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考试范围:历史必修二1-24课 时量:60+30分钟(必考+选考) 分值:100+50分(必考+选考)‎ 得分:__________‎ 第Ⅰ卷 必考部分(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地之一,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下列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017年底,主要陈列中国文物的大英博物馆33展厅,对公众重新开放。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剪彩并观看了展厅中的中国玉器、瓷器等,该馆收藏的瓷器可能主要来自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藩属国贡品 ‎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 A.军事管理 B.工商业管理 C.行政事务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 ‎4.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和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追溯其历史渊源应该始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5.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专卖制度 B.小农经济出现 19‎ C.朝贡贸易 D.“海禁”政策 ‎6.在某一历史时期,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了解海外奇闻让人们乐此不疲,各种游记成畅销书……这最有可能描写的是 A.大航海时代的欧洲 B.郑和下西洋时代的中国 C.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D.经济大危机时期的美国 ‎7.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描述一定程度上可印证工业革命 A.缩小了城乡差距 B.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D.实业救国思想 ‎9.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舶从英国港口出发到广州从事贸易时,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这一事实可以说明当时 A.清政府禁止进口英国商品 B.英国已丧失了殖民强国地位 C.中国商品价格优势很明显 D.英国对华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10.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说明了 A.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排挤打击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政府并不鼓励在重庆发展轻工业 D.刘鸿生抗战时期爱国精神 ‎11.1922年,由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社举办了一次民意调查,实业家张謇被民众选为“最景仰之人物”。张謇能够当选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状元的身份 B.办近代新式学校 C.办近代新闻报纸 D.办近代民族企业 ‎12.1950年毛泽东提出“共和国长子”来称赞哈尔滨,后特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支援了国家建设事业的地区或大型国有企业,下列不符合这一称谓的是 A.“中国一汽” B.上海 C.吉林长春 D.辽宁沈阳 ‎13.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对每次会议的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19‎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成功探索—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14.2017年4月1日,国家作出了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媒体普遍认为:作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________,21世纪看雄安。________中的地点应该是 A.大连 B.浦东 C.香港 D.海南 ‎15.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16.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 B.上海市区交通秩序混乱亟待改进 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17.电视作为普及较广的传媒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是 A.浙江电视台开始试播 B.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C.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 D.湖南电视台开始试播 ‎18.1929—1933年期间,美国有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下降了70%,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材料反映这场经济危机 A.爆发十分突然 B.影响极其深远 C.破坏性非常大 D.波及地域广阔 19‎ ‎19.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 ‎20.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安全网”指 A.“福利国家”制度 B.“混合经济”‎ C.计划经济体制 D.欧洲联盟 ‎21.1921年秋,莫斯科近郊农民伊万诺夫把自己刚生产出来的粮食立即运到集市出售,其结果可能是 A.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 B.征粮队没收了粮食 C.他把粮食低价卖给了国家 D.行为合法无人干涉 ‎2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A.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23.2018年6月以来,特朗普打响了全球贸易战,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二战后初期,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       A     B      C      D ‎24.有人在评价某区域组织时说:既存在着“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而且此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看起来有些“另类”。该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最有可能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欧洲联盟 ‎2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并把1973年定为“‎ 19‎ 欧洲年”。西欧地位的提高主要得益于 A.欧共体的成立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欧盟的成立 D.“滞胀”现象的产生 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得分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18分,28题18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京城街头。这是罗马天主教教士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皇都北京,回荡起现代工业清脆的声音。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即使偶有现代化的声响扰乱清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变。……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欧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节点作为时间标志。在这个时间体系里,中国是一个落后者。鲁迅先生慨叹,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材料二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在60年的岁月、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短短60年里,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时间”几乎与与世界无关的原因是什么?(6分)‎ 19‎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由“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变得“举世瞩目”甚至“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 ‎27.(18分)经济改革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6条 (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第8条 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法》‎ 材料二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三 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19‎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概括材料一中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分析其措施的目的。(6分)‎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农业为例说明这一观点。(6分)‎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6分)‎ ‎28.(18分)货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4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6分)‎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8分)‎ 19‎ 第Ⅱ卷 选考部分(共50分)‎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 B.丝织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 D.丝织业成为重要手工业部门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臣请言开洋之利。我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是以中国湖丝百斤至彼悉得价可二三百两。”‎ 何乔远《请开海事疏》‎ ‎“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征银百五十两。”‎ 张燮《东西洋考》‎ ‎“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易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 李廷机《李文节集》‎ A.晚明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 C.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 ‎3.《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说:“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 19‎ A.政治和军事动机 B.经济和政治动机 C.经济和宗教动机 D.政治和宗教动机 ‎4.有学者认为: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以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说明 A.工场时代,妇女思想解放 B.女权运动开始,民主政治进步 C.工业时代,妇女角色改变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5.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表》(单位:万两)所含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年 ‎4810‎ ‎16%‎ ‎20 441‎ ‎69%‎ ‎4445‎ ‎15%‎ ‎29 696‎ ‎100%‎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商税、各项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A.中国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B.政府财政收支失衡 C.中国传统产业陷入困境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6.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 C.安庆内军械所 D.福州船政局 ‎7.漫画《三代人赶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一巨大变化不能反映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国企改革的成效显著 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9‎ ‎8.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 B.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 ‎ 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 ‎9.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材料认为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 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胡佛对危机作出力所能及的应对 ‎ 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10.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11.1976—1980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额达88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4.5倍以上;进口额约为65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约5倍。1981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进口占苏联整个进口的大约30%。这反映出 A.苏联体制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苏联的对外贸易长期存在逆差 C.勃列日涅夫重视发展重工业 D.苏联机器及设备生产依赖西方 ‎12.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罗斯福实施“新政”,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所有这些反映了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伟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原则无处不在 ‎13.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大金融机构在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等方面被广泛诟病。2015‎ 19‎ 年,全球迎来了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银行,有学者称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另起炉灶。这反映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C.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 ‎14.欧洲煤钢共同体是在煤钢领域建立一个超国家机构,六国把管理煤钢生产、贸易的主权让渡给它,进行统一管理和调节。从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到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使用,无不是主权的让渡。这反映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A.各国主权不断丧失 B.超国家机构权力增大 C.各国被迫主权让渡 D.各国对主权共同分享 ‎15.从英国脱欧到多个国家极端党派宣称也要举行类似公投,从德国大规模反对《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抗议活动到特朗普在美国总统竞选中公开打出“美国主义”而非“全球主义”的口号,这些迹象表明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得分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20分)‎ ‎1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辣椒原产自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1548年辣椒由地中海地域推进到英格兰,16世纪末传入中欧。1542年以前葡萄牙人从巴西把辣椒带到印度,天正十一年辣椒传入日本,16世纪末传入朝鲜,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 ‎……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清初的人口大迁移有关。‎ 辣椒原产美洲,但其“外婆家”‎ 19‎ 却没有中国人这样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这种情结的形成无疑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此外辣椒适应性很强,种植成本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商品意识不强,辣椒主要在食辣区域种植,形成了传统的辣椒生产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蔬菜格局变化,辣椒生产出现了适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成千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经济。‎ ‎——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种植利用辣椒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形成“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这一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8分)‎ 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 (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B A B A C B D A D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D B C C A A A B B A ‎1.D 【解析】中国是水稻和粟的故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2.C 【解析】大英博物馆馆藏瓷器大多来自清故宫或圆明园,故这些瓷器主要应是官窑产品,因此是官营手工业生产。‎ 19‎ ‎3.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市长是城市中负责商业管理的官员,汉代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六大城市设市长,因此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商业管理,故B项正确。‎ ‎4.A 【解析】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认为始于秦汉时期。‎ ‎5.B ‎6.A 【解析】材料反映这一时期鼓励海外探险,了解海外世界,因此最有可能是描写的新航路开辟时期即大航海时代的欧洲。‎ ‎7.C 【解析】材料中“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 ‎8.B 【解析】蒋廷黻主要批判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 ‎9.D 【解析】从材料可知英国白银流入中国,购买中国商品,因此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10.A 【解析】从材料中“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并成为官僚资本家的伙计,可知民族工业生存艰难。故A项正确。‎ ‎11.D ‎12.B 【解析】“共和国长子”一般形容东北地区或“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大型国企。‎ ‎13.B ‎14.B ‎15.C ‎16.D 【解析】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交通工具混杂,反映了新旧交通工具的共存和不同层次人群对交通工具的使用和需求。‎ ‎17.B 【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标志中国电视业开始。‎ ‎18.C ‎19.C 【解析】从材料可知该现象发生在经济大危机时期,且排斥已婚和丈夫有工作的女性,主要可能是因为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20.A 【解析】“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指通过社会福利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 ‎21.A 【解析】按照新经济政策下的粮食政策规定: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因此农民刚生产出来的粮食首先是纳税,交完税后才能自己支配。‎ 19‎ ‎22.A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经济的作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23.B 【解析】选项中四大组织分别是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欧盟和世贸组织。‎ ‎24.B 【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个不同经济层次的国家组成,内部既有美加之间“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美加与墨西哥的“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25. A 【解析】欧洲国家走联合自强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可知应该是欧共体的成立提高了其整体经济竞争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26题14分,27题18分,28题18分,共50分)‎ ‎26.(1)原因:明清时期由于中国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等封闭政策导致中国脱离世界潮流;近代由于西方的崛起,成为世界的主导者,中国的落后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虽然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是一个时间的落后者。(6分)‎ ‎(2)内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国情,进行对内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全方位对外开放等。(任答3点得6分)‎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2分)‎ ‎27.(1)措施: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4分)‎ 目的:由于经济危机爆发,人们购买力下降,使农业产品供过于求。减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2分)‎ ‎(2)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而中国改革开放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超越性。(6分)‎ ‎(3)理解: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私有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维护市场体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6分)‎ ‎28.(1)条件:北宋商业的发展;纸币发行者储备足够的金属货币和实物,以保证纸币的信用。(4分)‎ ‎(2)流向1: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1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19‎ 流向2: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1分)‎ 原因: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2分)‎ ‎(3)认识: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2分)‎ 它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潮流,积极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任写3点得6分)‎ 第Ⅱ卷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C D A B A C D C D B B A ‎1.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商代出现了很多与蚕丝有关的文字,这只能说明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中国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故A项错误。麻为商代主要衣料,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是在汉代,故C项错误。西汉时,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故D项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正确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易其银钱”可知,晚明时期白银从吕宋等地流入中国,B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晚明政府允许民间海外贸易,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殖民者的情况,C项排除;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应是政府主导对外贸易,D项排除。故选B。‎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均在专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均含有政治动机,故由设问要求“‘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即可排除与此不符的A、B、D三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新航路的开辟体现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作为货币的黄金和白银的需求迫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弘扬和传播基督教的热情。这表明经济和宗教动机是“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故选C。‎ 19‎ ‎4.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时期“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适应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走进工厂,由家庭的依附者变成社会的劳动者,故C项正确。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进入工厂时代,排除A;裙子变短不是女权运动开始的标志,排除B;早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已经对外殖民扩张,而且D项与材料无法关联,排除D。故选C。‎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晚清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收比重不断下降,到1911年只占总收入的16%,而工商业税收持续增长,到1911年上升到69%,其他收入也在1911年接近农业的比重,可见该表反映了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本质,故选D。其它选项无法从材料中推理得出。‎ ‎6.A 【解析】依据材料“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强兵’”可知符合题意的主要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B、C、D三项符合要求,但迫于实际,后来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民用工业,即洋务派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A项符合要求。‎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漫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没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B项与题干漫画信息不符,符合题干要求;A项是从总体上把握的,三幅漫画揭示的是中国经济体制的推进,符合史实;第二幅、第三幅漫画明显能够揭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符合史实,排除C;三幅漫画的变化揭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项结论能够从三幅漫画信息中得来。故选B。‎ ‎8.A 【解析】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1912年”“革命巨子”反映了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题干只是反映民国初期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故C项排除。D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故选A。‎ ‎9.C 【解析】解读材料可以得出,作者认为胡佛的一些做法带有先导和启迪的性质,为罗斯福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胡佛的做法既推动美国摆脱危机,走向复兴的方向,也使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走向终结,故C项正确。‎ ‎10.D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1934年……‎ 19‎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斯大林执政时新经济政策基本停用,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11.C 【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976—1980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额达88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4.5倍以上”“进口额……比1961—1965年增长约5倍”“1981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进口占苏联整个进口的大约30%”等信息可知,此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府重视发展重工业,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明显错误。故选C。‎ ‎12.D 【解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罗斯福的新政以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适应了各国的国情,取得了成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B 【解析】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截至2018年5月2日,亚投行有86个正式成员国。亚投行是在中国领衔下,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经济体共同制定投融资规则,由此改变发达国家以世界银行等机构主导国际信贷规则的旧有格局,故B项正确;亚投行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平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D项中“矛盾激化”不符合材料,亚投行也有发达国家参与。故选B。‎ ‎14.B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知识点。结合所学,材料中“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表明超国家机构权力变大,B项正确;主权让渡不等于主权丧失,是为了“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节”,A项错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迫”,C项错误;部分的“主权的让渡”不等于各国对主权的分享,D项错误。故选B。‎ ‎15.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想日趋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A项正确;B、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20分)‎ ‎16.(1)特点:从美洲传入并推广传播;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从区域性种植到全国性种植;从小规模种植到规模化、商品化种植。(答对一点给2‎ 19‎ 分,总分6分)‎ 作用:丰富了我国民众的餐桌;改变农作物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辣椒文化。(6分)‎ ‎(2)原因: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辣椒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辣椒的生理特性满足了劳动人民对廉价且有滋味食物的需求;中医的认同;辣椒本身适应性强,种植成本低;劳动人民在食物制作方面的智慧;人口的迁徙。(6分)‎ 举例:饮食方面:如多种与辣椒有关的菜名;‎ 文学方面:“泼辣”等词语形容有胆量、有魄力、性格火爆的女性;‎ 社会生活方面:“辣妹子”形容性格火辣的湖南姑娘。‎ 生活谚语方面:“不吃辣椒不革命”“无辣不欢”。(一方面例子得2分)‎ 1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