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类型:A 高一年级考试 历 史 试 题 2020.1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 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 3.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政治剧变 B.经济的发展 C.社会大变革 D.统治阶级的提倡 5.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 D.实行“藩汉分治” 6.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 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 7.白寿彝在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说:“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他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A.江南已得到开发,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密切 B.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的需要运输军粮 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8.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 9.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11.西方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某学说时认为:“它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 A.孔孟儒学 B.黄老之学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程朱理学 12.下表是西汉、唐代和北宋三个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的对照表。该表的信息说明 A.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南方的生产技术一直比北方先进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 13.《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4.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遺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宋代 A.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15.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该时期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16.“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帝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17.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 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8.《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表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19.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文化 B.《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C.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D.《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2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不断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22.《剑桥中国史》中,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形象地比作“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23.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 A.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B.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 D.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4.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5.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是该名录构成示意图。 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B.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中国与所有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密切配合 D.中国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6.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据此判断,人民解放军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27.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具有转折意义的探索。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8.《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29.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C.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30.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对两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两者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任务相同 B.两者的目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C.前者侧重于发展生产力,后者侧重于调整生产关系 D.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个小题,共55分。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1.(17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4分) 32.(18分)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 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 ① 1901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年 ②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某同学对上述年表进行解读 由该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年~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你将大事年表中省略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4分) (3)根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和该同学的解读,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10分) 33.(20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材料三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并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10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8分) 高一年级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0.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C C D A B D B D A D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C B B C A D B C D A D 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5分) 31.(17分) (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5分) (2)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分) (4)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分) 32.(18分) (1)内容补充:①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 ②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2分) (2)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4分。任答两组,需前后有直接因果关系) (3)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分) 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列强的阻挠破坏;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等。(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33.(20分) (1)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2)创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政权原则。(4分) 意义: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促进了各抗日阶层的团结;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战线;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举措: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开展三大改造;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分) 进展:全国农村基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开放沿海14个沿海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