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 A. 《春秋》 B. 《尚书》 C. 《论语》 D. 《道德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和《尚书》为孔子整理的古籍,与材料不符,排除AB。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C项正确。《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D。 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根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 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相同,故A项错误;孔子和老子都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D. 点睛:本题需要掌握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和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3.《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可以让匹夫功成名就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日: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实现 B. 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 C. 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 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可以让匹夫功成名就的道路……曰:其唯学乎”来看,荀子主张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这有利于为官僚政治奠定人才基础。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董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C.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干中提到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就在于以宗法家族结构推测国家政府结构。由“祠堂一宗法思想一族田”可知,宗法思想是理论核心,祠堂是管理模式,族田是经济基础。类似的,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所以下边横线内容为“地主经济”而非“商品经济”;儒家正统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的,而此时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科举制”并非贯穿封建社会始终;而“官僚政治”则在世卿世禄瓦解之后成为封建社会政治主流,“专制皇权”与“封建割据”都是儒家正统所反对的,董仲舒就提出过“天人感应”来制约皇权。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均错误。 5.《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A.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B.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初统治者意识形态和施政方针采用道家的的“无为而治”,排除D;汉初崇尚黄老之学,采用修养生息政策,排除B;辕固因直言老子学说是普通学问而被主张道家思想的窦太后所罚,而汉景帝帮助辕固说明汉景帝知道辕固并无过错,他并不像窦太后那样信奉道家思想,排除C;从汉景帝帮助辕固可见当时无为而治并非当时唯一的政治思想,此时法家、儒家和道家思想仍然有争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道家的黄老之学依然占统治地位,故选A。 6.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 序号 原因分析 一 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 二 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 三 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A. 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B. 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 C. 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 D. 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保持存在”来看,平民、儒家学者以及其他学派都可以接受“独尊儒术”,表明其具有深厚的的社会土壤。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西汉时,贵族政治已经解体,排除;C项汉代儒学并未把诸子百家充分融合,排除。 7.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A.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它学派思想读书人可以研究,故C项正确。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不是刘桂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儒学是官学,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所以选C。 8.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帝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各朝所分封的功臣侯与外戚恩泽侯 139 13 12 13 22 84 14 31 15 10 13 22 士人出身的列侯 8 0 0 0 1 3 4 10 2 4 6 15 所占比例 6% 0 0 0 5% 4% 29% 32% 13% 40% 46% 68% A. 独尊儒术推行 B. 宦官外戚专权 C. 中央集权加强 D. 重文轻武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可知,汉武帝之后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故选A。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在表格中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不是具体造成变化的原因,排除C;重文轻武是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而不是汉朝,排除D。 9.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代慧能《坛经》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 冲击了儒学地位 B. 日趋世俗化 C. 受到理学的批判 D. 呈现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孝其至且大也”等内容可知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佛教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呈现出中国化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对儒学地位的冲击和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AC项;佛教是呈现出中国化特点,而非是世俗化,排除B项。 10.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 11.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 A. 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 B. 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 C. 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D. 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表明王守仁的心学讲究知行合一,故选C项;王守仁的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排除A项;材料中“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可见王守仁的心学没有绝对脱离现实,排除B项;材料是从学术评论王守仁的心学,而不是从其影响上,排除D项。 12.朱熹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提出:“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材料体现了朱熹 A. 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 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即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探究,C项符合题意;朱熹没有主张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朱熹的治学方法,无法体现其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排除B项;朱熹的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没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排除D项。 13.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A.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 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 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 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 14.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 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朱舜水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错误;B选项属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错误;C选项属于经世致用思想,正确;D选项属于李贽的异端思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 A. 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C. 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 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A错误;材料中也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坠落,C错误;“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错误。 16.“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等信息可知,“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可以是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故B项正确;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故A项错误;康德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7.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可见两者都提倡理性,故C选项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故A选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提及教会束缚和复兴文化,故D选项排除。 18.文艺复兴时期的洛斯基在《论贪婪》中写道:“我们所有的人都充满着获取利润,获取更多的利润的欲望,如果放弃这个欲望,一切事业都会停止。”这一思想 A. 与智者学派基本一致 B. 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复苏 C. 道出了文艺复兴的实质 D. 是个人主义的源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有“获取利润”等内容,表明其思想顺应了资产阶级的发展的需要,智者学派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物双方具有较大差异,故A选项错误;肯定人的欲望肯定财富的价值就是人文主义的具体体现,故B选项错误;肯定欲望和财富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故C选项正确;智者学派的主张就已经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为此文艺复兴不可能是个人主义的源头,故D选项错误。 19.16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这些方法包括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经验数据的逻辑陈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欧洲思想家的行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 有利于用理性发现人类社会法则 C. 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D. 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是指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说明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表明欧洲思想家的行为中有了理性的成分,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欧洲思想家在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中已经渗透了理性的成分,并不能得出根本上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故A选项错误;西欧各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引发原因有很多,不能说由它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故C选项错误;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故D选项错误。 20.日内瓦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公众投票选举”产生。民主教会建立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 A. 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 B.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 C.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日内瓦改革教会组织,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会众投票选举”产生,为通过民主选举为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奠定基础,故B正确;封建君主是世袭的,与材料民主选举的信息不符,排除A;民主选举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神职人员,而国王是世袭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 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 A. 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 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C. 两者斗争的目标大相径庭 D. 后者有更广泛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但此运动只限于社会上层,宗教改革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其主要深入到社会下层,故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没有摆脱宗教束缚,A项错误;两者都是反对天主教教会的神权统治,都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材料未体现谁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B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利用绘画和文学形式,宗教改革主张信仰方式改变,其目标都共同指向天主教会神权统治,故C项错误。故选D。 22.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 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 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 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二者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23.18世纪欧洲报刊在评论某启蒙思想家时指出:“一个法国人竟然不把品德当作君主政体的原则。这是对政府的侮辱,并且几乎是一种叛逆罪。”这一言论 A. 反对人文主义者对君主宽容 B. 认为权力制衡理论有缺陷 C. 批评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 D. 指责社会契约论排斥君主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批判完全推翻君主专制的理论,显然认为权力制衡理论有缺陷,B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620年,一群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该协议 A. 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 B. 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爆发 C. 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 D. 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可知,该协议一方面体现保障自由权利的内容即“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同时有体现重视建立法治秩序的要求,即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因此该协议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故A正确;英国宗教改革时间是16世纪,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认为国家是按照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应该按照社会契约维护人民的利益,“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服从合法的权威”不符合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排除C;1787年宪法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D错误。 25.“一个服役的军官在接受他的上级交下某项命令时,竟抗声争辩这项命令的合理性或者有用性,那就会非常坏事,他必须服从.但是他作为学者而对军事业务上的错误进行评论并把它提交给公众来作判断时,就不能公开地加以禁止了.”在此,康德强调了 A. 军人必须服从上级 B. 主权在民 C. 学者享有理性权威 D. 自由限于法律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详解】康德强调军官需要服从命令,但学者对军事业务上的错误进行评论,则是可以的,因此康德强调自由限于法律范围内,军官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但学者的行为则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下,故D项正确;军人必须服从上级只是康德要表达的一部份意思,并不是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也没有强调学者的理性权威,而是突出学者的行为是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下的言论自由。故排除BC两项。 二、非选择题 26.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玭《戒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金滢坤《中国童蒙文化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因“累世同居…‘孝义持家’”而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如浙江浦江郑氏,在官方倡导下,经过多次修订、增删,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全国发行,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郑氏规范》内容庞杂,除倡导忠孝、积善、行德等传统伦理,还有《劝惩簿》,按月记录族人功过,规定“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 ——施克灿《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家训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家训相比,《郑氏规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以士人群体为主;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原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 (2)变化:家训编撰的家族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操作性更强;统治者的支持;社会教化功能日益显著;突出惩戒功能。 影响:对明清家训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巩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得出:以士人群体为主;根据材料“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得出: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得出: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得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得出: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根据所学得出: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郑氏规范》内容庞杂”得出:家训编撰的家族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根据材料“按月记录族人功过”得出:操作性更强;根据材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在官方倡导下……最终完成”得出:统治者的支持;根据材料“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得出:社会教化功能日益显著;根据材料“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得出:突出惩戒功能。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家训文化本身的发展、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分析,同时注意结合第(1)问中的“特点”突出儒家思想的地位。 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两个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 【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 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史实: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文化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等。 【解析】 【详解】(1)黄宗羲:根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等可知其反对君主专制;由“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要求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卢梭:根据材料一“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可知其反对专制暴政;由“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主张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等。 (2)理由:根据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权力和国家统治传统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史实:按照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经济状况、思想文化内容中,寻找历史依据,作进一步说明,比如中国之小农经济对比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理学强化和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神权专政的时代,教士可以替神发言,规划人间的铁序;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这种因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宗教革命以后,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德国系统的法律,一方面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法律,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法律解释为神律在人间的体现。法国大革命以后,拿破仑又在这套罗马法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人间的行为规范。这种法典,也必须合乎理性。 ——摘自《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提出问求进行试验,不接受过去一贯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的东西,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方法论。 ——布洛克(英)《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从古代到近代对人的判罚产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时期评判人的原则,并说明其有何进步之处。 【答案】(1)变化:判罚主体由教士到主权国家;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法律为主;判罚标准由随意到固定(或由不具体到具体)。 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 (2)原则:理性主义(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进步:既反对神权,又反对专制主义。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概括得出判罚主体由教士到主权国家;根据“这种固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概括得出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法律为主,判罚标准由随意到固定。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 (2)原则:根据“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得出理性主义;进步:根据“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概括得出启蒙运动既反对神权,又反对专制主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太祖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日: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二 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性,挖掘与培养人的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代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办学上有哪些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同对中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不同:教育内容:欧洲引进了人文主义的新思想;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 教育方向:欧洲注重培养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国以培养官吏为主。 办学主体:欧洲主要是民间办学;中国属于官办。 (2)影响:中国: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欧洲:促进了西方近代教育和人文主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可知办学主体不同;根据“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二者的教育内容不同;根据“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可知二者办学的教育方向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中中国和欧洲办学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向差异,中国方面可从教育的本质、作用等方面总结影响;欧洲方面可从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近代科学产生、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和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总结其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