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 “仁政”的主张 B. “克己复礼”的主张 C. 爱惜民力的主张 D. “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答案】B 【解析】季氏身为鲁国大夫,却在庭院欣赏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孔子认为他的做法违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孰不可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政治思想,故B项正确;A项属于孟子的主张,故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属于荀子的思想,故排除。 点睛: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礼”为周礼,即周朝的礼制,用以维护尊卑等级的一整套礼仪制度,材料所述祭祀乐舞的规定即是周朝礼制的体现。 2.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C 【解析】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 3.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4.李贽赞扬寡妇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D. 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李贽肯定和赞扬的现象均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均是封建统治者极力反对和压制的现象,这说明了李贽反对封建纲常对人的束缚,故本题选B项。A项只反映了题干中李贽思想的一方而,故排除。C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项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5.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A. 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 B. 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 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 复古思想成为了主流文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都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提出制约君权的办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强调的是对君权的制约,A选项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停留在对君主制的批判,不属于民主思想,未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政治构想,这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C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D选项排除。 6.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A. 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 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 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 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阴历”、“农历”、二十四节气都是服务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故B排除;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故C排除;中国古代历法受到了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排除。故选A。 7.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配诗画作是 A. 文人画,重视写意 B. 风俗画,刻画习俗 C. 山水画,重视写实 D. 人物画,形神俱备 【答案】A 【解析】《墨葡萄图》最能代表徐渭的大写意绘画风格。此图纯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倒挂枝头,形象生动。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故本题选A项;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均不符合这一特点,故BCD排除。 8.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A. 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B. 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 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 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诗经》和《楚辞》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有较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根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北方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人们会去考虑一些爱情、婚姻或者徭役、风俗方面的事情;南方经济较落后,人们生活也较为原始,所以会有更多的巫术、自然崇拜。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诗经》和《楚辞》表现的社会内容十分多样,并未集中于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表现北方社会政治情况,动荡之说无从得到。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之前,总体上来讲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比南方的更高。故C项错误。 9.《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D.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答案】C 【解析】“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说明两种文化同时存在,并行不悖,没有涉及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A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市井文化的异军突起,没有涉及文化的纵向比较,不能体现宋代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故B项错误。在贵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市井文化也在兴起和发展,这说明宋代的文化艺术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故C正确。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成熟和完善,贵族势力逐渐式微,庶族兴起,故D错误。 10.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 《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 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贡献。解题时注意材料“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可知这反映的是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从而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故D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抵抗派还没有付诸实践,故A项错误;B项是指林则徐;C项是严复。所以应选D。 11.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 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是必然选择 C. “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D. 洋务运动变革不彻底无法实现目的 【答案】C 【解析】由“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中的必然选择材料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 12.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 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 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 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 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可见梁启超强调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注重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故选C。A从属于C项,BD不是题干的主旨。 13.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14.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5. (2008年海南历史卷)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思想 B. 民权主义思想 C. 民生主义思想 D. 国民革命思想 【答案】C 【解析】“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 16.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D.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中体西用”并没有否定儒家正统思想,也不否定封建专制统治。故A、B项错误。不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还是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都是近代中国人对救亡图存的不同探索,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使得国家独立和富强。故C项正确。科学与理性的精神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中提到的三种理解和选择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针对改革开放,有人“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担心“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讲话旨在 A.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明确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D. 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讲话的内容属于南方谈话,其主旨是要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故选D项;在7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排除A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故排除B项;邓小平的讲话并不是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故排除C项。 18.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 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 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 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A 【解析】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强调这件事“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高度评价,C项正确;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与粉碎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AB两项错误;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讯卫星,与材料中“文革”时期,“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说法不符,D项错误。 20.苏格拉底在受审时说:“如果你们指望用死刑来制止大家公开谴责你们错误的生活方式,那你们就错了……尽善易行的方式不是堵住别人的嘴巴,而是要尽力向善。这是我对你们投票判我有罪的最后告诫”。这段话体现了苏格拉底 A. 反对雅典民主制度 B.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C 主张维护法律尊严 D. 捍卫言论自由原则 【答案】D 【解析】“尽善易行的方式不是堵住别人的嘴巴,而是要尽力向善”可知他主张言论自由,故D项正确。苏格拉底反对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而不是雅典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反对贵族专权暴政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维护法律尊严,C错误。 21.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 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 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答案】C 【解析】据“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的信息,强调的是追求真理,故B项错误;据材料“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水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可知该学者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上,关注人类,该学者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故C项正确;D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22.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 A. 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B. 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C. 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D.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答案】A 【解析】根据“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反对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A正确;B不是文艺复兴的实质,排除;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排除C;D是文艺复兴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目的,不符合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垒”排除。 2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24.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右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A. 伟大的历史人物促进历史进程的发展 B. 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 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 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中所体现的都是在不领域的伟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故A的主题符合题意。 25.《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O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B. 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 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结果 【答案】A 【解析】“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描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1870年以后”、“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题干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选A;B只是反映工业革命的信息,C只是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均是片面的,排除BC;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排除D。 26. 欧·亨利(1862—1910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欧·亨利所处的时代(1862--1910年)和创作风格“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判断,欧·亨利应该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故选A。 27.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 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D. 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在莫扎特时期,那时的欧洲大陆普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级观念森严,在音乐厅听音乐是贵族享有的特权,在贝多芬的时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把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到当地,削弱了封建等级观念,C选项符合题意。18-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在各国确立,A选项错误。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已经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B选项错误。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 28.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烟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A. 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B. 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 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 D. 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烟却被丈夫出卖”可知,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不能弥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空虚和心灵创伤,因此电影的目的是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B正确;据影片内容分析可知,女主角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但其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A说法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D与材料无关。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从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 ——摘编自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共主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难臻富强”。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 【答案】(1)态度:批判地继承与发展。 发展: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2)贡献: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用儒学规范人们的行为;重视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推动儒学通俗化、普及化。 (3)内容: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设立议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 评价: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 【解析】(1)关于“态度”,由材料“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可得出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关于“发展”,由材料“大一统”,可得出提出春秋“大一统”;结合所学,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等思想。 (2)由材料“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可得出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由材料“《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得出用儒学规范人们的行为;由材料“《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可得出重视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推动儒学通俗化、普及化。 (3)关于“内容”,由材料“甲午战争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可得出否定洋务派只学器物不变制度的主张,即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由材料“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议员由选举产生……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可得出主张设立议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关于“评价”,早期维新派的“君民共主”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但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是片面的。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上帝和他的信徒是一对亲密的伴侣,他们之间不需要任何第三者。 材料三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列举法国卢梭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简要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答案】(1)特征:属于个人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和价值。体现:反对将人与其他动物同等看待,突出强调人的独特性。 (2)主张:强调通过个人悔改实现救赎(因信称义);人人可与上帝直接对话;否定教会和神职人员的作用。发展:使个人获得了精神救赎的自主权;使宗教信仰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内容: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共和政体;直接民主;公共意志高于一切。评价: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传播了了民主平等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有时可能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 【解析】 (1)关于“特征”,由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可得出属于个人主义;由材料“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可得出强调人的个性和价值。关于“体现”,由材料“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可得出反对将人与其他动物同等看待,突出强调人的独特性。 (2)关于“主张”,由材料“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可得出强调通过个人悔改实现救赎(因信称义);由材料“上帝和他的信徒是一对亲密的伴侣,他们之间不需要任何第三者”,可得出人人可与上帝直接对话,否定教会和神职人员的作用。关于“发展”,由否定教会和神职人员的作用,可得出使个人获得了精神救赎的自主权;强调通过个人悔改实现救赎,使宗教信仰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结合所学,法国卢梭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共和政体和直接民主等。要一分为二的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既要承认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否定了君主主权理论,传播了民主平等思想,但卢梭的思想夸大对人民主权的作用,难免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从实践来看,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主张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据《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所采取的过渡的国家形式,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历史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但超越历史阶段的愿望又产生于历史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之中。……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是,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社会主义前途,承认了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同时又压抑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新民主主义论符合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要求,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有利于缓和国共两党的分歧。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主张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有利于缓和国共两党的分歧。由材料“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可得出新民主主义论符合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要求。由材料“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得出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查看更多