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二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课题二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 时期 变化 特点 戊戌变法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沿海变化大,内陆变化小;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具有不平衡性 辛亥革 命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 领域 变化 服饰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 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风俗 习惯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联] 近代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政治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起了促进作用。 [注]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和旗袍均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拓] 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结合,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补] 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成唐胥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 “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水运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 (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辩] (1)近代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铁路。 (2)唐胥铁路是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3)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补]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运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辩] 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 (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2)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拓] 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影响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重难点一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读] 三幅图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表现的是一种礼仪的变迁,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变迁。 史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19世纪4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①。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中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②。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③。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20世纪初期,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④。 ——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说明开始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及建筑布局的变化 ② 反映出中西交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 ③ 反映出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 ④ 反映出在建筑中开始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提取史料信息从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角度归纳特点,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建筑等角度分析原因。 [提示] 特点:中西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 [系统认知]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 1.特点 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从过程看 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从动力看 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从程度看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2.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认识 (1)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三)归纳总结——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重难点二 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史料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对报纸的影响①。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②。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③。……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④。《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⑤。“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⑦。 ——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申报》曲折发展的原因。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爱国实业家支持,《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方针 ② 1922年,《申报》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 注重发行质量和广告宣传 ④ 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 ⑤ 新闻写作“三字经”领先报业 ⑥ 为抗日宣传做贡献 ⑦ 《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企业性质发生改变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申报》的发展体现了近代报刊业的一个发展缩影。近代报刊业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思想的传递和民智的启迪。结合①~⑤的信息分析“发展的原因”,结合⑥⑦信息分析“曲折的原因”。 [提示] 发展原因:爱国实业家(民族资本家)的支持;重视质量和广告宣传、重视创新;确立了适宜的办报方针和编辑方针。曲折原因: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官僚势力的阻碍。 [系统认知]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民主科学的思想武器。 (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 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随堂巩固训练] 1.(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读懂] 婚礼仪式中“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西方/中国)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融合/背离)的特征。 [做对] 选B 2.(2018·海南高考)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改革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读懂] 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被官府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说明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政治/经济)意义,表明当时江浙地区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做对] 选D 3.(2017·江苏高考)《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读懂] 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增多/减少),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妇女/儿童)问题。 [做对] 选D 1.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 解析:选B 中华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强制剪辫,故A项错误;1912年秋,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政府强令剪辫,“以留纪念”表明变革心态新旧杂陈,故B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是在农村,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参政议政的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2.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 解析:选A 从书名的时间可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中书名不符,故D项错误。 3.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解析:选B 天津机器局是洋务派军事工业的代表,不是民用工业,故A项错误;用局内学生司之,表明天津电报业由中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把中国电报业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津浦通车,无法说明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交通便利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无法体现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信件传递快捷,并未涉及电讯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5.(2019·惠州模拟)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选B 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中时间“1895~1898年” 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国人对办报的认识变化,结合时间1895~1898年,我们可以认识到正是甲午战争战败于日本的屈辱,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的意识,办报刊和维新变法是民族危机刺激的结果,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样与材料中民族意识的觉醒无直接影响,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