方面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本题据材料四“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了对知识和美德的崇拜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财富与道德的地位、人类社会文明等方面回答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