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的部落政治局面;笫二回是汉朝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 ) A.社会性质得到了改革 B.进步力量通过暴力掌握国家政权 C.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 D.改朝换代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2.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3.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己。”这里的“先生”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4.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不包括 ( ) A.接受”三大政策” B.提出新三民主义 C.实现国共合作 D.领导北伐战争 5. “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己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己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以上观点最冇可能出自于毛泽东的理论著作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与文中的“维新党”的观点一致的是 A.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B.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C.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D.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7.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徳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C.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8.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棋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 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 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9.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 万靑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靑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10. 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 11. 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12.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題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3.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淸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14. 在淸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15. 甲午战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改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 A.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B.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 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16. 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大胆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的思想家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17.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18. 孙中山说:“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 可见 A.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 B.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 C.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 D. 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19. 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里,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 20.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1. 有人认为,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该文章 A.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B.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C.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系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22.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23.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4. 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拢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25. 右图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轨迹。以下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言论 A.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 26.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 6%的学习理科,6. 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耍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7.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 “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28. 有研宄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笫一次 晚清的留学热潮 ①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②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③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创业立业 A.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囯强兵、建设国家 29.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30.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31.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自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削发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宄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是 A.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神舟”号飞船实验成功 32.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定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北大完成的科研项目达到了 3406项.材料说明 A. “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B.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33.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进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4. 齐如山(1875—1962)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側面反映了 A.新式学堂招生难 B.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 C.官办学校待遇好 D.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 35.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36. 在近代中国变迁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为现代化最有效的社会动员,成为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谁抓住了民族主义这面旗帜,谁就占据了领导现代化的精神制高点。民族主义的巨大作用取决于 A.近代各个阶层的宜传鼓动 B.推翻淸政府的需要 C.中国沉重的灾难和屈辱 D.日本的侵华战争 37. 1940年初.毛泽东撰文指出:我们高举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其关键在于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内涵。这一表述反映当时 A.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发展 C.国内抗战形势发生较大变化 D.党派政权之争大于民族利益 38. 2016年11月17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昭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己经再创新高。下列对航天技术空间科技领域发展进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196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B.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C.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39.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B.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C.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D.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40. 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II卷(40分) 41. (20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从靑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 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與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己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賴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关注民生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10分) 42. (20分)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1953年初,芡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作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 ——江源《中国之路》 材料三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祖国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厲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姜敏《海外见闻》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12分)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8分)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5 CCBDC 6-10CCCDA 11-15 BADAB 16-20 BBDBD 21-25 DACDC 26-30 DBACC 31-35 ABAAA 36-40 CCABB 41.(1)号召植树造林,以减免水早灾害,造福人民;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提出“土地国有”政策;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提出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改造长江水系的设想。(10分,每点二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变化:孙中山在《大总统宜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宜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己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两点4分) 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6分,任答三点即可) 42.(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或国家独立的实现);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美国的核战争威胁与阻挠破坏;苏联的帮助以及后来的背信弃义;技术落后和物资不足;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12分,每点三分,任意四点即可) (2)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莫定了基础。(8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