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第29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1|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对应学生用书第234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三民主义 1.背景:面对鸦片战争之后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志士仁人提出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告失败。 2.思想渊源 (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2)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3)信奉进化论与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 3.提出:1905年11月,孙中山为《民报》撰写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4.内容 (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实行“平均地权”。 [轻巧识记] 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关系 5.意义 (1)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2)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3)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误区警示]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1)民族主义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2)民权主义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是不彻底的。 (3)民生主义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二、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使孙中山萌发了“重新革命”的念头。 (2)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2)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4.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轻巧识记]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5.评价 (1)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2)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教材补遗]__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军政、训政、宪政”三部曲 (1)提出:孙中山在1914年《中华革命党总章》中正式提出实现宪政民主须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1924年,他在《国民政府建设大纲》中集中阐发了“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宪政建设思想。 (2)内容:国民政府用武力完全占领一个省,即该省进入训政阶段;在此阶段,政府派员训练、协助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县,并直接选举县级官员;当一个省所有的县完全自治后,即该省就进入宪政阶段,可以选举省长;当全国有一半的省进入宪政阶段后,即全国进入宪政阶段,颁布宪法,由人民选举新的中央政府,而国民政府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此解职。 (3)评价:孙中山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思想,是实践“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理论以实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宪政民主的根本方略,也是针对近代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渐进式(量变)与激进式(质变)相结合的宪政建设模式,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史料一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①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史料二 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②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史料三 ③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是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只有这种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政纲,即其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①→反对满族贵族,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狭隘性 史料二: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突出特点 ②→孙中山发展了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主张 史料三: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③→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史料二中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提示: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鼓动革命热情);不利于民族统一。 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三民主义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 提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史论归纳] 1.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没有明确反帝到明确提出反帝;由反对清政府到民族平等(联俄、联共) 民权 推翻民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 民生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孙中山选集》:“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D [根据材料中“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等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孙中山强调反帝以达“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反清信息,排除A项;B项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解错误;题干认为应与民众深切结合,但并不能说明其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排除C项。] 2.1924年,孙中山提出:“说到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 A.机会平等 B.民权平等 C.民族平等 D.思想自由 A [孙中山认为,人类的平等表现在“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由于各人能力所致的不平等是自然的、正常的。这体现的是孙中山“机会平等”的思想,故选A项。] 3.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道:“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 )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C [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思想,但是并不能认为孙中山赞同共产主义的理念,而是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希望中国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的道路,故选C项。] 4.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 ,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C.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A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这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2| 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对应学生用书第236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1919年来到北京,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3.意义: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概念阐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应并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酝酿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形成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成熟 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1945年春,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富发展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和主要任务。 (3)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评价 (1)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主要的贡献。 [轻巧识记] 毛泽东思想发展中的三个“三” 三个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大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 三项实践: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三、邓小平理论 1.发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延续“左”倾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内容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意义 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2. 形成——20世纪80年代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内容: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深化——20世纪90年代 (1)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2)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影响: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 [轻巧识记] 数字归纳法记忆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世纪之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确立: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4.主要作用 (1)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2)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3)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易混辨析] 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不同问题 (1)毛泽东思想解决“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 (2)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五、科学发展观 1.提出 (1)2003年7月,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评价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1.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全面总结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统一战线、群众运动等历史经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制定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高度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该文是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以及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的背景下发表的。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对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①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史料二 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制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战略 ①→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史料二: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关于党的基本路线的论述 ②→党的群众路线 [史料应用] (1)史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主要观点: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战略。意义: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史料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毛泽东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基本思想: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原因:既是对历史上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也是在革命实践中对人民创造历史这一理念充分认识的结果。 [史论归纳]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史料一 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①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史料二 ②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 ①→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史料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性 ②→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毛泽东提出的思想、依据及特点。 提示:思想: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依据:中国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红色政权存在的基础,一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两个必要条件。 特点: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根据史料二概括邓小平提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的影响。 提示: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从本本出发”,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认为这将会导致“亡党亡国”。 影响: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3)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提示: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本质特征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思想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史论归纳]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从思想路线上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3)从统一战线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章( )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中“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平等的经济组织”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民主结合,故C项正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毛泽东说道:“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A [根据题意可知,武装暴动是共识, 但是毛泽东主张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城市,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和路线,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民问题,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是革命道路问题,并未强调革命方式,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题干中并未反映,故D项错误。 ] 3.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全党已经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表明( ) A.毛泽东思想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毛泽东的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C.革命阵营已经出现个人崇拜的苗头 D.革命武装力量此时获得了空前壮大 B [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在材料时间之后,故A项错误;“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反映出毛泽东的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毛泽东思想不等同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是革命事业的需要,与个人崇拜的苗头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无关,故D项错误。] 4.“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C [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239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国卷Ⅰ —— —— —— —— 全国卷Ⅱ 2014·三民主义的社会影响 —— —— —— 全国卷Ⅲ —— —— —— —— 全国卷 —— —— —— —— 考情分析 全国卷在本讲的考查频率很低,有关命题多从社会革命(指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经济建设(指邓小平理论)上考查。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学术成果创新考 (2014·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C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表述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本题从时评史料的角度命题,从社会现象的考察研究进一步得出结论。所以,备考中要关注“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对应学生用书第240页)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与功能[唯物史观] [理论阐释] 1.新课程标准对唯物史观的定位 2016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与功能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具体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为认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等。 (1)历史学的认识功能 ①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才能把握许多事物、事件、情况、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与未来。 ②今天我国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有了清醒透彻的认识。 (2)历史学的借鉴功能 ①历史学的借鉴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从前人的历史活动中吸取经验教训。 ②以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我们之所以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色,就是充分借鉴中国与世界各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 (3)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传播文化、技能与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运用点拨] 1.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历史是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和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字记录,也可以通过文物遗传得到体现,不只是在书架上和博物馆的橱柜里,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史学有认识价值,史学有借鉴功能,史学有教育功能,史学有文化继承和传播的功能,史学有经济价值。 史料一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的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史料二 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史学教育功能:史料一反映出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孙中山一生为国为民奋斗不止。为实现革命理想,他不畏艰难,愈挫愈坚;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料二反映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归纳概括: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3.(对接高考)《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发展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 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增强历史使命感。高考命题也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教育功能,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从史学方法方面认识历史学的价值。 [针对训练] 1.新史学倡导者鲁滨孙说:“(历史)可以被用来解除对各种生疏不明情况的迷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过去会给我们提供行动的范例,而是因为我们充分理解了过去,便可以更充分地理解现状,我们的行动就是建立在这样基础上面的。”在这里,鲁滨孙认为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 ) A.“复原”过去,指引未来 B.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C.理解现实,把握发展方向 D.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 [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指导人们现在的活动,使之更为理性化。所以,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的社科类基础学科。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理解现实,把握发展方向。] 2.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