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南昌二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三次考试 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 审题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西周时,据卫盉、卫鼎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 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这反映了西周 A.分封制焕发新的生机 B.宗法秩序进行了较大调整 C.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D.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2.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 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相应的征收赋税。这些举措 A.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B.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 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3.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发扬民本思想 B.变革政治制度 C.重建政治秩序 D.构建官僚政治 4.秦汉时期官和爵分离,爵表等级地位(政治的和社会的),官表政府职事,有官未必有爵, 有爵未必有官,官职的重要性远大于爵位。这一做法 A.适应了皇权专制集权需要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是对周朝爵位制度的继承 D.有利于打破血缘宗法关系 5.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指出:“土敝(贫瘠)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育。”下列 所示的耕作方法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 B. C. D. 6.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別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 形状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形龟币,分別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铜 钱,面值远远高于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朝廷这种做法 A.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7.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描写了唐都长安城元宵节的盛景,“星桥铁锁开”、“金 吾不禁夜”中唐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则有“夜市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的诗 句,描写了扬州城的繁华,这反映了唐朝 A.城市管理的变化 B.诗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C.商品种类的丰富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8.通过对比左图《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右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 A.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 D.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 9.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古代中国耕作与灌溉工具的 发展”示意图。标序号的内容中有一处时代对应错误..,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 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C.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D.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11.庙会,又称“庙市”,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佛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庙会兴起 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庙会的兴起反映了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佛教受到政府监管 C.市坊管理体制崩溃 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12.宋朝之前,棉花种植主要是在边疆地区。北宋建立后,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植移,在福建、 广东一带盛行;南宋时,植棉区已经逐渐推广到了长江和淮河流域,并且棉纺织业逐渐兴 盛。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B.得益于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C.加速了城市市坊制度的崩溃 D.有利于缓和植棉区的人地矛盾 13. 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 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做法 A.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 B.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 C.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 D.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 14.史料记载:“世祖章皇帝(顺治帝)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康 熙中虽有 拟旨之例,而机事仍属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 承 旨……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矣。”其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 A.南书房——内阁——军机大臣 B.南书房——宰相——军机大臣 C.中书省——南书房——参知政事 D.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 15.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然而到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晚清时期,无缘科举及第的商人通过捐输买官, 跻身绅士群体。这反映了 A.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科举制度失去选官的功能 C.社会阶层逐渐重新整合 D.统治集团内部分化严重 16.王守仁是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的:“夫人者,天地之心;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 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据此可知,心学 A.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体现出浓厚的客观唯心主义 C.衍生出一定的思想解放倾向 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17.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 1919 年,上海有各类工厂 2291 家,工人达 18.1485 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 11.625 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 近 30 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 56 万人。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中心形成的原因 B.民族工业体系畸形的表现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 D.五四运动中心转移的条件 18.1929 年 12 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古田村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国民大 革命失败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 不是枪指挥党。此次会议 A.为党独立创建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B.有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滋长了共产党左倾冒进主义错误 D.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创造条件 19.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 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遵循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 C.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D.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 1954 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做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 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 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中国借助此会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西方实现了扭转万隆会议议题的企图 C.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建立了不结盟运动 D.美国阻挠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发挥作用 21.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 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 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这些主张 A.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B.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C.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22.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 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 这说明 A.罗马法十分完备 B.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C.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D.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23.从 18 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19 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论述的“因为”到“所以” 之间,至少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理论的影响 B .新型工厂制的产生发展 C.工人运动兴起发展 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 24.如图是二战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对漫画最准确的信息解读是战后美苏两国 A.以冷战形式进行对抗 B.共同分享世界主宰权 C.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 D.争夺重点地区在亚洲 25.1960 年前后,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情况下,其他国家 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 危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里芬两难”实际上说明 A.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不能动摇 B.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 C.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实际 D.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长期外贸逆差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如魏国《法 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律》、唐代《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 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 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如《大清律例·户律》“盗卖田宅”条:“凡盗卖、换易及冒 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杖五十。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杖八十, 徒二年,系官者,各加二等。” ——摘编自项晓基《中国古代民法的再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特点。(3 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 世纪 五六十 年代 1954—1956 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 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 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 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 世纪 七八十 年代 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 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 活越来越活跃,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 20 世纪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 九十年 代 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 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 2020 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 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8 分) 27. “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 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 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 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 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 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 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 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 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 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内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差异的原因。 (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3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6 分) 28. “实业救国论”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通过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思潮,产生于洋务运动 时期,盛行于 20 世纪初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时间 代表人物或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 郑观应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 国的目的;张之洞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创办铁厂、兵工厂, 并筹办铁路 甲午中日战争后 张謇用“振兴实业”代替“振兴商务”,还提出轻工业以棉为纲、重工业以铁为 纲的“棉铁主义”经济发展思路和集股商办公司、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等 一系列经营管理方针。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辛亥革命时期 报刊宣传“实业救国”,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 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 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 别保护奖励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临时政府整顿财政、发 行国债、经济立法,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对外开放主义等 五四运动前后 民族资本家提出“振兴实业,挽回权利”的口号,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 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实业救国”思潮发展的特点,说明其经济影响。(7 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西端设敦煌郡。敦煌成为汉朝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也 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魏晋时期中原战乱,士族文人迁居河西,敦煌地区儒学兴盛。 佛教也在敦煌传播开来,僧人乐尊开凿莫高窟的第一所石窟。唐朝前期,丝绸之路全线畅通, 胡商坐地敦煌从事商贸活动,敦煌成为国际大都市,石窟艺术达到全盛时期。历史上东晋法 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元时马可·波罗东来,我国丝织品、纸张等传往西方,均经敦煌而 行。到宋元时期,敦煌失去中西交通枢纽地位而逐渐衰落。 ——摘编自顾春芳《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等 根据材料信息,就敦煌的发展简史提出一个明确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和总 结。(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有史实依据,总结有一定提升。) (12 分) 南昌二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三次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 DACAB 6-10 DAABC 11-15 ADAAC 16-20 CDBCA 21-25 DBBAB 26.(1)特点:历史悠久;民法与刑法混杂(民法附于刑法,或刑民不分),未形成独立体系; 内容日益丰富细化。(3 分) (2)特点:时间早,前期受政治运动影响而中断;受改革开放推动并与之进程需求相适应; 先制定单行法,再制定民法典,循序渐进;内容不断完善。(4 分) 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改革开放后 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或答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4 分) 27.(1)主要差异: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罪君、限君(解构君主专 制)意识;(2 分) 原因: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是手工商业时代,世界政治从专制走向民主;前者服务于专 制统治,提升儒学地位之需,后者理学不断僵化,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4 分) (2)主要措施:君相同议,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 地方分权自治。(3 分) (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但没有摆脱传统思 想的羁绊;提出约束君主权力,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 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 直接影响。(6 分) 28.(1)民族危机加深,爱国救亡运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新式 学堂和留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群形成壮大;政府鼓励、发展实业;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 (5 分) (2)特点:爱国、进步是主旋律;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或逐步形成系统理论或受列 强侵略影响而不断深入);融合中西(或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4 分,任意三点 4 分) 经济影响: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或推动经济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影 响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3 分) 29.观点角度:国家统一强盛促进敦煌的兴盛;丝绸之路(中外交通)的变迁影响敦煌兴衰;敦煌 文化是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佛教文化艺术)的产物;敦煌(文化)体现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融 合创新;开放、交融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等。 史实阐述:史实紧扣观点,至少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对观点进行阐述,史实及史实分析准确, 可以采用材料以外的史实。 逻辑表述: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升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