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 1.2019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上述涉及的“文明”不包括 A. 埃及文明 B. 中华文明 C. 印度文明 D. 爱琴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可知,这一区域包含埃及、印度、华夏文明,不包含爱琴文明, D正确,排除A、B、C。 2.关于人类最初文明叙述,正确的是 A. 仅限于亚非美大陆的若干区域 B. 彼此间联系较为密切 C. 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 D. 最初均以封建国家的形式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类最初四大文明多属于农耕文明,因此选项C正确;A错在“美洲”,排除;最初文明相对隔绝,排除B;最初文明多是奴隶制国家,排除D。 3.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阿拉伯人把阿拉伯数字传到欧洲 B. 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 C. 《马可·波罗行纪》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D. 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C选项是对《马可·波罗行纪》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正确;A、B、D均属于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排除。 4.“公元前43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人们发明出一套以图表意的记录系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形式,后来发展成楔形文字,同时他们制定了最早的法律条文,发明了车轮。”这些古代文明成就产生于 A. 尼罗河流域 B. 爱琴海区域 C. 印度河流域 D. 两河流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D正确;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A错误;爱琴海区域孕育的是古希腊文明,B错误;印度河流域孕育了印度文明,与材料不符,C错误。 5.诞生象形文字与金字塔两大文明成果的地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象形文字与金字塔两大文明成果均属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的文明,B正确;A是两河流域,A错误;C是中国的黄河和长江,C与材料不符;D是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D与材料不符。 6.宗教是人类重要文化遗产。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生的背景是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渴望得到“拯救” B. 它宣扬“众生平等”是为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C. 它的创始人是汉谟拉比 D. 它的主要传播地区是东亚、西亚和北非 【答案】B 【解析】 【详解】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针对当时“婆罗门教”宣传的等级制度,佛教宣扬“众生平等”,B正确;犹太人信仰的是犹太教,A与材料不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C错误;伊斯兰教主要传播地区是东亚,而西亚和北非主要是伊斯兰教,D错误。 7.如图是据哈蒙德《希腊史》统计的雅典人口数量分布图,书中认为雅典总人口约40万人,那么有权参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人口数量大约为 A. 20万人 B. 16万人 C. 4万人 D. 12万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无权参政,所以有权参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人口数量只相当于雅典总人口的10%,大约为4万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图表中统计的雅典奴隶人数;B选项是图表中统计的雅典妇女和外邦人数量;D选项错误,有权参与雅典民主政治的成年男性公民人数约为4万人,不是12万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A. 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 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C. 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D正确;亚历山大时期罗马帝国尚未建立,A错误;B说法违背史实;C不是材料主旨。 9.下面是一次初三历史知识竞赛题中对某个国家的描述。判断这个国家应该是( ) ①地跨欧亚非三洲 ②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③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古罗马帝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国家是地跨欧亚非的古罗马帝国,D正确;古埃及、古巴伦历史上就没有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国家,A、B错误;C与材料位置不符,C错误。 10.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都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封君与封臣、封建等级制、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教皇举行加冕礼、三分帝国等。据此判断,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 史前时期的人类 B. 西欧封建国家 C. 世界三大宗教 D. 亚洲文明古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拉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为稳固统治,皈依基督教,8世纪法拉克王国通过改革,确立封建等级制。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将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部分,故B符合题意;史前时期是指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A与材料不符;C与材料中的“三分帝国”不符,C错误;D与材料中的“克洛维”不符,D错误。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教皇举行加冕礼、三分帝国”,考查的是学生对一些零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学习“封建时代的欧洲”这一单元时的交流内容,其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 B. 封君与封臣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封建制度 C. 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D.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谚语 【答案】B 【解析】 【详解】“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即国王把土地赐给贵族,即“封臣”,但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形成了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题意。 12.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特征的是 ①封建庄园制度盛行 ②城市复兴 ③民主制度盛行 ④大学产生 ⑤基督教主主宰精神世界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民主制度盛行不属于中古时期西欧的社会特征,而是近代西欧的特征,故③错误,可排除ABC;而①②④⑤的表述都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3.“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里所说“城市”早期的基本居民主要指( ) A. 农奴和庄园领主 B. 雇佣工人和资本家 C. 王室和新贵族 D. 手工业者和商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欧早期的城市居民多是手工业者和商人,D正确;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就意味着有一定的自由,而农奴是对领主有人身依附关系的, A错误;城市早期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B说法错误;王室和新贵族不是基本居民,C错误。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早期的基本居民”,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城市”早期的基本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 14.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A. 人身自由权 B. 城市自治权 C. 特许经营权 D. 男女平等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伴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富庶城镇的市民阶层要求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即争取城市自治权,B项正确;人身自由权、特许经营权和男女平等权等,均与“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不符,ACD三项错误。 15.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14世纪以后“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材料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 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C. 公司的出现导致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D. 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股份公司的兴起,商业活动方式的改变,故A正确。材料与新航路后的“价格革命”无关,故B排除。公司的出现不是导致早期的殖民扩张的原因,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17. 恩格斯曾指出:“□□□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对上述材料第二个“□□□”所代表国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在其资助下开通东西方之间最短海上航线 B. 支持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 曾组建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贸易 D. 17世纪上半叶成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B 【解析】 “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说明是葡萄牙人,麦哲伦是葡萄牙人,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故B正确;A是哥伦布航行;C是英国行为;D是荷兰。 18. 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 A. 抨击罗马教廷 B. 推销“赎罪券” C. 反对宗教改革 D. 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左侧耶稣基督在地上为门徒洗脚的画面反映的是耶稣基督对门徒的仁慈,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右侧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则反映了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两图对比是为了显示耶稣的高尚和罗马教皇的炫耀与腐化,结合1521年已经开始宗教改革,故选A。B与题意无关,C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9.一位启蒙思想家说:“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并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在这里,他主张 A. 三权分立 B. 自由平等 C. 主权在民 D. 反对教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选C;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以《权利法案》为基础的一系列文献的颁布,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到18世纪,在英国确立了 A. 责任内阁制 B. 联邦制 C. 三权分立 D. 民主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1年建立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A项正确;英国没有实行联邦制,B项错误;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体制,而不是英国,C项错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民主共和制,D项错误。 21.麦迪逊说:“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除非把各州统统消灭,并将它们全部联合到一个巨大的社会里,否则就不能铲除这一祸根。”为“铲除这一祸根”,美国实行 A. 君主立宪制 B. 邦联制 C. 联邦制 D. 三权分立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指的是美国的邦联制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铲除这一祸根”,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选C,排除B;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制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D。 22.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789~1875年间,法国政体反复不断,君主派与民主派的斗争异常激烈,说明法国民主进程艰难曲折,故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时期并未出现分裂状态,排除;法国大革命中一度出现专制独裁现象不能反映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法国政体走向完善,排除D项。 2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俄国的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A. 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 B.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C. 直接冲击沙皇专制统治 D. 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扩大了俄国的国内市场”等信息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自由劳动力、扩大俄国国内市场,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强调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冲击作用,并且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定程度上促进俄国对外扩张,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与此相关的内容,D项错误。 24.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认为,内战后,美国形成了一种观念: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意在说明美国内战 A. 废除了奴隶制度 B. 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 C. 巩固了国家统一 D.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可知,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说明美国内战巩固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内战对废除奴隶制方面的内容,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内战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没有强调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美国内战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美国内战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D项错误。 25.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把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A. 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 B.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 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 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把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巴黎公社可知,巴黎公社实现了劳动者的解放,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A正确;巴黎公社建立的是工人阶级政府,而不是工农联合政府,B错误;巴黎公社并未解决人类的不平等,夸大了巴黎公社的作用,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巴黎公社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指导,D错误。故选A。 26.下列关于西方殖民者侵略拉丁美洲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班牙最早侵占的殖民地位于海地岛 ②葡萄牙在巴西建立总督制度进行殖民管理 ③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广泛建立种植园 ④英国打败西班牙取得除巴西以外的广大殖民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由西班牙和葡萄牙占领,西班牙占领了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西班牙于1496年在海地岛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①正确;葡萄牙独占巴西,在巴西建立总督制度,由国王派遣大臣到巴西代表国王管理当地事务,②正确;西方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广泛建立种植园,③正确;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1607年建立第一北美殖民地,④不符合英国殖民扩张史实,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2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亚洲 B. 亚洲地区经济结构变化 C.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亚洲地区原有封建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结构开始出现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民族解放运动,故选B;ACD均不是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排除。 2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 B. 彻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 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D. 直接导致了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答案】C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消除了矛盾”,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说法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排除;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走向胜利,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29.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华约的成立 C. 马歇尔计划的运行和经互会的成立 D.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苏联和波兰等过在波兰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最终形成,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不是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A项错误;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成立,而不是马歇尔计划的运行和经互会的成立,C项错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冷战背景下局部热战,不是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D项错误。 30.下图反映了1928~-1932年间苏联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A. 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 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 C. 农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 D. 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苏联工业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最大,说明了苏联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故B项正确;苏联在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实现工业化,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农业规模的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生活的状况,故D项排除。 【点睛】“1928~-1932年间”是时间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31.法国在二战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国家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 A. 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 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C. 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法、英、意都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这说明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得到认同,故答案为D项;欧洲一体化指的是二战后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领域的联合,排除A项;法、英、意只是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 【点睛】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方式,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增长势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32.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508万人增加到5105万人。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产业结构升级 B. 中产阶级出现 C. 大众教育普及 D. 科学技术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科技进步,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需求迅速增加,故选D项。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产阶级出现”为材料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大众教育普及是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点睛】题目设问出现“主要”“根本”等词语时,切记要对选项进行综合判断,区分主次。 33.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 A.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 激活了集体农庄 C. 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 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故A项排除;B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是关键信息。 34.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他国家 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1 2 A.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 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 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 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占7个,说明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A项正确;1965年西欧国家已经开始恢复,排除B;表格说明的是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席位分配并不是因为两极对峙,排除C;非洲显然不是主导联合国,排除D。故选A。 35.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80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个。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 A. 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 B.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C. 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 D. 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可知,不结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故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和基金,而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故选D。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故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排除B;欧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走向一体化,故C项中“启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它们的陆军、海军和联盟体系已不再统治全球。例如,1860年,西欧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72%……到1960年下降到25%。不言而喻,欧洲19世纪的全球霸权已经结束,而且永远地结束了。欧洲已不可能恢复它的殖民帝国,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以前的军事和政治优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归纳材料一的中心问题,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答案】问题:西欧国家逐渐走向衰落,丧失了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地位。(欧洲的霸权不复存在) 原因:西欧各国自身经济实力的下降;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带来的破坏性;美国和苏联的兴起;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两节对峙格局的影响;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使欧洲丧失了大量殖民地(其他言之成理也可,总分不超过) 【解析】 【详解】问题,根据材料“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不再统治全球”“欧洲19世纪的全球霸权已经结束”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二战后西欧国家的衰落,丧失了西欧国家原有统治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地位,即欧洲霸主地位不复存在。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冲击西欧国家,尤其二战后西欧国家沦为二流国家,西欧各国自身经济实力急速下降;根据材料“欧洲已不可能恢复它的殖民帝国”结合所学可知,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使欧洲丧失了大量殖民地;二战后美苏国家的兴起并形成的两极格局冲击了西欧国家霸主地位。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份 国别 名称 性质 会期 人数 特点、主题 1851 英国 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 综合 140天 630万 展出蒸汽机、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纺纱机、抽水机等产品,展馆“水晶宫”获得特别奖。 1855 法国 巴黎世界博览会 综合 150天 450万 法国第一届世博会 1876 美国 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 综合 159天 800万 美国立国百年;新风格住宅、电话、打字机、缝纫机 1878 法国 第三届巴黎世界博览会 综合 190天 1616万 展出汽车、白炽电灯、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等新产品 1889 法国 第四届巴黎世界博览会 综合 182天 2512万 纪念法国革命100周年 1893 美国 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 综合 183天 2700万 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00周年;亚洲国家韩国首次参展 1900 法国 第五届巴黎世界博览会 综合 210天 5000万 “世纪回眸”—展示十九世纪的科技成就 以上是1851—1900年间有关世界博览会的概况,从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①论题明确;②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二等①论题较明确;②能够结合论题,引用史实较为合理;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论题不明确;②偏离论题,为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世博会在资本主义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举办。 阐述: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举办,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场馆“水晶宫”获得特别奖。19世纪下半期,两次工业革命主要在欧美西方国家开展,英法美等国资本主义工业发达,这些国家成为世博会的举办地。法国于1855、1878、18891900年举办世博会,美国于18761893年举办世博会。 这一时期世博会主要展示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实力。 示例二:世博会展示了科技革命的新成果。 阐述: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51年第一届博览会就展出了蒸汽机、汽轮船、纺纱机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1878年和1889年的法国世博会上,展出了电话、电灯、汽车、留声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1900年的法国第五届巴黎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展示十九世纪的科技成就。 世博会注重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新成果,鼓励创新。 示例三:举办世博会是为了庆祝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纪念活动。 阐述:美国建国、法国大革命、哥伦布发现美洲都是人类历史或某一国家、地区的重大事件。1876年世博会是为了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1889年法国世博会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1893年世博会是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00周年。 庆祝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纪念活动也是世博会举办的目的之一。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材料主要体现了1851-1900年间有关世界博览会的概括,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世博会在资本主义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举办,结合所学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世博会展示了科技革命的新成果的角度,结合相关科技发明成果分析回答。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对比表 不平等的原因 平等观的理论 平等观的实现 卢梭 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 抽象的自然力与意志是个人的基础,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人生而平等 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最大幸福,即自由和平等两大目标。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 马克思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提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平等的社会理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国家生活的原则,而国家应该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不同之处:卢梭平等观强调权利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保障平等;马克思平等观强调社会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实现人类社会平等。 原因:18世纪法国,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性主义盛行。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解析】 【详解】不同之处,根据材料“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人生而平等”“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等信息可知,卢梭的平等观强调权利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保障平等;根据材料“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达到全人类的解放”等信息可得出马克思的平等观强调社会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实现人类社会平等。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法国代表人物,这时期政治方面,封建专制不断强化,封建专制和与人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方面资产阶级掀起解放人思想的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盛行;而马克思平等观逐渐形成主要在19世纪中期,这时期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工人被压迫和剥削、贫富分化严重等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